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五課 文化創新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五課 文化創新教案
一、本課設計意圖
(一) 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文化創新的途徑。
?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2.能力目標
?結合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繼承、發展,感悟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創新的能力。
?結合人類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歷史,分析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能力。
?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確立文化創新的思想意識,投身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具有善于學習各民族文化長處的思想意識。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匯集實例,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評析國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闡明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邏輯結構分析
本課由引言和“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創新的途徑”兩個框的內容構成。
第一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設三個目。
第一目“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通過活動導入,引出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以開啟下文。接著闡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彪S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要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無論是思想理論、
73
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如果不能反映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不能回答社會實踐提出的新問題,它們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與時俱進,不斷解決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同時,社會實踐不斷發展,也為文化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好的資源、條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主要闡述文化創新的作用。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反過來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正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源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反過來又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一樣。在過程中,請引導學生體會: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實踐,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層意思是從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上講的。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與哲學》課中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進一步理解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這一教學內容。
從文化自身來說,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回答新問題,為實踐發展起推動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發展前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力的大小。中華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呈現出勃勃生機,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創造力。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
可見,文化創新是推動社會實踐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第三目“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創新的方法。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因此,要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造,不是在書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深入廣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呼聲,了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關注他們的根本利益,從他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實現文化創新。事實證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無不是源自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
第二框“文化創新的途徑”設三個目。
第一目“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通過活動導入,引導學生體會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任何文化創新都離不開社會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也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鑒的過程。第一目側重說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前提。離開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民族文化的創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應該尊重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毛澤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弊鹬貍鹘y文化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統一的。如果不結合新的時代特點,
74
不根據新的社會實踐要求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氣息和時代特色,傳統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文化并賦予時代的活力,這是實現文化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文化創新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長處。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經過綜合創新,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梢哉f,人類文明的創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斷創新的歷史。沒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爭妍斗艷,就沒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沒有人類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應該看到,作為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識,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異的。有差異就難免有矛盾甚至沖突。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要發展、要創新,就不能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的長處。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第三目“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克服“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兩種錯誤傾向。
文化創新離不開繼承傳統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那么,也就談不上文化創新。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即“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關于“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第十課中還會涉及到。
在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就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大膽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
(二) 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探究活動一介紹了中國世紀大采風活動。古代稱民歌為風,因此稱搜集民間歌謠為采風,現在泛指搜集民間一切民俗、藝術等材料。這次活動突出的是實現小康、環保旅游、城鎮建設的主題,以中小城市、鄉鎮和西部開發建設為重點。采風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要引導學生明白采風從民間得來的活生生的藝術形式和材料是進行文化創新的源泉,可以為文化創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藝術形式、新的靈感等。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采風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它是文化創新的動力與源泉。
探究活動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社會實踐對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響,認識實踐是文化創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動三介紹了柳公權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書體??柳體,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為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氣息和活力。引導學生舉出其他發展、繁榮文化的例子,例如,齊白石對國畫技法的發展等,從而讓學生明白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探究活動四旨在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是文化創造和發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動五結合雕塑藝術、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體會文化創新是一個立足于實踐基礎上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
探究活動六結合“孝”這一中國傳統道德內涵的變化,幫助學生體會文化創新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這一道理。
探究活動七旨在引導學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探究活動八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實現中華文化創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綜合創新。
探究活動九引導學生辨析三種不同的觀點,形成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1.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首先,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其次,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有著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又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2.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要對傳統文化超越創新,就意味著突破,意味著創造一種既適應時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質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這里,超越創新和批判繼承是相輔相成的,批判繼承是超越創新的基礎。沒有批判繼承,所謂超越創新就是一句空話。反過來,超越創新是批判繼承必然要求,沒有超越創新,所謂批判繼承就毫無意義。所以必須既堅決反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傾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傳統保守主義、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對我們來說,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文化交匯點上,堅持把批判繼承和超越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既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使之內化為我們民族的主體意識,又從時代的要求出發,賦予它以嶄新的時代意義,使之同時代精神相融合,努力開拓、創造中國特色的新文化。同時還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
76
(四) 相關資料
守舊主義:對待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襲舊的習俗、觀念、制度等,拒絕接受新文化和外來文化。
民族虛無主義:對待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之一。它和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是相關的,是虛無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表現,民族虛無主義無視民族特點,抹煞民族差別,否定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遺產,甚至認為民族是虛構的概念,從根本上否認民族的存在。
三、教學建議
(一) 教學提綱
第五課文化創新
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
(1)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
(3)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
(1)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
(2) 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3) 當代中國文化創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二、文化創新的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 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2) 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 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2)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 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2) 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77
(二)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1.基本流程圖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導人
組織學生參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謠的活動,激發學生對新的文化創新作品的興趣,提高對社會實踐是文化創造的不盡源泉、不竭動力的認識。
78
教師可在活動前,確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謠的活動主題。然后組織學生分組制定采集方案,確定介紹新民歌的人員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務。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動對文化創作有哪些作用、采風活動與文化創新的關系�?梢圆捎醚莩旅窀�、朗誦新民謠、對優秀作品進行文化評論與文藝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4.師生共同探究
?探究活動一
可由教師介紹第四屆中國世紀大采風活動的有關情況,聯系中國世紀大采風活動及其成果,組織學生討論采風活動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探究活動二
建議在完成這一活動時,可組織學生搜集、整理魯迅和高爾基的成長經歷和文學風格方面的材料,鼓勵學生介紹兩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比分析和討論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實踐有何不同。例如,魯迅和高爾基都寫過自己的童年,他們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動三
在這一探究活動中,建議組織學生漫談中國書法,鼓勵學生介紹中國歷代著名的書法藝術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體會我國書法藝術正是由于不斷創新才獲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談中國書法藝術,還可以漫談中國繪畫、中國服裝、中國醫藥、中國手工藝等。
?探究活動四
選擇學生熟悉的藝術作品分析文化創新的意義,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感悟,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
5.學生踐行要求
引導學生采集民歌民謠,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79
第二課時文化創新的途徑
1.基本流程圖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種方法:名詩導入
教師可讓學生先談談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古代詩歌。然后請教師就我國古代詩歌作一些說明。《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距今已有約3 000多年歷史。當許多民族和國家還沒有文字的時候,我國已經有璀璨的詩歌藝術。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的詩歌藝術始終走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道路上。從《詩經》、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至現代文學藝術,可以看出中國文學藝術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歷史。
第二種方法:名畫導人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安排學生搜集有關徐悲鴻藝術創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鴻
80
的《奔馬圖》,啟發學生分析這幅作品的特色,體會其“融匯中西、縱貫古今”的特點。
除了展示徐悲鴻所畫的馬,還可以展示齊白石畫的蝦、黃胄畫的驢、鄭板橋畫的竹。可以盡可能多地展示中國繪畫藝術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
3.師生共同探究
?探究活動一
建議由學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種雕塑藝術的材料,并由學生在班里做評論和介紹,引導學生感受文化藝術推陳出新、不斷發展的道理。
?探究活動二
關于“孝”的問題,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現代社會“孝”有哪些新的變化?中國的“孝”與外國的“孝”有哪些不同?講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著要在父母身邊生活?還可以鼓勵學生搜集中國古代關于“孝”的格言警句。
?探究活動三
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可參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響京劇。中國傳統京劇采用西洋交響音樂的演奏方法,使京劇走向現代化。被稱為“集交響樂與大歌劇元素于一體的”交響京劇,以一個整齊建制的交響樂團來伴奏一整出京劇傳統戲,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現代京劇充分利用歌劇、舞劇、燈光、布景等多種元素為京劇服務。
?探究活動四
在組織學生完成這一活動時,建議教師組織學生對《梁祝》這一經典曲目進行討論。
①中國傳統樂曲加入西洋樂器演奏的形式對演出效果的影響;
②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
③找出相關的或類似的文化創新的事例。
如果有條件,可以將這節課改在音樂教室上課。通過現代化的音響設備,一邊展示優美動聽的音樂,一邊進行關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討論。
?探究活動五
組織學生收集材料,現場辯論,教師作出總結。
(四) 學習方法指導
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收集、獲取、篩選信息,增強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學評價建議
(一) 評價方式
建議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學生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等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81
(二) 自我測評及參考答案
有人說:“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币灿腥苏f:“文化創新主要靠創作者的聰明才智�!蹦銓Υ擞惺裁凑J識?為什么?
參考答案
以上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因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作,文化也不可能創新和發展。所以,文化創作者要有“靈感”、要發揮“聰明才智”,歸根結底要投身于社會實踐。
五、教學資源鏈接
大型交響樂《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肥顷愪撆c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它取材于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后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是十八相送。從第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后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和著長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覺,以此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云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祝英臺在身旁說著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復一次主題,仿佛回到人間。
管弦樂總奏主題,這時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主題,漸漸地小提琴主導旋律并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臺對未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游。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后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
第二段發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
82
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后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臺會小提琴委婉地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地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的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分再現“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題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彩虹萬里百花開,花間彩蝶成雙對,千年萬代分不開,梁山伯與祝英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58824.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意識的作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