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尋覓社會的真諦學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與哲學學案(人教版)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一、【探究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兩大社會基本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么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5)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基本內容
◇理解:(1)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局限性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4)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運用:(1)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2)運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3)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4)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分析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能力目標: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實踐與群眾實踐相結合
二、【重點、難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4)社會發展的總趨勢(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題 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的本質是什么
◇課堂探究1(P86):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為什么不能認識社會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探究提示:這是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化發展完全是自發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種假象,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
教材運用“相關鏈接”闡述了社會歷史規律長期以來不能被人們所認識的原因,即對社會歷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局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的條件,即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實踐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能力,以及無產階級的出現。
◇哲理結論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總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只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地闡述了社會歷史的本質,正確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課堂探究2(P87):想一想,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探究提示:宗教所描繪的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其內容來源于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繪的事物的原型。
◇哲理結論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教材用“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組成部分——社會存在、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的含義: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的含義: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3)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背后,其動因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無論其主觀色彩多么濃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種神秘的外衣,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社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帶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同一階級的不同階層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不同,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意識不同。
③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由于社會總是處于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中,所以與之密切相聯系的社會意識也必然要相應地變化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等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意識也會發生或早或遲、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
教材用“專家點評”欄目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不同決定了社會意識的不同,從而使社會意識具有多樣性、時代性、階級性等特征。
◇課堂探究3(P88):(1)在社會主義里,為什么會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能不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為什么?
◇探究提示:(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產生于剝削階級社會,是剝削階級特定的經濟、政治關系的產物。盡管我們現在已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但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會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落后于社會存在,故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
(2)在資本主義社會也能產生先進的社會意識,近代空想社會主義就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之后,這些思想不僅比較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某些矛盾和罪惡現象,而且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主張和設想,包含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萌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來源。這些社會意識的產生反映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不滿,渴望更好的社會出現。這種先進的社會意識源于社會存在,又高于社會存在,推動了社會存在向前發展。
◇哲理結論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1)對這一知識我們應把握兩個方面,其一,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絕對的,任何社會意識都根源于社會存在,并隨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其二,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即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存在時間上有時會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性質不同,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理論拓展:1、社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其中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2、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要么認為社會的變化發展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特別是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要么認為是由“天命…‘神”“絕對精沖”決定的。其實質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認為社會意識決
3、思維與存在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1)區別:①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則不是。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2)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
◇課堂探究4:社會生活的本質什么?
◇探究提示:社會生活紛繁復雜,但最終可劃分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社會意識盡管帶有主觀色彩,但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由社會存在決定其性質和變化發展。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無產階級的產生,二者的緊密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深刻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哲理結論4: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理論拓展:歷史唯心主義沒有正確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把精神看作豢發展的最終原因,完全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舊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也陷入唯心主義,不能正確認識人的本質,不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從客觀主義、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出發,認為人與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永遠是處于被動地位。馬克思主義論證了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而這種社會性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個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基礎。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部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在實踐中得以證實。人們在實踐中提升社會意識、改造社會存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小結:(1)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2)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實踐觀點,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來自哪里
◇課堂探究5(P89):(1)想一想,怎樣才能揭開社會歷史之謎?
(2)想一想,物質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尋找。
(2)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哲理結論5: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離不開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一活動一旦停止,人類就無法繼續生存和發展,更無法進行其他社會關系和其他社會活動,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課堂探究6(P89):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從社會形態的演變上說明了: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是客觀的,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發展。即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哲理結論6: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此知識點分三層認識,首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來認識;其次,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如何推動社會進步;最后,得出結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①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課堂探究7(P89):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為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不相適應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哲理結論7: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此知識點分三層分析,首先,明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者的含義;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最后,得出結論: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上層建筑的狀況不同,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3)哲理結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課堂探究8: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它的發現有何意義?
◇探究提示:這一知識點是對以上兩個知識點的歸結,也是本目內容的最終結論,闡明這兩個規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會,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論證其基本性,并闡明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重要意義。
◇哲理結論8:(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什么?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社會發展規律發現的意義。
這一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的“斯芬克斯”,之謎,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教材運用“相關鏈接”介紹了馬克思的兩大偉大發現之一的唯物史觀,第一次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全部活動的基礎,上層建筑根源于經濟基礎,從而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說明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的活動只能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若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則不能實現其目的。走歷史必由之路,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將往哪個方向發展
◇課堂探究9(P91):(1)想一想,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2)社會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探究提示:(1)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從社會形態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依次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2)是在不斷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
◇哲理結論9: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實現方式。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課堂探究10:階級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解決方式
◇探究提示: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具體表現為: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階級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
教材“相關鏈接”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資產階級專政必然走向無產階級專政,最終走向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前進過程中的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推動其發展的直接動力。
教材“專家點評”強調了在分析階級社會中的問題和現象時,要用階級分析法,這是我們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各種現象的基本方法。
◇哲理結論10:(1)、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實現方式: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課堂探究11(P92):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通過改革實現。
◇哲理結論11: (1)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內容: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2)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即非對抗性的矛盾),決定了它的實現方式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即改革。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具體制度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又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來發揮它的優越性。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義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動力。
小結: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1)總趨勢: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2)具體表現:“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圖示為:
原始社會—一階級社會(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
總趨勢:由低級向高級,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
實現方式: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基本矛盾實現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二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題 社會歷史的主體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
◇課堂探究12(P93):(1)沒有身后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拿破侖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嗎?
(2)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探究提示:(1)不能。個人離不開社會,脫離社會的個人活動是不存在的。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拿破侖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指揮者,發揮領導核心的作用,但是廣大的平民大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資產階級的輝煌成就是廣大人民爭得的。
(2)人類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那種認為社會發展是由少數英雄人物決定的觀點,實質是歷史唯心主義,是不科學的。
◇哲理結論1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
①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含義。
①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③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教材中的“專家點評”概述了人民群眾的含義、范圍以及我國現階段的人民群眾的范圍。
◇課堂探究13(P94):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哲理結論13: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此知識點首先分析了勞動群眾的物質生產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通過這兩層充分論證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1)勞動群眾生產實踐的重要性。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課堂探究14(P93):(1)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
(2)《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1)其內容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2)說明了實踐決定認識,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哲理結論14: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此知識點教材從三層論證了為什么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2)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3)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教材插圖說明了我國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都來源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都是人民群眾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結晶。
◇課堂探究15(P94):(1)以上論述說明了什么道理?
(2)聯系我國改革的具體實例,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1)說明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得到人民群眾的充分信任和愛戴也是必然的。
(2)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做到:相信群眾,服務群眾,與群眾實踐相結合。中學生應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特別是與工農群眾的實踐相結合.深入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更好地鍛煉自己,從而更好地、健康全面地發展,為將來參加工作,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奠定良好的基礎。
(2)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眼含熱淚在包產合同書上按下18顆鮮紅的手印,歷史從此書寫著新的一頁。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開端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就在這里起步了。雖有曲折,但20多年的農村改革實踐證明,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的經營管理體制的最重要的改革,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我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的基層民主建設都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
◇哲理結論15: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該知識點教材分三層分析,首先,說明了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然后,就階級社會分析了人民群眾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人民群眾這一作用的實現方式。
(1)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2)此作用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3)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是通過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政治關系,只變革具體制度。不像在階級社會中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推翻舊的生產關系、舊的社會制度來實現。
小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如何看待人民群眾
◇課堂探究16(P94):(1)為什么邱娥國會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
(2)結合身邊的事例,談淡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群眾的關系。
◇探究提示:(1)邱娥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實踐著黨的宗旨與原則,做到了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實現好、維護好、
◇哲理結論16:樹立群眾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
本部分內容主要是學習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材是分三層分析的。分別分析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以及其重要意義。
(1)黨的群眾觀點。
①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黨的群眾路線
①黨的群眾路線的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作為方法論,是由“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世界觀決定的。在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罨、改造世界。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第三學時 反饋與提高
一、【探究展示】
第一組:課堂探究1~4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二組:課堂探究5~8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三組:課堂探究9~11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四組:課堂探究12~15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五組:課堂探究16 同學和老師點評:
二、【探究拓展】
各組提問:各組就本課學習中存在的疑問按順序提出。
教師設問:根據學生提問情況引導學生思考拓展知識面。
三、【合作再探】
各組內部分別就各組所提問題再一次進行合作探究并用競答方式進行解決,必要時老師點評
四、【鞏固訓練】
( )1、教材中的插圖:“‘地獄’的情景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和“每個人心目中的上帝”,說明了人們的宗教思想和各種觀念無論多么主觀、神秘,歸根到底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如牛能繪畫,那么它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頭牛!痹撚^點說明了:
A.動物也有意識 B.上帝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C.有什么樣的上帝就有什么樣的上帝觀念 D.上帝觀念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們的各種思想觀念產生的根源是客觀物質世界這一知識點。A項本身錯誤,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沒有意識。B項錯誤,上帝作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腦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觀自生的。c項錯誤,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談不上對“上帝”反映的“上帝觀念”。只有D項與題干相符,上帝觀念的存在源于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 )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時,整個世界爭論不休,“不合倫理”的詛咒聲一度鋪天蓋地。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試管嬰兒”已是很正常的事。人們觀念的變化說明了: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D.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答案:D 解析:由“爭論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是隨著人們對“試管嬰兒”的產生發展過程的了解、人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科技的發展等這些社會現實情況的變化而轉變的,故選D。其他三項不符合題干或不是最佳選項。
( )3、在新時期,我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將其寫入憲法,以更好地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主要體現了: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
C.社會意識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D.社會意識有先進與落后之分
答案:C 解析:題干強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故選C。注意區分B、C兩項。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仍是二者辯證關;系的第一層,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與題干不符,B項不選。
( )4、社會生活的本質是:
A.社會意識 B.社會存在 C.人的思維和人的行為的組合 D.實踐
答案:D 解析:考查對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A項與B項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但不是本質。C項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表現,仍未點明社會生活的本質。根據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只有實踐才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故選D項。
( )5、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物質決定意識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發展的觀點
答案:C 解析:非公有制經濟是生產關系范疇,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故C項正確。A、B、D項不屬于唯物史觀內容。
( )6、我國原有政府管理過多過濫,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規范政府職權,更好地發揮為市場經濟服務的職能。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社會是物質的 D.社會是變化發展的
答案:B 解析:我們出臺《行政許可法》就是使上層建筑——國家管理制度,適合市場經濟這一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故B項是最佳選項。
( )7、下面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的說法,正確的是:①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②社會基本矛盾僅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始終 ③其內容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④這一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認識。①③④都正確。②錯誤,社會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會之中。故選D。
( )8、關于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說法,正確的有: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②其矛盾解決通過階級斗爭實現③這一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④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對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認識。④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
( )9、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錯誤的是:
A.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B.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 C.這一矛盾是對立的,需要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 D.這一矛盾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答案:C 解析:考查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其中C項明顯錯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內容一致,但實現方式、解決途徑不同,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故決定了其實現方式不是通過階級斗爭,而是通過改革,故選C。教材插圖體現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 )10、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B.人類的實踐活動
C.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D.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
答案:C 解析:考查對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理解。A項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B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實現方式,都與題干不符。只有C項正確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D項是總趨勢過程中一個階段的表現,故不選。
( )11、下面對人民群眾認識,正確的是:①人民群眾指廣大勞動群眾 ②人民群眾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③人民群眾在不同的國家范圍不同 ④人民群眾在同一國家不同歷史時期范圍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對人民群眾的正確認識。①錯誤,應是人民群眾中的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該觀點縮小了人民群眾的外延。②③④都正確,體現人民群眾的含義和歷史范疇的特征,故選C項。
( )12、下面對勞動群眾的認識,正確的有:①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②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③是人民群眾中的主體部分④勞動群眾就是指體力勞動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對勞動群眾的全面認識。④顯然錯誤。根據人民群眾含義中的知識和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知識,即可作出正確選擇。
( )13、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設立茶館,通過群眾講故事來搜集素材。這說明了: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④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據題意,我們可以看出《聊齋志異》的創作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故②③正確。蒲松齡作為普通群眾中的一員,創作了此名著,說明了人民群;眾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故④正確。①與題干不符。故選D項。
( )14、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边@說明了:①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勝利之本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④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解析:考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知識點。根據題意,可得出①③④,②與題干不符,故不選。
( )15、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下面屬于黨的群眾路線內容的是:①相信群眾 ②一切為了群眾 ③一切向群眾負責 ④一切依靠群眾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考查學生對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解,并加以區分。其中①③屬于群眾觀點的內容,②④⑤屬于群眾路線的內容。故選D。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63413.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選擇崇高的社會理想教案
第二節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教案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意識的作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