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福建省廈門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政治試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年政治(文科)試卷(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150分)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 .4 第Ⅰ卷(選擇題 共70分)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分,共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我國社保制度建設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A.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 B.原因與結果的辯證統一C.事物的變化發展從量變開始 D.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8.某地一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違禁藥物,并將問題肉雞賣給了一些屠宰企業,經加工后進入人們的餐桌。此事一經披露,輿論一片嘩然,市場上雞肉的相關產業鏈受到消費者的質疑。這從哲學角度看,表明A.部分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決定于部分的性質B.部分與整體同等重要、不可分割C.部分與整體相互轉化D.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gkstk9.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下列屬于調整和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有 A.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 B.提高農民大病醫療費用“報銷”比例 C.農民利用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 D.全黨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10.近百年來,人類關于儲存介質的發明,經歷了從錄音帶到軟盤、光盤、U盤等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存儲能力更強的介質還將不斷出現。這說明A.事物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 B.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和上升的 D. 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結構和功能的進步11.文學大師們創作,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力求數字乃至一字傳神;有時使繁:用墨如潑,汩汩滔滔,雖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文學大師們的做法①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②體現了認識不斷的提高③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④發揮了意識的決定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對中國來說是承前啟后、極不平凡的一年。下列對“中國”的評價中最能體現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是A.中國適時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謀求更可持續、更加平衡的增長B.見證了中國科技進步的喜悅,也譜寫了中國防災減災史上的新篇章C.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體形勢趨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D.雄辯的事實再次證明,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3.生活處處有哲學。出現的下列流行語所蘊含的哲理對應正確的是①中國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②接地氣——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密切聯系群眾③高富帥——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④正能量——發揮正確意識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4.某企業管理者意識到:企業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競爭。因此,該企業不僅注重提高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業務素質,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促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該企業采取的上述做法表明①系統內部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優化趨向 ②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 ③人們能根據主觀需要調整原有的聯系 ④整體在事物存在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我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多次表明,中國改革要啃“硬骨頭”。下面對改革認識正確的有①改革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辯證的否定,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改革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內在要求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16.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城市包圍農村”的現象,紹興市結合本地實際對“城中村”進行改造,首先讓農民受益,使他們住上了廉價的新樓房,成為城市居民。紹興市的做法體現了 ①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②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④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17.世界著名人腦研究所的維得羅夫斯基教授近日表示,俄羅斯科學家經長期觀測發現,人體死亡以后,從身體中發放出一種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如果這種物質有靈性的話,可能就是“靈魂”?茖W家們稱這一結論在尚未得到證實之前,只能是假設。材料表明①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其物質性 ②“靈魂”的本質是反映客觀存在的意識③“靈魂”說本質上是二元論的觀點 ④意識能動地探索事物本質的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18.某科研小組通過研究豬籠草的葉子,發現該葉子幾乎無摩擦,蟲子停在上面便會瞬間滑倒,淪為這種植物的盤中餐。由此他們想到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通過反復試驗,復制這種葉子的分子結構,研發了一種超滑材料。人類追求的自凈窗戶和“完全不粘鍋”的理想將成為現實。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看,下面排序與材料順序一致的是A.認識是實踐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認識對實踐起指導作用——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對實踐起指導作用——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gkstk19.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使之更好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這表明真正的哲學A.正確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B.是對社會生活的總結和升華,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c.牢牢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為社會變革提供巨大的物質力量D.是“科學之科學”,可以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20.當1毫克汞滲入地下,可造成大約360噸水受污染,由此計算,一只含汞節能燈廢棄后,如處置不當,就可能污染90噸至180噸水及周圍土壤,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最終危及人類的健康。這體現出①自然界具有物質性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③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④聯系具有多樣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下列選項蘊涵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②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④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22.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這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行為的準則。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觀的提出過程告訴我們①哲學源于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②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始終③真理超出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會變為謬誤 ④新事物在批判繼承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 胡錦濤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下列觀點體現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的是 A.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與“天不變,道亦不變 B.“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與“ C.“天地合而萬物生”與“ D.“古今異俗,新故異備”與“ ③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④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0.“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庇纱丝闯鯝.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景色是不同的B.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同C.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相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保ā稇戅r》唐 李紳)據此回答31-32題。31.當我們讀到這首詩,腦海里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場景,進而產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觀念。這一思維過程是A.從具體到抽象 B.從主觀到客觀C.從認識到實踐 D.從部分到整體32.同學們對這首詩耳熟能詳,但在學校食堂有些同學卻把一個個白白的饅頭、一盤盤剩余的好菜倒入垃圾桶。對此,同學們應該①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 ② 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價值判斷以價值選擇為基礎③ 發揮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④ 發揮意識的自覺選擇性,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33. 對天體的演變,張衡認為:“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敝祆湔J為:“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還在這里!边@兩種觀點體現了 的分歧。A.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C.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D.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34.絲瓜俯視著南瓜說:“我的藤蔓很長,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陽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陽徐徐落下!蹦瞎险f:“我的果實很重,無法爬到高處。但我依托著泥土,感到踏實和溫暖,也能觀察福建省廈門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政治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34006.html

相關閱讀: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