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第1次強考語文試題第Ⅰ卷 閱讀題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國人有著賞霧的傳統,在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中,霧是重要的審美意向。神秘、迷離、縹緲、空寂,霧的美妙難以描摹卻令人神往?刹恢獜暮螘r起,美好而純凈的霧,離我們卻越來越遠,再難尋覓,取而代之的,變成了“霧霾”、“灰霾”。那么我們常說的“霧都’’中籠罩的究竟是霧還是霾?從底開始,一直被公眾熱議的PM2.5和霧霾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這種解釋較為生澀,霧還有一種充滿詩意的形象解讀:“云是飄在天上的霧,霧是落在地上的云。”霧和云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它們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條件:一是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二是空氣中有凝結核。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核結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結形成水滴或冰晶,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云,如果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霧具有天氣指示的意義,往往與特定的天氣系統相聯系,從古對今都流傳著許多有關霧與天氣的諺語,比方說“十霧九晴”、“霧得開,三天晴,霧不開,冷死人”、“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國古籍《爾雅?釋天》中對霾的解釋是“風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揚沙”、“塵卷風”、“沙塵暴”、“浮塵”等天氣現象,在當時的山西、陜西、河南和河北地區這樣的霾并不少見。而我國對于灰霾的科學定義卻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首次將國外文獻中的“Gray Haze”直譯為“灰霾”。“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边@是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對“霾"的定義。201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則給出了更為技術性的判識條件:“當能見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且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 0%時,即可判識為霾!彼造F與霾最大的區別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達到9 5%以上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為霧,低于8 0%的為霾。8 0%一9 5%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凝結核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霾會造成“霧蒙蒙”之感,是因為它降低了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全體家族稱為總懸浮顆粒物(TsP)。按個數計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氣中含有的顆粒物數量可能上億;按個頭計算,它們的粒徑大小可從幾個納米到100微米。顆粒物的概念對于公眾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但它的組成部分——PM2.5則在迅速躥紅,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 0。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被稱為大氣污染的元兇。底,這一由英文和數字組成的大氣環境化學專業術語入選了民生專題十大流行語;7月,PM2.5被收錄入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 (節選自《中國國家地理》第11期)1.下列對霧霾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B.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對“霾”的定義為“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C.201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則給出了霾更為技術性的判識條件:“當能見度小于1 O公里,且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0%時,即可判識為霾!盌.霧與霾最大的區別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達到95%以上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為霧,低于80%的為霾。80%一95%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霧霾天氣,造成城市里大面積低能見度的情況。在早上或夜間相對濕度較大的時候,形成的大多是霧;在白天氣溫上升、濕度下降的時候,逐漸轉化成。B.霧是指近地面空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時的天氣現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C.霧與霾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很大差別的。譬如,出現霧時空氣潮濕,出現霾時空氣則相對干燥,霧和霾的天氣現象有時可以相互轉換。D.霾會造成空氣能見度低的現象,這是因為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也。漢末擾亂,關東皆震。中牟令楊原愁恐,欲棄官走。峻說原曰:“董卓首亂,天下莫不側目,然而未有先發者,非無其心也,勢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為之奈何?”峻曰:“今關東有十余縣,能勝兵者不減萬人,若權行河南尹事,總而用之,無不濟矣!痹瓘钠溆嫞跃䴙橹鞑。峻乃為原表行尹事,使諸縣堅守,遂發兵。會太祖起關東,入中牟界,眾不知所從,峻獨與同郡張奮議,舉郡以歸太祖。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愿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甚見親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給軍。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穎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于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抄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軍國之饒,起于棗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為都亭侯,邑三百戶,遷長水校尉。陳留太守棗祗,本姓棘,先人避難,易為棗。隨太祖共舉義兵,周旋征討。太祖使為屯田都尉,施設田業。其時歲則大收,豐足軍用,摧滅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沒,祗子處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寬厚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無子,國除。文帝追錄功臣,謚峻曰成侯。復以峻中子覽為關內侯。(選自《三國志?任峻傳》)4.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能勝兵者不減萬人 勝:拿起B.若權行河南尹事 權:權衡C.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 別:另外D.中外貧宗,周急繼乏 繼:接濟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峻多謀善斷的一組是(3分)①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②峻獨與同郡張奮議,舉郡以歸太祖③峻常居守以給軍 ④為復陣以營衛之⑤隨太祖共舉義兵,周旋征討 ⑥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任峻審時度勢,善于把握時機。在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之時,關東震驚,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他勸說楊原首先發兵討伐董卓。B.任峻解決供給,完善了屯田制。任峻做典農中郎將時,招募老百姓在許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幾百萬斛,獲得了很好的效果。C.任峻主管后勤,機智運送輜重。由于亂賊搶劫,任峻讓千輛馬車組成一隊,分十路前行,組成雙層軍陣護衛,使敵賊不敢接近。D.任峻通曉事理,寬厚而重信義。他常常有建議,曹操很善待他;他收養撫恤朋友的遺孤并周濟窮困的親戚族人,為人們所稱贊。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⑴峻乃為原表行尹事,使諸縣堅守,遂發兵。⑵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穎川棗祗建置屯田。(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謁金門?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8.“愁來天不管”語言淺近而打動人心,請分析其表達效果。9.詞的下片在寫景上用了哪些手法?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⑴ ,但愿長醉不愿醒. ⑵ 月涌大江流.(3) ,芙蓉泣露香蘭笑. (4) 海鷗何事更相疑.(5)念橋邊紅藥, . (6)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25分)一生傲然苦不諧在紅學的道路上,沿著學術與大眾接受、趣味閱讀的交叉重合地帶,他走出了一條奇異的人生之路,終成一代紅學大家。這,有時看上去幾乎是神話,令人難以置信。比如,1947年,這是他在紅學上揚帆起航的年代,他作為燕京大學的一名普通學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適的賞識和垂顧,他的第一篇紅學論文充實了大家對曹雪芹的認識,使考證派獲得文獻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適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歲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聾目盲的情境下奮筆快寫,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稱為是罕見的學術“大躍進”。他,便是周汝昌。紅學之路,是風雨路,也是顯學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謂兼得。他因研究《紅樓夢》而處于聚訟紛紜、是非爭議的中心,也因紅學而成為少見的學術暢銷書作家。從1953年他的《紅樓夢新證》開始,貴州省丹寨民族高級中學高二下學期第1次強考語文試題 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939198.html
相關閱讀:陜西省寶雞園丁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2Wo
2019級高二語文期中試題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陜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
2019學年高二語文上冊寒假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