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第十一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社會發展的規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框共設三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從而深入理解社會的物質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兩大社會基本矛盾,通過這一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在社會歷史領域徹底堅持了唯物主義。第三目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一總趨勢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中實現的。
通過本框的學習,讓同學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紛繁蕪雜的社會現象歸根到底就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組成的。明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二、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解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及辯證關系
(2)分析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3)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二)能力目標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難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
四、學情分析
本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社會經驗有限,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1.澄清概念。本涉及多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如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革命、改革等。學生要準確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首先就要對這些概念的內涵有比較明確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學習本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習本的重要方法。
2.觀察生活。在學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時,學生可以從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邊各種意識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間流傳的神話、人們信仰的宗教、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等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同時,看看這些意識現象對人們行為和社會發展又有哪些能動的影響。
3.分析歷史。在學習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時,學生可以運用這些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對這些原理的理解。特別是要運用這些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2.新授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3.運用對比方法認識幾種社會生活概況。
4.聯系社會實際對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加以理解。
六、前準備
1.熱點材料搜集與整理
2.導學案的印制
七、時安排:1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高級運動形式,其發展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因此,在社會運動和自然運動中存在著共同的規律。但是,社會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那么,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的主體是誰?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前提。
展示本節的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照目標,理解學案的有關要求,已經布置學生們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其預習情況解決疑惑。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的本質是什么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堂探究: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2)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探究提示:
(1)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化發展完全是自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
(2)馬克思能夠從實際出發,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識人的本質,認識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而不是從主觀思想動機出發。實踐觀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另外,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出現,是客觀條。
教材運用“相關鏈接”闡述了社會歷史規律長期以不能被人們所認識的原因,即對社會歷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局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的條,即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實踐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以及無產階級的出現。
◇堂探究:
(1)想一想,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
(2)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
(1)宗教所描繪的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其內容于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繪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繪的事物是對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創造。
(2)人的這些念頭、思想都于實際生活,是對實際生活超脫、虛幻的反映。沒有具體的實際生活就不會產生相關的不切實際的念頭與思想。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教材用“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組成部分——社會存在、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的含義: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的含義: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1)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背后,其動因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帶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同一階級的不同階層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不同,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意識不同。
(3)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由于社會總是處于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中,所以與之密切相聯系的社會意識也必然要相應地變化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等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意識也會發生或早或遲、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
教材用“專家點評”欄目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不同決定了社會意識的不同,從而使社會意識具有多樣性、時代性、階級性等特征。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堂探究:
(1)在社會主義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
◇探究提示: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產生于剝削階級社會,是剝削階級特定的經濟、政治關系的產物。盡管我們現在已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但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會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落后于社會存在,故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
(2)在資本主義社會也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近代空想社會主義就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之后,這些思想不僅比較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某些矛盾和罪惡現象,而且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主張和設想,包含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萌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這些社會意識的產生反映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不滿,渴望更好的社會出現。這種先進的社會意識于社會存在,又高于社會存在,推動了社會存在向前發展。
(1)對這一知識我們應把握兩個方面,其一是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絕對的,任何社會意識都根于社會存在,并隨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其二,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即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存在時間上有時會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性質不同,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其中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要么認為社會的變化發展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要么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沖”決定的。其實質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認為社會意識決
4.社會生活的本質。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但最終可劃分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社會意識盡管帶有主觀色彩,但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由社會存在決定其性質和變化發展。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無產階級的產生,二者的緊密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產生創造了條,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自哪里
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社會意識
◇堂探究:
(1)想一想,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謎?
(2)想一想,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尋找。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此知識點分三層認識,首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物質資料生產方式識;其次,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如何推動社會進步;最后,得出結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離不開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一活動一旦停止,人類就無法繼續生存和發展,更無法進行其他社會關系和其他社會活動,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堂探究: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從社會形態的演變上說明了: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是客觀的,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發展。即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②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
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堂探究: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為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不相適應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此知識點分三層分析,首先,明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者的含義;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最后,得出結論: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
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上層建筑的狀況不同,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3)結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這一知識點是對以上兩個知識點的歸結,也是本目內容的最終結論,闡明這兩個規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會,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論證其基本性,并闡明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重要意義。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社會發展規律發現的意義。
這一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的“斯芬克斯”,之謎,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教材運用“相關鏈接”介紹了馬克思的兩大偉大發現之一的唯物史觀,第一次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全部活動的基礎,上層建筑根于經濟基礎,從而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說明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的活動只能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若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則不能實現其目的。走歷史必由之路,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將往哪個方向發展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實現方式。
◇堂探究:
(1)想一想,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2)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探究提示:
(1)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從社會形態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依次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2)是在不斷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1)、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實現方式: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具體表現為: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階級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教材“相關鏈接”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資產階級專政必然走向無產階級專政,最終走向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前進過程中的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推動其發展的直接動力。
教材“專家點評”強調了在分析階級社會中的問題和現象時,要用階級分析法,這是我們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各種現象的基本方法。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解決方式。
◇堂探究: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通過改革實現。
(1)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內容: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改革。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③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具體制度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又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揮它的優越性。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義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動力。
小結: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1)總趨勢: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2)具體表現:“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圖示為:
原始社會一階級社會(奴隸、封建、資本主義)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
總趨勢:由低級向高級,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
實現方式: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基本矛盾實現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反思總結:教師組織學生反思本節的主要內容(參照板書),進行總結。
當堂檢測:見后面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本的設計采用了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堂效率的目的。
【導學案】
學校:臨清一中 學科:政治 編寫人:李星 審稿人:齊子青
第十一第一框《社會發展規律》
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預習內容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舊的社會歷史觀的局限性
2、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___________ _____,是_____________ ___ ,它既 ,也包括
。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_______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_________。
社會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__________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___________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________________,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________________。
這里強調以下幾點:第一,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這里的社會意識包括各種意識現象,不管它是正確的還是虛假的,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而發生變化。第三,先于社會存在變化而產生的社會意識并不等于先進的社會意識。
4、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___________ ____
5、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作出了不同回答。
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歷史唯心主義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它在歷史觀中的表現是:認為歷史發展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特別是由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或者認為歷史是由“天命”、“神”或“絕對精神”決定的。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與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區別地位
作用
聯 系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人類獲得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也叫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_____________,決定著 ,決定著 。生產方式指________________兩個方面。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
(1)生產力的狀況____________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變化遲早會___________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______________。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________________;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________________。
(3)這一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
(1)經濟基礎___________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________________。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時,它就會___________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_________________ _,推動_________________ ;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3)這一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里要注意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區別:上層建筑包括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機構。其中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意識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現象。社會意識形態的范圍比社會意識要小,它專指那些與特定生產關系有關的社會意識現象。風俗習慣、科學等社會意識現象不屬于社會意識形態。
4.社會基本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矛盾。其中,__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發展的過程是_______________。
2、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途徑。
社會發展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實現的。
(1)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實現的。
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只能采取______________方式。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解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及辯證關系
(2)分析兩大社會基本矛盾
(3)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二、學習過程
探究1:
材料一:鄧小平同志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黨和政府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尊重世界和中國的歷史、現實的基礎上,為和平解決港、澳、臺問題而提出的,在其指導下,順利實現了港、澳的回歸。
材料二:“春都進萬家,賓朋滿天下”,是家喻戶曉的洛陽春都集團廣告,可如今上百條生產線全部告停。春都進入窘境的重要原因是其領導者十分迷信“大師算命”,導致決策頻繁失誤。
思考討論:上述兩則材料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探究2:
根據本的論述,圖示兩大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系。
探究3
想一想,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堂檢測1:教材中的插圖:“‘地獄’的情景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和“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說明了人們的宗教思想和各種觀念無論多么主觀、神秘,歸根到底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如牛能繪畫,那么它畫出的上帝一定是頭牛!痹撚^點說明了( )
A.動物也有意識 B.上帝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C.有什么樣的上帝就有什么樣的上帝觀念 D.上帝觀念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們的各種思想觀念產生的根是客觀物質世界這一知識點。A項本身錯誤,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沒有意識。B項錯誤,上帝作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腦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觀自生的。c項錯誤,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談不上對“上帝”反映的“上帝觀念”。只有D項與題干相符,上帝觀念的存在于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堂檢測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時,整個世界爭論不休,“不合倫理”的詛咒聲一度鋪天蓋地。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試管嬰兒”已是很正常的事。人們觀念的變化說明了( )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D.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答案:D
解析:由“爭論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是隨著人們對“試管嬰兒”的產生發展過程的了解、人們的生活條的改善和科技的發展等這些社會現實情況的變化而轉變的,故選D。其他三項不符合題干或不是最佳選項。
◇堂檢測3:在新時期,我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將其寫入憲法,以更好地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主要體現了(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
C.社會意識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D.社會意識有先進與落后之分
答案:C
解析:題干強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故選C。注意區分B、C兩項。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仍是二者辯證關;系的第一層,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與題干不符,B項不選。
◇堂檢測4:社會生活的本質是( )
A.社會意識 B.社會存在 C.人的思維和人的行為的組合 D.實踐
答案:D
解析:考查對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A項與B項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但不是本質。C項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表現,仍未點明社會生活的本質。根據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只有實踐才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故選D項。
◇堂檢測5: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物質決定意識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發展的觀點
答案:C
解析:非公有制經濟是生產關系范疇,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故C項正確。A、B、D項不屬于唯物史觀內容。
小結:(1)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2)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實踐觀點,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堂檢測6:下面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②社會基本矛盾僅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始終 ③其內容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④這一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n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認識。①③④都正確。②錯誤,社會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會之中。故選D。
◇堂檢測7: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范政府職權,更好地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社會是物質的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答案:B
解析:我們出臺《行政許可法》就是使上層建筑——國家管理制度,適合市場經濟這一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故B項是最佳選項。
◇堂檢測8:關于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說法,正確的有( ) j
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其矛盾解決通過階級斗爭實現③這一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④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對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認識。④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
◇堂檢測9: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錯誤的是( )
A.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B.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C.這一矛盾是對立的,需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
D.這一矛盾要通過改革解決
答案:C
解析:考查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其中C項明顯錯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內容一致,但實現方式、解決途徑不同,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故決定了其實現方式不是通過階級斗爭,而是通過改革,故選C。 教材插圖體現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物質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堂檢測10: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人類的實踐活動
C.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D.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
答案:C
解析:考查對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理解。A項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B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實現方式,都與題干不符。只有C項正確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D項是總趨勢過程中一個階段的表現,故不選。
后練習與提高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現象屬于社會意識的有
①生產關系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③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
A.自然地理環境 B.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C.人口因素 D.風俗習慣
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因為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夠主宰人們的活動
C.正確的思想意識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錯誤的思想意識沒有事實的根據
4、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缎姓S可法》的實施進一步規范政府職權,更好的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
A.政府完全做到了從實際出發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社會是物質的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5、城市噪音問題、農村醫療衛生問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房價高、上學難、看病貴以及環保、治安等各類問題,無論事情大小,都是讓百姓牽腸掛肚的,因而“幸福指數”這一概念成為2006年地方“兩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幸福指標體系將納入和諧社會指標評價體系中。這表明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B.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6、(06,江蘇卷)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國對消費稅稅目、稅率及相關政策進行調整,新增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稅目……調整消費稅稅目、稅率及相關政策,可以合理地調節消費行為,間接引導投資流向。其中蘊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B.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C.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二、問答題
7、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這部法律對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上材料是如何體現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的?
8、改革開放以,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取得的。
為什么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十一第一框《社會發展規律》參考答案
前預習學案部分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與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區別地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 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內探究學案部分
探究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W
探究二:對這兩對矛盾用圖示表示:
探究三:(1)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從社會形態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依次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2)是在不斷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
后練習與提高部分
選擇題:1—6 C B A B C D
非選擇題
7、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針對臺灣當局一系列的動作和臺獨分子的分裂國家的言行,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體現了這一理論。
⑵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推動作用!斗捶至褔曳ā穼Ψ磳投糁婆_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體現該理論。
8、經濟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不是對我國經濟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衡量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鞏固和加強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3507.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意識的作用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