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的陣痛──前蘇聯工業化道路的探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前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道路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第一次吃葡萄──前蘇聯工業化道路的嘗試

十月革命勝利后的蘇俄在經濟上仍然是落后的農業國, 工業發展落后于發達國家半個世紀以上。在列寧看來, 共產主義= 蘇維埃政權+ 電氣化,電氣化就是工業化。列寧把實現工業化形象地比喻為:從農民的、莊稼漢的、窮苦的馬上,跨到大機器的、工業的、電氣化的馬上。但這一戰略的推行很快就因為農業生產的迅速萎縮和農民的激烈對抗而宣告失敗。

列寧意識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蘇俄實現工業化的基礎。發展整個經濟,首先是發展農業,才能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積累,這是蘇俄實現工業化的唯一出路。

但作為列寧后繼者的斯大林則強調蘇聯的工業化必須從重工業開始,而且采取了以犧牲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的發展為代價,走高速度、高積累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斯大林式工業化道路最終成為了前蘇聯實施工業化戰略的指導思想。其結果使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經濟在量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農業生產大幅度滑坡,導致了30 年代發生大饑荒,農業和輕工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國。

戰爭的爆發使前蘇聯工業化進程中斷。戰后,前蘇聯繼續實行這一工業化發展戰略直至國家解體。

達摩克利斯劍之雙刃──前蘇聯工業化道路探索失誤的辯證評價

首先,蘇聯走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是當時形勢下的唯一正確的選擇。面對當時嚴峻的形勢,以犧牲農業、輕工業的發展為代價,以犧牲人民群眾的暫時利益為代價,優先發展重工業是鞏固政權和保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且對于經濟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而言,往往在工業化初期也很難避免,但在二戰結束后,前蘇聯繼續推行這一戰略已經失去了這一前提及這一合理性。

其次,其工業化的成就是巨大的,比較成功。即使是斯大林之后的蘇聯歷屆領導人,也一直對斯大林的工業化道路的理論與實踐給予高度評價。

但事實上,斯大林式工業化道路同樣造成了前蘇聯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和經濟結構嚴重畸形。20 世紀80年代中期,從社會總產值的結構來看,前蘇聯農輕重三者的比例關系為2:2:6,其中重工業過重(80%又與軍工業有關) 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發展,制約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從政治角度看,由于長期片面強調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應提高,特別是對農民利益的長期漠視和侵害,嚴重破壞了工農關系,動搖了國家的政治基礎,并最終導致國家解體和社會主義事業失敗。

體制痼疾,積重難返──斯大林式工業化道路長期得不到糾正原因解讀

首先,是俄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影響。這種模式實質上就是運用國家政權力量,以高度組織化的方式進行社會動員和管理社會生產,實現國民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俄國的傳統發展模式是由彼得一世改革奠定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就是強化中央集權制,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為目標,全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其他工礦業,通過對農民和農奴的極其殘酷的剝削,以犧牲農業和榨取農民為代價。其結果不僅使俄國很快成為一個軍事強國,而且為俄羅斯式的工業發展類型和道路奠定了基礎。而斯大林及其后的蘇聯繼續這一發展道路的實踐則一再向我們顯示了傳統的巨大慣性。

其次,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包括斯大林在內的前蘇聯領導人在探索工業化道路的實踐中,其指導思想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理解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從重工業開始的,把前蘇聯的工業化道路模式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如果為了實現工業化,發展生產力而脫離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甚至于為增長而增長,不惜以犧牲人民利益為代價,就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會影響和動搖了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仰,并最終動搖了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蘇聯工業化道路的啟示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重實踐,善于根據實踐修正自己的理論。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的工業化主張突破了俄國傳統發展模式,是非?少F的探索。

2.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從根本上說,是看其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

3.要制定一個正確的工業化道路, 要從本國的實際國情出發,處理好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城市發展和鄉村發展的關系。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村的穩定和繁榮是整個社會穩定和繁榮的基礎,要順利地完成工業化,必須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 “三農”問題。

4.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作者簡介:詹曉良,中學高級教師,從教25年,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20多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53973.html

相關閱讀: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