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
化遺產包括物質化遺產和非物質化遺產。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化遺產日”。 據此回答1--2題。
D 1、下列屬于化遺產的是
①中國的長城 ②古老的絲綢之路 ③埃及的金字塔 ④司馬遷的《史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2、之所以要保護化遺產,因為一個國家的化遺產是
A.該國人化的集中表現 B.該國和民族歷史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C.該國自然化的突出表現 D.該國全部歷史化的凝結
A 3、哲學家羅素說:“參差多態乃幸福本。只有當一個城市區別于另一個城市時,她才有了自身獨特的魅力。千篇一律的建設手法和規劃方案不僅使地方丟失了應有的特色,根本無法符合現代社會對城市建設的要求,而且也破壞了歷史化的價值,永遠地喪失掉如此寶貴的精神財富!边@說明
A.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B.保護化遺產有歷史化價值
C.保護化遺產有旅游價值 D.獨特的城市有獨特的 魅力
D 4、對人類社會說,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下列對化多樣性認識錯誤的是
A.化多樣性是化魅力之所在 B.化多樣性是化繁榮的前提
C.化多樣性是化創新的基礎 D.化多樣性是世界矛盾和沖突的根
D 5、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從這些古語中,我們看到,化傳播總要通過—定的媒介才能實現。今天當你用手機給遠方的親朋好友打電話、發信息時,意味著傳播媒介進人到 階段。
A.口語 B.字 C.印刷 D.電子和網絡
D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每逢中秋佳節,海峽兩岸都會慶祝這一傳統節日,這體現了中華民族有
A.共同語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經濟生活 D.共同化心理
B 7、內蒙古地域遼闊,各地區生活習俗同中有異,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叉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有的蘊藉深沉、古樸蒼涼,有的豪邁不羈、自由奔放 ,有的華麗繁復、活潑跌宕。這說明蒙古民歌的
①統一性是以多樣性為基礎的 ②多樣性是以統一性為基礎的
③統一性是共同化心理的直接體現 ④統一性是共同經濟生活的直接體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 8、“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歌詞說明了我國
①各民族的獨特化都得到尊重 ②當前已不存在民族問題
③各民族發展的不平衡已經清除 ④各民族間是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關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9、我國西北地區有豐富的人、經濟資s在歷史上經濟貿易曾經十分繁榮,茫茫草原、巍巍高對民族性格和當地化的影響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獷高亢,自由奔放,極富陽剛之氣。西北地理環境與西北民歌風格之間的關系說明
①地理環境影響民族化氣質 ②地理環境決定民族化氣質 ③地理環境與民族化之間的聯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環境與民族化之間的聯系具有穩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10、我國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博采眾長,創造了著名的“柳體”,至今影響著我們。這說明
A.這是對傳統思想的繼承 B.書法是展現中國傳統化的重要標志
C.傳統化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D.中國傳統藝是中華民族燦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生活有重要影響
B 1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忠臣屈原的,每到這一天,人們會吃棕子、賽龍舟。這說明
①是對傳統藝的繼承 ②傳統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 ④傳統習俗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中華民族的傳統化博大精深、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中華民族傳統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系與調節作用。據此匯答 12~14題。
D 12、下列關于傳統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傳統化滲透在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B.傳統化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傳統化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D.傳統化只存在于歷史中
B 13、“沒有化的繼承就沒有化的積累。”這句話主要是強調了化的
A.積累性 B.繼承性 C.民族性 D.穩定性
A 14、關于化繼承與化發展的關系,說法正確的是
①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②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④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15、溫家寶總理指出,科技的靈魂在創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這說明
A.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我們要重視科技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
D.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A 16、毛澤東主席的《在延安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為工農兵服務,號召作家深入群眾,轉變立足點,和勞動人民在思想上打成一片。這體現了
①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②一切化都于社會實踐 ③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 ④藝工作者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是統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17、社會主義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 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搞好社會主義化建設
①必須認真對待傳統化,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大力進行化創新 ③必須弘揚民族化優良傳統,賦予時代精神,豐富化內容 ④必須大量引進外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18、《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在1996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共增收詞語6000余條,如“體認”“愿景”“和諧社會”“丁克家庭”等,涉及語、政治、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等諸方面。這一事實說明
A.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B.化于人們的實踐活動
C.化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D.化先于人們的實踐活動
化創新是化的生命之,是先進化的特質。一部人類化發展的歷史,就是化不斷地從創新中汲取力量、開拓進取的歷史。據此回答19~21題。
C 19、化創新是
A.化發展的基本途徑 B.化進步的根本標志
C.化發展的實質 D.化發展的根本途徑
B 20、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創新,化創新表現在 之中。 [:學,科,網]
A.社會實踐 B.為傳統化注人時代精神的努力
C.博采眾長 D.化創作者的加工
A 21、化創作的靈感自于
A.社會實踐 B.客觀事物本身
C.化創作者的頭腦 D.化創作者的判斷思維
近年,化外交已經成為我國繼經濟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新的亮點,是我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此回答 22--23題。
C 22、中外化交流表明不同民族化之間
A.化競爭 B.民族化的特色 C.化合作D.不存在化差異
D 23、化交流、借鑒和融合是
①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化的過程 ②化競爭又排斥化合作的過程 ③在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化特質的新化的過程 ④不同民族化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社會生活的信 息化、網絡化程度越越高,知識的總量急劇增加,知識"更新周期"越越短,人們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發展、競爭的壓力,由此產生了普遍的、多樣化的終身學習的需求。“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的動員令和宣言書,它表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國家的意志,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據此回答 24--25 題。
C 24、“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
①全民學習 ②虛心學習 ③終身學習 ④把學習作為人的第一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①④
A 25 、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是
A.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B.每個人都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C.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D.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B 26、《國家“十一五”時期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化創新作為“十一五”時期化發展的重點。國家之所以重視化創新,是因為
①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化 ③化創新能夠促進化的繁榮 ④化創新是民族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27、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認為真正的藝術創作于生活積累。清代學評論家金圣嘆說:“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見妙景,便會妙手寫出……無他,只因妙手所寫純是妙眼所見,若眼未有見,他決不肯放手便寫,此良工之所永異于俗工也!边@表明
A.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B.藝術創作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C.社會實踐是藝術創作的惟一 D.藝術創作要通過偶 然把握必然
B 28、傳統理論認為,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而袁隆平等科學家在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與此不符,于是大膽創新,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稻。這說明
A.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有重大指導意義
B.化創新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C.原正確的理論隨著時間的發展會逐漸喪失合理性
D.通過實踐,總會發現以往認識中的錯誤
A 29、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化的創造主體所包含的道理是
A.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B.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C.生產力的發展和化的進步是統一的 D.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起決定作用
A 30、胡錦濤同志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人精神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由于
A.化依賴于社會實踐,并對社會實踐起促進作用
B.化能對社會實踐發展起決定作用 C.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D.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二、簡析題:
31、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品鐵觀音香舐兩岸,拜媽祖廟情系一家”的對聯,是由中國楹聯學會負責撰寫的。為此,楹聯學會會長曾親自到湄洲島拜謁媽祖,了解媽祖在兩岸骨肉同胞之間重要的紐帶作用。在央視等新聞媒體的“牽線搭橋”下,海內外游客紛紛前往湄洲島,或朝拜或旅游。2005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七,湄洲島游客已突破1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1倍,且臺灣游客占了相當一部分。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和化創新的關系的?(10分)
答:(1)社會實踐是化創新的泉。離開了社會實踐,化就會成為無之水、無本之木。楹聯學會會長親自到湄洲島拜謁媽祖,了解媽祖在兩岸骨肉同胞之間重要的紐帶作用,這么說明對聯的創作不是憑空的,而是深人社會實踐的結果。(5分)
(2)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化的繁榮。對聯的創作促進了媽祖化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5分)
32、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已進人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全球范圍的聯系和交往日益緊密、便捷。
結合材料,運用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給大眾傳媒手段帶了哪些變化?(4分)
答: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使大眾傳媒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正成為化傳播的主要手段。(3分)
(2)面對全球化趨勢,在化交流上我們應怎樣做?(6分)
答:面對全球化趨勢,在化交流方面,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化走向世界。做中外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3分)同時,要按照各民族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正確處理外化與民族化的關系。(3分)
33、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運動時期曾被砸爛,孔老二在“革”期間曾被批倒批臭過。但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化卻一直生生不息,像是變成了我們的血液,在我們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韓國人十分重視長幼尊卑,家長在家里仍然是絕對的權威。一些韓國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從中國傳過去的傳統方式到廟祭祀孔子。人們頭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畢恭畢敬地向孔孟行禮。中國封建時代的縣學和書院,現在都已蕩然無存,而韓國還完整地保存著281所鄉校和84所書院。他們在這里設立“忠孝教育館”,開展有關儒學的學術活動。至今,韓國的社會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國宋代時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敝袊摹吨熳蛹叶Y》在元代時傳入朝鮮,現在仍然是韓國人家庭倫理的規范基礎。
結合材料,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化。(12分)
答:①我們要保護好化遺產,正確對待傳統化。(3分)
②面對傳統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化中 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 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分)。
③面對傳統化 ,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批判是發展的必要前提,自始至終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批判地繼承傳統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古為今用。(3分)
④在當代社會,我們要不斷推動傳統化向現代化的發展,實現傳統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3分)
34、材料一:有專家稱:“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發展經濟的世紀;21世紀是以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
材料二:在美國,化產業是第一大出口產業,2006年僅電影的出口高達80億美元。通過電視、電影、連環漫畫、雜志、廣告等,美國公司對墨西哥底層人民思想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的教育制度。
材料三:為了改變化產業落后現狀,廣東省制定了《建設化大省規劃綱要》和相關政策法規:化部門實現從“辦”化向“管”化轉換,加強宏觀調控;對國有化事業單位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化產業;樹立人才是化發展第一資的觀念,建立、健全化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掘廣東歷史化資,發展特色化,打造具有現代嶺南風格和廣東氣派的化精品。同時,也廣泛吸收國內外優秀化成果,積極開發和培育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化品牌。2006年廣東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954.5 6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的7.1%,高出全國平均比重4個百分點。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運用所學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國大力發展化產業的意義。(8分)
答:①發展化產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化素質,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2分)②有利于我國化創新和化繁榮,從而推動我國和世界化發展。(2分)③有利于增強我國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的化安全。(2分)④有利于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2)結合材料三,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廣東應如何發展 化產業。(10分)
答:①發展化產業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對國有化事業單位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鼓勵民間投資,發揮多種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2分)
②開發和培育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化品牌,提高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分)③市場是優化資配置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化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掘廣東歷史化資,吸收國內外優秀化成果等措施,實現資的優化配置。(2分)
④政府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廣東省通過制定發展綱要、完善政策法規、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2分)⑤進一步深化化體制改革。( 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47024.html
相關閱讀: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
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