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思想高尚的人,不會做偷雞摸狗之事;思想齷齪的人,不可能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命運。要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行為;要改變行為,先要改變思想、解放思想。這是因為( )。A.方法論決定世界觀 B.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轉化C.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D.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有相對獨立性2.《壇經》記載: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一;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上述觀點屬于( )。A.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辯證法思想B.把物質和運動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觀點C.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D.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3.馬克思說:“哲學家并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這段話的哲學內涵是 )。A.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完美無缺的B.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C.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D.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學是智慧的源泉”是說 )。①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真正的哲學可以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切智慧都源于對哲學的學習A. B. C. D.5.中醫有“久怒傷肝,久悲傷肺,久驚傷膽,?謧I,常憂傷心”的說法。這說明( )。A.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B.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C.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D.人類的意識具有能動性6.“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边@首古詩所蘊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質和運動是辯證統一的B.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D.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是辯證統一的7.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聯系表現在( )。A.沒有物質具體形態,就沒有物質B.物質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具體表現C.物質是永恒的,物質具體形態是暫時的D.物質概括的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而物質具體形態除了有這種共同屬性之外,還有自己的個別屬性8.《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我們才能進一步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自覺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A.精神對物質具有決定作用B.只有憂患意識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C.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D.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 )。A.具體科學推動著哲學的發展B.哲學的發展決定著具體科學的進步C.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D.具體科學的發展為哲學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11.哲學是( )。A.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對自然科學的概括和總結C.一種樸素的世界觀 D.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12.關于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關系說法正確的是( )。A.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和 B.哲學就是具體的科學知識C.哲學是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D.哲學是具體科學的基礎1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 )。A.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B.精神對物質又反作用C.世界是統一于物質的 D.世界是普遍聯系的14.下列屬于唯物主義觀點的是( )。A.“物是觀念的集合” B.“心外無物”C.“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 D.“存在即被感知”15.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萬物之源”;我國古代也有“五行說”,認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來的。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 )。 A.科學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B.肯定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C.肯定了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 D.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16.我們應該這樣認識物質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②它是在概括萬事萬物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即客觀實在這一共同特性的基礎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質的反映④它是抽象的、虛幻的東西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物質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觀實在性 B.可知性 C.運動 D.聯系18.古希臘哲學家底克拉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C.否定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19.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觀實在性 B.運動 C.主觀能動性 D.可知性20.金秋時節某地農民采摘柿子時,最后總要在樹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農民們說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筑巢過冬,到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來年柿子的豐收。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①人們可以利用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為自己服務②人們可以發現并利用規律來實現自己的目的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④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21.“壞蘋果法則”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應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看問題應具體分析事物的聯系C.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D.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22.有一首數字詩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支花!奔偃缥覀儼言娭械臄底值奈恢秒S意調換,這首詩可能就不再別有情趣了。這表明我們要( )。A.抓住主要矛盾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注重量的積累 D.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23.“開車時打開空調油耗會增加”,這是很多開車人堅信的“真理”。其實,這一理論并不完全正確。有關專家表示,在氣溫適宜、時速小于60公里時,通過開窗通風會比打開空調更省油,但當時速高于80公里時,開窗會增加車輛風阻,此時,關窗開著空調反而更為省油。這反映了( )。A.聯系的條件性 B.聯系的普遍性 C.聯系的主觀隨意性D.聯系的不可改變性24.前些年,個別比較干旱的地方種植楊樹等耗水量大的樹種來防沙治沙,當氣候條件沒有特別異常時,這些樹勉強成活,成為長不大的“小毛頭樹”。一旦遭遇嚴重的干旱天氣,楊樹自身難保,何談防沙?這啟示我們( )。A.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 B.物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C.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 D.做工作必須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25.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在《自述》中談到自己的成功時說:“在艱苦顛蹶之中,我沒有沉淪,我追逐著光明和希望。”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 )。A.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 C.努力創造條件,促使主次矛盾的轉化 D.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勇于克服困難26.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點燃兩根火柴,并分開很遠擺放,不一會兒就熄滅了;讓兩根火柴緊挨著,時隔不久也熄滅了;只有當兩者的間隙適中時,兩根木柴才相互輝映,直至全部化為灰燼?茖W家稱這種現象為“溫熱有間隙效應”。這一現象蘊含的哲學觀點是A.要抓住時機,積極促成質變 B.過猶不及,要把握火候和分寸C.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D.事物在結構和排列順序上的變化能引起質變27.下列詩句與“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所蘊含的哲學道理相同的是(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③芳鄰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28.有這樣一道數學題:90%×90%×90%×90%×90%=59%。它告訴我們,一項工作做到90%已經很不錯了,但經過環環相扣的一系列過程結束后,“很不錯”的90分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這就是過程控制效應。這一現象啟示我們( )。①質變是量變的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②要抓住時機,實現事物的質變 ③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④要立足整體,發揮整體的統率作用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9.雖然不斷升級的電腦病毒和無孔不入的不良手機短信使人們防不勝防,但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以及手機的技術升級和普及,還是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可以說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②矛盾雙方的統一是主要的,對立是次要的③矛盾雙方的統一是絕對的,對立是相對的④矛盾雙方相對應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0.風景秀麗的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歷黃山,留下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通過黃山的秀麗表現出來B.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存在于黃山的秀麗之中C.黃山的秀麗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之中D.黃山的秀麗可分為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山東省濟寧市汶上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檢測_政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999237.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
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