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講述的是關于“力”的基礎知識,是學習靜力學的基礎和準備.內容包括重力、彈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內容與初中學過的有關力學知識聯系密切,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是今后學好其他力學知識的基礎.
所謂基礎性,就是要為學習力學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從知識方面來說,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彈力、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特性,會進行力的合成和分解.從運用方面說,是初步熟悉對一個物體的受力分析,會畫出正確的受力圖.
本章具有預備性,不論在知識上和運用上都要有一個“度”.比如在本章第二節提到:“用懸繩掛著的靜止物體,用靜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體,它們對豎直懸繩的拉力或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受到的重力.”在這一節就不要求從道理上把這一論斷說清楚,可先作為事實接受下來,講過牛頓第三定律后再解決.再比如靜摩擦,要想一開始就把問題講深講透,企圖學生能夠處理比較難的有關問題,可以說是“拔苗助長”,是不可能的.
關于滑動摩擦力,教材中雖然提到“阻礙相對滑動”“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但舉例只限于受滑動摩擦力的物體相對于另一靜止物體(相對地面靜止)的情形.一開始不宜涉及兩物體都相對于地面運動的情形.關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計算,介紹動摩擦因數時應強調該因數無單位,與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組成材料及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而與其他因素無關,動摩擦因數一般情況下小于1.
靜摩擦力是個難點,更要注意要求適當.關于靜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斷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的情形.關于靜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應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簡單情形.這里不宜涉及靜摩擦力是阻力還是動力的問題.
力的分解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首先,在沒有條件限制下,一個合力的分力有無數組解;其次是如何確定條件來對力進行分解.這里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力的實際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從而確定兩個分力;另一種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種是從力的實質上對力進行分解,后一種方法卻更簡單,更能解決較復雜的問題.
本章共5節課,建議安排8課時,各課時安排建議如下: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2課時
2 彈力1課時
3 摩擦力3課時
4 力的合成1課時
5 力的分解1課時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整體設計
力學知識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礎內容,本節課對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運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圖示、重力、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力的概念: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及物體發生形變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體和該物體發生了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稱為力.認識力、研究力,都要從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離不開物體,每一個力都對應著一個受力物體和一個施力物體,僅有受力物體和僅有施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圖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有力的大小,還有力的方向及作用點,所以力是矢量,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個力,不僅要明確它的產生條件,還要明確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這三條,所以在力的圖示中為了讓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須先規定標度,為了表示方向必畫箭頭.
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要明確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不管處于靜止還是各種運動狀態,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總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總是相同.
關于重力的測量,要明確測力計的讀數,并不是測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據處于靜止狀態的物體對水平支持 物的壓力或對豎直懸繩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來測量的.
4.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讓中學生了解這四種作用,同時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探索物理問題的興趣.
重點
“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過程是重點,其研究過程和方法也是為其他力學習作鋪墊,是本節核心.
難點
不規則物體重心的確定,以及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
課時安 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使物體產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用力的圖示表達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產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測量重力的大小,確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釋穩定等與重力相關的現象,并能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問、討論、交流等方法引導學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的作用.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力的分解,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2.通過合作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逐步養成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分享的團隊精神.
課前準備
磁鐵、小鐵塊、細線;彈簧秤、鉤碼(學生用,2人一組);刻度尺、圓規.有條件的可以用實物投影設備,并準備相應的力的圖示的投影片或實物投影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設問導入
1.你覺得力是什么?請舉例說明理由.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舉例說明.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播放“蘋果落地、投擲標槍、噴泉、飄落的雪花”等錄像資料.
圖3-1-1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找出共同點.
探討結論:這些物體都最終落向地面,是因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本節課就來學習力和重力,以及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推進新課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力
盡量多設置幾個典型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得出力的概念.
演示實驗1:用細線豎直 向上拉動放在桌上的鉤碼.
引導答出:細線對鉤碼施加了力.
演示實驗2:磁鐵吸引鐵塊
引導答出:磁鐵對鐵塊施加了作用力.
【合作交流】 再舉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實例,要求說出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的作用.
(對學生舉出的目前不好說明的實例,不必過多分析,可指明以后會涉及)
結論:力是一物體對另一物體的作用.(板書)
說明:這里指出了力的物質性,沒有脫離物體而存在的力,一個孤立的物體不會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受力物體,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的.
當我們研究某一個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例如說物體受重力,其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符號是什么?(學生初中已經學過以上問題,估計不難答出,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僅說一個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達這個力?
教師可以根據實例和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結果:僅說一個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達這個力,因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要把三要素都表達出來才算完整地表達.
2.力的圖示
為了形象地表達一個力,可以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
(1)線斷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2)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一個物體用一個點表示).
例1(教師做):卡車對拖車的牽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圖示.
步驟:選一標度(依題而定其大。喝缬1 cm長的線段表示500 N的力.
從力F的作用點O向右畫一線段四倍于標度(4 cm),然后畫上箭頭(圖3-1-2):
圖3-1-2
例2(學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圖示是:(可同時出三個題,全班分三組,每組做一個題,并分別選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做)
①物體受250 N的重力.
②用細線拴一個物體,并用400 N的力豎直上提物體.
③ 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為1 000 N.
參考答案:
圖3-1-3 圖3-1-4
圖3-1-5
說明:①選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不同;
②標度的選取要有利于作圖方便.
提示:力的圖示是形象地表述一個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標度.力 的圖示要正確反映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
1.重力的產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指出: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圍有關重力現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特別強調: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個分力.
2.重力的三要素
A.大小
桌面上有一個彈簧秤,天平一套,請選擇適當的器材,測出物理課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據.
學生討論分析并說出自己的依據.
歸納總結: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彈簧秤稱量;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兩種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終都能求出物體所受的重力.
知識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體的地理位置對于以上兩種求重力的方法有沒有影響呢?(教師可以不給出答案,由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完成.或者作為課外實驗探究的課題,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科學求知態度)
B.方向
問題設置:任何一個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嗎?請用實例說明你的依據.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時投影展示有關現象(雨線、垂柳、鉛垂線……).
歸 納總結:重力的方向 是豎直向下的.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和應用方面涉及重力豎直向下的知識?
C.作用點
教師結合生活實際,給出重心概念:
重心: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點.
思考:請你指出下列物體的重心:充足氣的籃球、方磚、石塊.
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畫圖、操作、說明):
學生自己選擇被測對象,分別找出物體的重心.參考教材52頁“做一做”,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教師演示:木圓環,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圖3-1-6 圖3-1-7
具體過程:先用懸掛法確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讓ab穿過重心c點,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繩提拉,驗證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圖3-1-6、3-1-7所示.
歸納: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之上,也可在物體之外.
結論:規則均勻的物體重心在其幾何中心;不規則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用懸掛法.
例3一個被吊著的均勻的球殼,其內部注滿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帶閥門的細出水口.在打開閥門讓水慢慢流出的過程中,球殼與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將會(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變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先讓學生自己回答,估計很多學生會選擇A;教師提示開始和最終重心的位置,學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借機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要全面.
參考答案 :在注滿水時,球殼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隨著水的流出,球殼的重心不變,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當水流完時,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選項C正確.
課堂訓練
1.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B.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體在地球上不論怎么運動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體繞地球轉動;另一個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說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決定于地球對物體的作用,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也與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無關.
答案:CD
2.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為什么現在優秀跳高運動員都采用“背越式”技術.
解答:運動員跳高時,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滾式、剪式三種姿勢時的重心肯定要高過橫桿,而采用背越式時的重心,就不一定高過橫桿,甚至比橫桿還低,這樣有利于運動員提高成績.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圖3-1-8
(播放宇宙中的星系運動錄像)
閱讀教材后總結:是萬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組成了太陽系、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們周圍的一切物體.除此之外還有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把這種力稱為電磁相互作用.
【思考與討論】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集在一起構成原子核.你能推測是什么力的作用結果嗎?
攻略一:閱讀教材53頁,師生共同討論、總結.
攻略二:網絡搜索或工具書查閱“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進一步了解概念.
結論:決定物質的結構和變化過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確認各種物質之間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歸結為四種: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
近代物理的觀點傾向于認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是統一的,物理學家們正在為建立大統一理論而努力.但至今也沒有公認的結論,望同學們好好學習,為科學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課堂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
1.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點常稱為力的三要素.要會作力的圖示,它體現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2.重力 重力的產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心:物體重力的作用點;
3.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布置作業
1.教材第54頁“問題與練習”2、3題.
2.試測自己家中不同物 體的重心.設計好思路,選擇最簡潔方便的測量工具,寫出簡要的活動報告.
板書設計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活動與探究
課題:自制一個“不倒翁”或作一個“雜技演員走鋼絲”的研究報告
步驟:1.選擇器材,組裝并進行試 驗;反復嘗試,直到試驗成功;
2.做好實驗記錄,包括材料和數據等,注意成功與失敗的數據對比.
結論:物體的重心位置決定試驗的成功與否.
習題詳解
1.解答:(1)玻璃杯從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運動得越來越快;被拋出去的鉛球,在重力作用下 沿曲線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壓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變得細長.
(2)人坐在凳子上,人對凳子有一個壓力,該力的施力物體是人,受力物體是凳子.
2.解答:首先畫出各個物體的重力,再畫出力的圖示,如圖3-1-9所示.
圖3-1-9
3.解答:是位于同一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1858.html
相關閱讀: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5.5 電能的輸送 學案(人教版選修3-2)
外力作用下的振動導學案
高壓輸電
1.2 探究靜電力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