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中學2015級高二第三次月考政治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48分)1.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是A.去年以來,中日對釣魚島主權爭端日趨尖銳化B.2月國務院出臺調控樓市的新“國五條”C.3月,習近平訪問非洲三國D.清明節前后,某地開展“緬懷先烈,報效祖國”文明祭奠活動.A.B.C. D..A.B.C.D.”,他們敢作敢為、嫉惡如仇的天性使他們成為一股重要的抗日力量,煥發著光芒。材料蘊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可轉化為物質力量 ②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 ③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一定文化決定一定政治 ④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 莫言說:“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高密有泥塑、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边@表明 ①民間藝術是文學創作的根本源泉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③人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7. 昔日風光無限今逐漸淡出了網絡舞臺,如今“切糕”、“”、“”、“壞銀”等通過網絡一夜走紅。這說明A.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B.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源泉C.文化創造的主體是網絡寫手D.中華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9. 清明節自唐宋成為民俗節日之后,節俗的根本性質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這種趨向在都市表現得尤其明顯,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游的假日時光,墓前分享祭品的習俗變成了郊游的野餐。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傳統文化的發展是自然而然的,不應干預社會生活的變遷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A.B.C. D.漳州國際公共藝術展開幕全國8萬余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創新因交流而迸發”這句話所體現的關于文化的正確觀點是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上林林總總的文化,都值得我們弘揚文化交流促進各個民族的文化創新各國應在文化上相互借鑒,共同繁榮A.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5. 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導演劉江談及原因時說,是人物情感、劇情的溫暖讓他們覺得親切。該劇引發坦桑尼亞人民認同感的原因是A.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B.世界各國能認同中華民族文化C.中華文化與非洲文化沒有多大反差 D.不同國家的人民具有共通的人文情懷16. 中國的“地方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如漳州的布袋戲、泉州的木偶戲、臺灣的歌仔戲等。我國各地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說法正確的是①我國各地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 ②各區域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區域特色 ③各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7.有人這樣評價當前的社會文化現象:“翻開雜志美人多,打開電視廣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買本新書錯字多。”這種評價A. 肯定了建設和諧文化取得的成就 B.認為必須保護文化的多樣性C.說明文化市場需要引導和規范 D.反映出通俗、流行是大眾文化的主流18. 有人說,大眾文化就是眼球文化,只有受到大眾的關注,文化的傳播才變得有意義。此觀點沒有看到大眾文化是A.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B.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形式多樣的文化 D.通俗的、多樣的、人民能容易接受的文化19. 2015年10月在山東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為發揮山東文化資源富集優勢、繼承傳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十藝節”之所以強調重視繼承傳統文化是因為①文化在繼承基礎上才能實現發展 ②傳統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③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④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在中宣部的指導下,有關部門連續舉辦了《牢記“兩個務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覽》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兩個大型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據此回答20—21題。20.下列對延安精神的認識,正確的是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延安精神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了 ③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④延安精神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1.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②增強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2. 當前,“漢字危機”現象不容忽視,由于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面臨著提筆忘字的尷尬。必須高度重視漢字書寫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漢字是①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 ②它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它是中華25.我國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基本道德規范增強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強道德輿論建沒,培育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A. B. C. D.A. B. 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C. 文化能夠增強人得精神力量 D.人們的實踐受到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27.A.開啟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質,發人深思B.陶冶人的情操,豐富精神世界,使人奮進C.如理性的明燈,指明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D.似春雨般潤物,催生人們對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28.2015年3月,廣東某市的讀書月活動提出,文化強市從閱讀開始。建設文化強市過程中,讀書的意義不可替代。強調讀書的文化意義,是因為 ①文化在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②先進文化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響人的實踐、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9.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離不開世界,“中國夢”是和諧之夢、和平之夢,“中國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從文化生活看,這說明 A.中國的發展是開放合作共贏的發展 B.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 C.和諧世界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利環境 D.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30.為了保護和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學將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納入學校教育。這表明A.教育的基本功能發生了改變 B.教育具有選擇、傳遞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木動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徑31.近年來,“央視”相繼推出“最美教師”、“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節目,強調社會教育和價值塑造,挖掘社會真善美,獲得公眾好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最美”系列節目受到公眾好評,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②主流媒體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助于削弱大眾文化影響力 ③主流媒體傳遞正能量,對良莠不齊的文化市場起正確引導作用 ④主流媒體能滿足人民大眾真正的文化需求,決定文化發展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筆墨當隨時代”,繪畫藝術要有時代精神,就要有創新。然而不繼承優秀的傳統遺產,創新很難有穩固的根基。這表明繪畫藝術的發展要A.正本清源,獨樹一幟 B.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傳,推陳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33.16世紀意大利生產的一件青花瓷壺,壺柄類似中國瓷的器型,紋飾頗似中國的纏枝蓮,而細部又表現出歐洲紋飾的特點。有專家評價說,這是“由進口中國青花瓷而得到的靈感”。由此可見 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③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芪幕涣飨诹耸澜缥幕鄻有裕.①② 。.①③ C.②③ 。.②④34.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種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這體現了 ①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③不同地域決定不同文化的發展④區域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統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5.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那生命至上的國家理念,那萬眾一心的民族情懷、那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定格為無數震撼心靈的畫面,砥礪我們奮力前行。這表明,中華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質 ③蘊涵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④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如今,互聯網已成為未成年人認知和參與社會的新途徑。調查顯示,我國未成年人中,91.4%使用過互聯網,72.5%上網時遭遇過不良信息,64.9%會模仿網絡語言和行為。因此,文化建設應當 ①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凈化網絡社會文化環境 ②深入開展道德教育,提高未四川省綿陽中學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試題 政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56108.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