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15—2015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第Ⅰ卷 閱讀題甲 必考題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文藝復興就是人的文化復興張檸對“中國文藝復興”的呼喚,以及由此引起的爭議,20世紀已經出現過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拔乃噺团d”這一現代中國人的偉大夢想,一直難以成真,總是不能真正形成應有的氣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經常偏離“文藝復興”的初衷和原則。有人試圖將它變成一種“揚國威”的手段,好到世界上去顯擺。如果所謂的“文藝復興”是這個意思,我認為還是趁早收心為妙。更有甚者,試圖借“文藝復興”之名,將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變成“普世價值”,想把“中國制造”從T恤衫和皮鞋上,移到人家的精神里去。假如14—16世紀的弗羅倫薩人、威尼斯人、巴黎人、倫敦人,不努力去從事偉大的文藝創造,不為人的個性張揚和人文立場爭取社會空間,而是在盤算著如何將自身價值觀變成“普世價值”,他們能創造那么輝煌的文化嗎?但丁、薄伽丘、塞萬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這些偉大的文藝家會出現嗎?他們的作品及其包含的人文思想會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嗎?是先有人的覺醒和人的創造力的張揚,有對這種覺醒和創造的制度保證,才有偉大的文藝生產,然后才有一種足以產生強有力的感染效果和傳播效果的文化。可以將“文藝復興”的主要精神特征歸納為三點:第一是走出中世紀而出現的世俗化傾向,第二是科學理性支配下的個人的創造性,第三是城市文化(民主政治、公共事務、文藝生活)的復興。中國文化中原本沒有這種東西,只有小國寡民的農耕烏托邦夢想。第一次出現帶有“文藝復興”色彩的社會運動,應該是20世紀初向西方學習的“新文化運動”或“白話文文學運動”。中國人自此才開始擺脫以宮廷政治為核心的“家國政治”生活;才開始將貌似符合天道運行的“家國結構”轉化為現代社會結構;才開始改寫那種將“生人”之氣息淹沒的“天道之美”,將目光指向人的經驗。新文化運動首先要改變的,是那種君臣父子、恩威并施的“小兒文化”,建構一種自由選擇與獨自擔當的“成人文化”。因此,啟蒙的本質實際上是“悲劇性”的。它要讓每一個體獨自承擔自己的命運,并由此獲得一種“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與此相應的社會制度和公共管理應該承擔的職責,就是為這種具有選擇能力、承擔能力、創造能力的個人提供保護,并鼓勵他們過有尊嚴的生活。20世紀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擔當了大變革時代的多重任務。第一,讓我們從古典審美迷霧中走出來。第二,將神秘而含混的古典審美感知,分解到具體的感官層面,讓感覺器官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復,使人能正常地看、聽、觸、嗅、嘗、行。第三,因新的審美創造沖動而催生的文藝實踐和美學規范的重構。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古典美學的新文藝傳統。遺憾的是,面對新文化及其相應的文學成果,許多中國人至今不習慣,他們還沉浸在古典審美的慣性中。以莫言為代表的中國當代文學,是百年來白話漢語文學傳統結出的新果實,也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藝從“思想解放”到“題材解放”再到“文體解放”的見證者。莫言的作品,對那些戕害農民世俗生活尊嚴的權力,進行了諷刺和嘲弄,并由此發出嘶啞的尖叫和揪心的歡笑。莫言的作品破壞了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古典審美慣性,要對他的作品產生共鳴,需要將思維方式或審美趣味調整到二十世紀來。對于莫言的接受,多數讀者依然有障礙。這一點也證明了“中國文藝復興”的困難所在。 (選自張檸《文藝復興就是人的文化復興》)1.下列對“文藝復興”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的文藝復興的夢想一直難以成真的主要原因是,總有人試圖把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變成普世價值,這偏離了文藝復興的初衷和原則。B.只有具有了人的覺醒和創造力的張揚以及相關的制度保證,才能出現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傳播效果的“文藝復興”文化。C.在20世紀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或“白話文文學運動”中,中國開始出現帶有文藝復興色彩的社會運動,中國人開始將目光指向人的經驗,并且開始擺脫以宮廷政治為核心的“國家政治生活”。D.“中國文藝復興”的困難之一是不少中國人至今不習慣接受有別于古典美的新文藝傳統,不能將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調整到現代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啟蒙運動要讓每一個個體獨自承擔自己的命運,并由此獲得一種“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所以啟蒙的本質實際上“悲劇性”的。B.假如14—16世紀的弗羅倫薩人、威尼斯人、巴黎人、倫敦人,不努力去從事偉大的文藝創造,不為人的個性張揚和人文立場爭取社會空間,而是盤算這如何將自身價值觀變成“普世價值”,他們就不能夠創造那么輝煌的文化。C.走出中世紀出現的世俗化傾向、科學理性支配下的個人的創造性、城市文化的復興構成了“文藝復興”的精神特征。D.20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古典審美經驗進行了大變革,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古典美學的新文藝傳統。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是“家國結構”,其實并不符合天道運行,在新文化運動中,它開始為現代社會結構所代替。B.新文化運動構建了一種“成人文化”,使每一個個體都具有了獨立的選擇能力、擔當能力和創造能力,并建立了一整套相應的社會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來為這樣的個體提供保護。C.莫言的作品破壞了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古典審美慣性,所以中國人要對他的作品產生共鳴,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D.要想實現“中國文藝復興”夢想,就不能受民族主義情緒的支配,不能靠對別國進行價值觀念的滲透,需要我們從根本上對自身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進行變革。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也。少為書生,避亂荊州,于魯陽山遇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芝叩頭曰:“母老,唯在諸君!”賊曰:“此孝子也,殺之不義!彼斓妹夂,以鹿車推載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節。太祖平荊州,以芝為菅長。時天下草創,多不奉法。郡主簿劉節,舊族豪俠,賓客千余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頃之,芝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掾史據白:“節家前后未嘗給徭,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敝ゲ宦牐c節書曰:“君為大宗,加股肱郡,而賓客每不與役,既眾庶怨望,或流聲上聞。今調同等為兵,幸時發遣。”兵已集郡,而節藏同等,因令督郵以軍興詭責縣,縣掾史窮困,乞代同行。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節代同行,青州號芝“以郡主簿為兵”。遷廣平令。征虜將軍劉勛,貴寵驕豪,又芝故郡將,賓客子弟在界數犯法。勛與芝書,不著姓名,而多所屬托,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后勛以不軌誅,交關者皆獲罪,而芝以見稱。黃初中,入為河南尹,抑強扶弱,私請不行。會內官欲以事托芝,不敢發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猶憚芝,不為通。芝性亮直,不矜廉隅。與賓客談論,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無異言。卒于官,家無余財,自魏迄今為河南尹者莫及芝。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司馬芝》卷十三)4.對下面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芝差節客王同等為兵差:派遣B.而賓客每不與役與:參加C.即以節代同行 以:讓D.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報:報告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司馬芝正直的一組是 ( )①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坐守老母②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罪③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④交關者皆獲罪,而芝以見稱⑤昭猶憚芝,不為通⑥卒于官,家無余財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司馬芝年輕時,在去荊州避難的路上,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品質;在南方居住十幾年,能夠恪守禮義節操。B.在任菅縣長官期間,司馬芝不畏豪強,征調主簿劉節的門客當兵,同時寫信給劉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一向豪俠的劉節代替門客去當兵。C.征虜將軍劉勛,恃寵驕橫,多次寫信囑托司馬芝幫忙,司馬芝一概依法處理。后來劉勛犯法被殺,和他有關聯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馬芝卻受到稱贊。D.司馬芝性情正直,嚴于執法,不受請托,權貴至親都不敢私下求他辦事。他死后家無余財,從魏建國以來,歷任河南尹沒有能比上他的。7.把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郡主簿劉節,舊族豪俠,賓客千余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6分)譯文: (2)后勛以不軌誅,交關者皆獲罪,而芝以見稱。(4分)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的這首唐詩,完成8—9題江樓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8.這首的頸聯精妙傳神,試分析其妙處。(5分)答: 9.詩眼是一首詩寫景抒情的關鍵所在,請找出這首詩的詩眼,并加以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求田問舍, 。(4) ,鳥倦飛而知還。(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361521.html
相關閱讀:2019級高二語文期中試題
2019學年高二語文上冊寒假練習題
陜西省寶雞園丁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2Wo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陜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