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三
3.3.1、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
〖重點〗如何正確處理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
〖難點〗主、次矛盾的含義。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識記: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義。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系的原理。
運用:運用主次矛盾相互關系的原理,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繼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運用哲學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此外,引導學生處理好“以學為主”和“兼學別樣”的關系,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
【重點解決辦法】
1、如何正確處理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即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從內容看,學生理解主、次矛盾相互關系的原理并不會感到困難,而學會運用這一原理,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則既很重要,又很復雜。從實踐看,正確處理二者的辯證關系,不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也是當代青年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現實問題。引導青年學生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這個重點問題;應注意兩點:第一,緊扣《程標準》;第二,突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主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聯系的內容較多,《程標準》只是在"理解"層次規定:結合實例,講授二者在一定條下可以相互轉化的道理。教材主要是通過對兩個事例的分析講述的,道理并不難懂。但應注意,兩個事例論述的是"相互轉化"的兩種情形。要仔細研究教材敘述該問題的那段字("宋體字")的理論觀點,并進一步研究教材對事例進行分析的那段字("楷體字")的關鍵詞語。這樣,就會明了這里說的兩種情形是什么意思。"原的主要矛盾解決了,這時,原處于次要地位的某種矛盾就會突出起,成為主要矛盾。"明白這個道理有何方法論的現實意義嗎?建國初期,我國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1956年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就突出成為主要矛盾了。這也就要求工作的重心應該轉移。黨的"八大"一次會議前后,我們黨多次講過要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始終沒有轉移,仍舊《以階級斗爭為綱",直到發生化大革命,國家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困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盡管國際國內發生了這樣那樣的重大事,由于沒有離開這個中心,國家實力大大增強,人民得到了建國以最多的實惠。由此可見,條己發生變化,申心不轉不行;條沒發生變化,中心不可亂轉,動搖不得。
關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程標準》在"理解"層次和"運用"層次各提出了一項要求。在 "理解"層次,規定 "以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闡釋抓住重點、統籌兼顧的工作方法"。要求有 "實例",而且是 "正反。實例都有,還要從理論上進行《闡釋"。可見,這一要求是較高的。這一要求是指一般的"工作方法"。在"運用"層次,還規定了講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問題。教材對上列兩項要求是融為一體敘述的,這樣,我們在教學申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一種是先講一般的工作方法,然后專門講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問題,另一種是在講 "抓住重點"和"統籌兼顧"兩層意思時,既講工作方法,又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問題。相比之下,前一種思路可能較好。在教學申,讓學生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自然得出要抓重點和要統籌兼顧這樣的工作方法,然后圍繞以經濟建設為申心這一主題,結合當前的實際說明抓重點和統籌兼顧,引導學生樹立 "發展是硬道理,申國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思想以及 "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觀點。
復習提問
關于矛盾分析的方法,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幾種了?請同學們回憶并總結一下。
(設計這個題目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矛盾分析方法的復習、總結,提醒學生注意全面地把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并引出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的知識。)
導入新
關于矛盾分析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因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全面的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因為矛盾具有特殊性,就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說到矛盾的特殊性,又具體表現為兩種情形,即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種矛盾本身固有的不平衡性,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這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第三節 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2頁第2自然段并思考:
(1)結合你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分析一下在遼沈戰役中.當時都存在哪些矛盾?
(2)在這次戰役中,毛澤東為什么作出集中優勢兵力攻打錦州的作戰方針?
(3)在遼沈戰役中,如果主攻長春、沈陽,結果會怎么樣?
(學生閱讀,教師將遼沈戰投示意圖制作成投影片,學生可結合圖片進行分析,教師總結。)在遼沈戰役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如我軍與錦州之敵的矛盾,我軍與長春之敵的矛盾,我軍與沈陽之敵的矛盾等等,眾多矛盾中為什么將首攻點放在錦州呢?這里就有一個抓關鍵、抓重點的哲學問題。
正如我們教材上所講,錦州是通向關內的咽喉,又是敵軍關內外、陸海空聯結的總樞紐,還是敵軍唯一在陸上物資補給的基地,在毛澤東正確的軍事路線的指揮下,我軍抓住了整個統攝的重點和關鍵,因而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全面勝利。
相反,如果把主攻點選在長春、沈陽會怎么樣呢?正像毛澤東同志所分析的那樣"如果你們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區準備打長、沈出之敵,則該敵因受你們威脅太大,可能不敢出。一方面長、沈之敵可能不出,另一方面錦、榆、唐諸點及其附近之敵則因為你們去的兵力過小,可能收縮于錦、唐兩點,變為不甚好打又不得不打,費時費力,這樣就有可能使問題已陷入被動地位。"
通過對遼沈戰役作戰方針的制定及實現過程,我們了解到,面對復雜事物的多種矛盾,要善于抓住重點和關鍵。
一、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板書)
這里所說的抓重點和關鍵,就是哲學上講的主要矛盾,那么,什么是主要矛盾呢?相對于它的次要矛盾又指的是什么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2頁第4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義。
(學生閱讀后,教師講解。)?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幾點:
(l)前提;在復雜事物中。(板書)
必須是復雜事物,是一個由多種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或系統,若只包含有一種矛盾,就無所謂主次之分了。
(2)不平衡性;表現為諸矛盾的地位、作用發展不平衡。(板書)
比如在遼沈戰役中,我軍與錦州之敵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為這個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直接決定著遼沈戰役的勝敗,也關系到全國戰局的發展。其它則屬于次要矛盾。
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
、僭谖覈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你能舉出一些嗎?在你舉的眾多的矛盾中,誰又是主要矛盾呢?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糾正。)
、嗤瑯樱谖覀兊膶W習生活中,也不是只有一事、一種矛盾,也交織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你覺得有哪些呢?其中你認為誰是主要矛盾呢?
(學生舉例,教師對以上兩個問題集中做總結、歸納。)
在我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它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問題,城鄉之間差別問題等都處于從屬地位,屬次要矛盾。
在同學們個人身上同樣交織著許多矛盾,比如學習與休息,競爭與生存,成績和能力,學習與成才,等等,但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對我們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學習與成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它則是次要矛盾。
那么主要矛盾初次要矛盾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關系(板書)
(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板書)
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發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與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雖然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反過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
在遼沈戰役中,我軍與錦州之敵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就規定和影響著我軍與長春、沈陽之敵的矛盾,直接關系到遼沈戰役的勝敗,也影響到全國戰局能否順利發展。
由于主次矛盾是相互聯系、依賴、影響的,次要矛盾反過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因此我軍在錦州戰役打響后,又用一部分兵力包圍長春之敵;一部分兵力牽制沈陽之敵,這就為主要矛盾的解決,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那么,交織在我們個人身上的主次矛盾,是如何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呢?哪位同學能具體地分析一下?
(學生分析,教師補充、糾正。)
主次矛盾的地位、作用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在一定條下可以相互轉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下可以相互轉化。(板書)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03第4自然段并思考;
①主次矛盾在什么條下可以相互轉化?
、诼撓狄痪唧w事例說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下可以相互轉化。
(學生閱讀、回答問題,教師進一步點撥。)
這里說的一定條主要指兩種情況;①主要矛盾解決了或者基本上解決了;②原的主要矛盾雖然并沒有解決,但由于出現了新情況,特別是條發生了變化,其它矛盾可能更為突出,也會發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
我們掌握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有什么意義呢?
3.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板書)
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復雜問題時,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l)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04頁最后一段至l05頁第l自然段并思考:如何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認識我國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學生閱讀,議論、發言,教師歸納總結。)
從理論上看,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所講“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建議教師把此段話制成投影片,在上打出。)
從實踐上講,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把經濟搞好了,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經受各種國際競爭的挑戰和考驗。
從歷史上看,以前我們有過沒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教訓,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
從現實上看,近十幾年,由于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因而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進行,并旦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
所以鄧小平同志講,發展就是硬道理。
通過剛才我們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一狠容易的事情。同樣,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要始終抓住“學習”這個中心,也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克服各種困難,抵御各種誘惑,是不是這樣?你能談一下自已在這方面的感受嗎?(學生分析。)如果不抓主要矛盾,會怎么樣呢?(學生看書,結合漫畫回答。)
我們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注意解決好次要矛盾。
(2)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板書)
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條是絕對不能動搖的。但是目前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中,也還存在著其它一些較嚴重的問題,比如社會方面的、社會治安方面的、社會風氣方面的問題等等,比較經濟建設,它們是次要矛盾,但如果不抓,只是“單一”地搞經濟建設,也會釀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必須把兩個明一起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因此,要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就要防止“單打一”,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什么是“彈鋼琴”的工作方法呢?讓我們共同閱讀教材第105頁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共同閱讀,深人體會。)
小結;
這節我們學習了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牙盾,抓中心或關鍵,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既要反對不分主次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單打一”。
鞏固新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包含什么哲理?請具體分析說明。
《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教材第二節主要講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本框內容著重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之一,它是上節內容的具體和深化,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邏輯聯系。
【學生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這對他們從更深層次上了解復雜事物中諸多矛盾的特點,進而把握復雜事物的特點、性質有一定的幫助。但在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問題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重點解決的。
【教學目的】:
1 認知目標:識記主次矛盾的含義及理解二者的辨證關系;舉例說明主次矛盾的關系;運用主次矛盾的原理說明我國現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明一起抓。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3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教學重點】:如何處理主次矛盾的關系
【教學難點】:弄清主次矛盾的含義
【教學思路】:堅持教學三目標的有機統一,堅持學法與教法的統一。
1、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教學中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社會現象的分析、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景聯系起。
2、貫徹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扮演好"主導"的角色。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釋疑,練習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教育目的。
3、貫徹教學直觀性原則。遵從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發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由現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4、貫徹教學多感官共同參與原則。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運用投影、漫畫、錄像等多種手段,活躍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堂效率。
【教學方法】:講、讀、議、練相結合,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
【教學用具】:經過剪輯的“遼沈戰役”電影資料、錄像機、投影儀 、自制膠片
【教學過程】:
一、憶舊導新,情景導入:
1.復習矛盾特殊性原理,說明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
2.設疑:投影【1】請學生思考:復雜事物內部并不只包含著一個矛盾,它的性質又是由什么決定的?是由哪個矛盾決定的呢?
3.錄像【1】: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林彪在攻錦、攻沈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毛主席和中央軍委首攻錦州的決心;解放軍攻克錦州;遼沈戰役的結局)。
。1)設疑:遼沈戰役的首攻點選擇在哪里?攻打錦州對遼沈戰役和東北其它戰場乃至全國戰局有何重要意義?請學生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回答。
。2)問:當時東北戰場存在著哪幾對敵我矛盾?決定整個東北戰局的是哪一對矛盾?從哲學上看,它體現了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遼沈戰役中首攻錦州體現了在復雜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點(板書)的道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導入新)
二、新講授:
(一)主次矛盾辨證關系的原理(板書)
1、主、次矛盾的含義(板書)
(1)請學生閱讀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主、次矛盾?(2)主、次矛盾是不是一個矛盾?它們存在的環境是什么?(3)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別是怎樣的?
。2)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主、次矛盾存在的條是一個復雜事物,表現的 是諸多矛盾(而非一個矛盾)之間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關系,它是矛盾特殊性的具體情形之一;強調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學生齊讀兩遍主、次矛盾的含義并在書上用線劃出
(4)請學生回顧遼沈戰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別是什么? 并由此簡要說明遼沈戰役的關鍵為什么是錦州戰役?
2、主次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板書)
。1)錄像
【1】: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我國在攻打錦州時對長春、沈陽之敵的包圍,及黑、大虎阻擊戰的場景)。設疑:在實施錦州戰役的時候,我軍對東北其它戰場的敵人采取了什么策略?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2)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指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進程,但次要矛盾解決的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有重要影響,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
3、主、次矛盾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下可以相互轉化(板書)
(1)請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絕對的,永遠不變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有哪兩種情形?這里的一定條指的是什么?
。2)投影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請學生分析說明(a)、(b)兩種矛盾轉化情況。
(3)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a)表明原的主要矛盾解決后, 原處于次要地位的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b)表明由于客觀情況的變化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導致主次矛盾的轉化。并指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主次矛盾。
4、小結原理,并請學生在教材上劃出具體內容,并齊讀兩遍。
。ǘ┓椒ㄕ撘饬x(板書)
教師:上面我們學習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怎樣貫徹這一原理呢?首先請學生簡要回顧原理內容,然后逐一分析。
1、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板書)
。1)問:為什么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請學生簡要分析理論依據后,教師強調指出這是由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2)問: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要抓住“重點、中心、關鍵”(板書),并指出抓不住中心和關鍵就辦不好事情。(過渡到下)
。3)投影
【3】漫畫:“截指”、“投哪個好”。請學生討論并分析其哲學寓意,教師指出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主次不分或抓不住中心或多中心都是不正確的,會對工作帶危害。并請學生簡要回顧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中“處處設防,處處挨打”的歷史。
。4)教師:教材中有許多與此相關的俗語和成語,大家能不能把它們找出呢?并說說它們的哲學寓意。(小組為單位以搶答的形式進行)
。5)分析實例: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務。教師設計以下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哪些?什么矛盾決定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務?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務應該是什么?把經濟建設作為目前工作的中心有什么重大意義?
。6)投影
【4】漫畫:“圈套”、“校園流行曲”。請學生對此現象加以討論。教師指出,青年時代尤其是學生時代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科學化知識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上,不能舍本求末。有人說,學習就是念書、念書再念書,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過渡到下)
2、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板書)
。1)問:為什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請學生簡要分析理論依據后教師強調指出這是由主、次要矛盾的相互關系決定的。
。2)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反對什么錯誤觀點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反對只抓重點的形而上學一點論。
。3)再請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找出教材中的俗語和成語,并簡要分析其哲學寓意。
。4)投影
【5】漫畫:“世上最苦的人”。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這幅漫畫的認識。教師指出教育的本質是要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目前有些地方、有些家長卻一味地增加學生的業負擔,忽視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我們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的同時,也應當發展其它方面的興趣和愛好。
3、運用實例:投影
【6】漫畫:“只抓物質明,不抓精神明”。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教師進行點撥:
。1)運用物質和意識關系原理說明物質明和精神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系。
。2)運用主、次矛盾關系原理說明物質明和精神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系。
。3)請學生結合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干部腐敗問題說明“只抓物質明,不抓精神明”的危害。
。4)請學生總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明的關系?
4、小結:請學生根據板書內容在教材上把方法論意義劃出,并齊讀兩遍。
三、全總結:(略)
四、鞏固練習:
1、時事分析:結合中美“入世談判”談如何認識中美矛盾,把握中美關系。
2、辯證分析:《孫子兵法》中“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边@句話體現的哲學觀點。
【學生活動設計】
1、活動方式:模擬作戰部署
題目:"關門打狗"克錦州
2、教師的組織過程
第一步,指導兩名有一定多媒體制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學生把中國革命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的作戰部署及戰爭過程制作成多媒體。有關歷史知識建議請教歷史老師。指導這兩名同學以"參謀"身份就著多媒體進行確定遼沈戰役首攻地點定在錦州的作戰部署的演練。指導這兩名同學作恰當的分工。
第二步,指導兩名 "參謀"演示多媒體,解說作戰部署。要求講清這么幾個方面:
(1)戰略決戰時的敵我形勢;
(2)為什么戰略決戰的方向首選東北戰場,為什么遼沈戰役的首攻地點定為錦州?這其中是如何體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的?具體而言,縱觀遼沈戰役全過程的發展動態與結果,如何體現辦事情要抓重點、抓關鍵?如何體現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如何體現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建議把其他同學按電影上的形狀 (長桌型)坐好,并采取問答式解說。提問的同學不一定,提的問題不一定,但一定是與戰役部署有關的問題。其他同學均模擬各路縱隊的司令員和政委。
第三步,教師歸納講評。首先肯定制作的精美,其次肯定答問?quot;參謀"的應答水平和機智水平,再次作歸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作用和地位不同,兩者相互依賴,又在一定條下相互轉化。
3、活動目的
(1)通過這項活動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通過學生一問一答,增強學生之間的語言、思想、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應變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和水平。
本時結構圖表如下:
附本框題說稿:
《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說稿
江蘇省張家港市晨陽中學 楊 曉 東
一.說 教 材:
。ㄒ唬┰谡軐W常識中的地位:《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第三節的第一框。整個第三是哲學常識辯證法部分的矛盾分析法。唯物辯證法作為世界觀,最根本的就是關于世界的矛盾觀;作為認識規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規律;作為認識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不僅是把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和關鍵,也為學習和理解全書各內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本第一節講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為我們分析和研究某個具體矛盾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基礎。主次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種情形,它是對一個復雜事物的內部各種矛盾力量的特點、不平衡性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因此本框內容是第一節內容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講好本框內容有助于鎦????玫厝鮮逗屠斫餉?艿奶厥廡裕?兄?詘鎦????返卮?硌?昂凸ぷ髦械奈侍猓?鑾慷緣車穆廢、方针、?叩睦斫狻?
。ǘ﹥仍诮Y構:本框內容,條線清晰,結構完整。教材圍繞主次矛盾的關系展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首先揭示原理內容:先從具體事例入手,而后從理論上分析主次矛盾的含義,強調指出復雜事物內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再結合具體事例說明主次矛盾是相互聯系的。其次分析方法論意義:做到緊扣原理,層層分析。從理論依據、正反對比、社會主義建設,運用俗語、諺語、成語、名人名言等,分別說明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和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最后總結:指出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貫徹這一思想。
。ㄈ┙虒W重點:如何正確處理主次矛盾的關系,即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強調的是方法論意義。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從內容看,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難,而學會運用這一原理,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則既重要也復雜。從實踐看,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不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也是青年學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現實問題。
(四)教學難點:弄清主次矛盾的含義。確定其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對一個復雜事物不只包含一個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論和實踐上的認識,比較難以理解。
。ㄎ澹┙虒W目的:
1.識記方面:識記主次矛盾的含義和理解二者的辯證關系。舉例分析主次矛盾關系,運用主次矛盾關系原理說明社會主義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明一起抓。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運用哲學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二.說 教 法:
根據本框教學內容,考慮采用以下教法:
。ㄒ唬┴瀼乩碚撀撓祵嶋H的原則。抽象的理論只有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它的偉大。教學中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社會現象的分析、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景聯系起,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義.
。ǘ┴瀼刂鲗c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扮演好“主導”的角色,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通過學—導—學,培養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根據學習和思維規律貫徹教學直觀性原則。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哲學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認識,如果離開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往往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出示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現象入手揭示本質與規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規律。
。ㄋ模└鶕虒W多感官共同參與原則,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采用投影、漫畫、錄像等手段,活躍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堂效率。
三.說 學 法:
政治教學要始終貫徹教育和教學相結合、學生是教育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觀念,自覺外化成為自己的正確行動,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釋疑,練習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教育目的。
四.說 過 程:
。ㄒ唬⿲耄簯浥f導新,情景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可采用設疑和創設情景的方式進行。根據本框內容,先復習矛盾特殊性原理,說明事物的發展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然后設疑:投影出示一幅圖表(1)(略)請學生思考:復雜事物包含著諸多矛盾,它的性質又是由什么決定的?是由哪個矛盾決定的呢?
錄像: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林彪在攻錦、攻沈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毛主席攻錦的決心;解放軍攻克錦州,遼沈戰役的結局),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遼沈戰役的首攻點選擇在哪里?攻打錦州對遼沈戰役和其它戰場乃至對全國戰局有何意義?東北戰場存在哪幾處敵我矛盾?哪個矛盾起決定作用?從哲學上看,它體現了什么道理?學生邊看邊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思考,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新學習。
(二)新講授:講議結合,導學相依
“學貴有疑”,精心設計問題,以疑導入,啟發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對原理的教學:在學生觀看錄像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義、地位、作用等關系。可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設置以下問題:主、次矛盾是不是一個矛盾?它們存在的環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別是怎樣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再請學生指出遼沈戰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別是什么?并從理論上簡要說明為什么遼沈戰役的關鍵是錦州戰役?及時加以鞏固。
錄像: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我國在攻打錦州時對長春、沈陽之敵的包圍,及黑、大虎阻擊戰的場景)設疑:在解放錦州的時候,我軍對其它戰場的敵人采取了什么策略?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這種關系要求我們在重點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必須注意解決好次要矛盾。
設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絕對的,永遠不變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有哪兩種情形?這里的一定條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圖表(2)(略),學生分析說明兩個 圖例分別屬于哪一種“轉化”情況?最后由學生小結原理內容,并齊讀兩遍
2.對方法論意義的教學: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比較、討論、運用等多種方式突破教學難點。
首先:請學生根據對原理的學習,從理論依據、正反對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關俗語、成語、諺語、語錄的哲學寓意,說明善于抓住重點、統籌兼顧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畫:“截指”、“投哪個好”、“圈套”、“兒童歌詠比賽” “世上最苦的人” “只抓物質明,不抓精神明”等漫畫,讓學生幽默輕松的學習氣氛中,通過自己分析哲學寓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再次:通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務,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的關系的實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哲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
最后:請學生思考并回答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二者關系。
。ㄈ╈柟叹毩暎阂造柟讨R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標。
鞏固新知是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從時間上看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進行練習可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多樣化,但要以能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據此,設計以下兩個練習:
。1)學生討論:結合中美“入世談判”談如何認識中美之間的矛盾,把握中美關系的大局;
(2)辯證分析《孫子兵法》中的“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體現的哲學觀點。
最后依據結構式板書(略),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并布置后作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3369.html
相關閱讀:意識的作用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