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中學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三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讀下圖,回答1—2題。1.下列關于~的地質作用和a.b.c三處的地貌景觀的組合,正確的是A表示風力侵蝕、搬運、沉積 a表示風蝕城堡.沙丘等B、②表示流水 b表示黃土地貌 C表示流水 c表示水土流失、溝壑D、④表示地殼抬升 b表示喀斯特地貌2. I 、、表示的季節是A、I一一春夏 B一一夏秋 C一一冬春 D一一秋冬下圖是我國四條河流各月平均流量圖,陰影部分為徑流量。讀圖完成~題。3.位于東北山區的河流是()?A.? B. C.? D.4.四條河流中緯度最低的河流是()A.? B.C..5.①河的主要補給形式是()?A.冰川融水?.大氣降水 C.地下水D.湖泊水6.導致圖中①、②兩處等值線彎曲的因素是A.地形 B.洋流 C.大氣環流 D.緯度位置7.乙地日平均氣溫≥10℃日數大于甲地,其主要原因是乙地A.緯度低 B.冬半年受海洋氣流控制C.海拔低 D.夏半年受高氣壓控制8.關于圖中①、③兩地自然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A.③地氣溫年較差大于①地 B.兩地河流均有冰期C.①地降水量年際變化小于③地 D.兩地所屬自然帶相同9.下圖為太行山區的一次特大暴雨雨量與海拔關系示意圖,圖中A.降水最多的地區,海拔高度約300米 B.揭示的降水規律是海拔越高降水越少C.交通運輸方式以鐵路運輸為主 D.標注“鐵路”處的鐵路線是隴海線下圖反映我國某地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情況,回答10~12題。10.1961年以來,該地農業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幅度最大的是A.水稻田B.棄耕地C.園藝業用地 D.魚塘11.圖示地區最有可能位于A.華北地區 B.長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 D.香港郊區12.從1961年至1991年,該地區棄耕地面積逐年擴大,其原因可能是A農產品市場萎縮B水果及花卉生產利潤大C城市用地規模擴大D.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我國1998—1999年棉花價格與棉花生產關系圖”。完成13~14題。13.導致我同1998—1999年棉花播種面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全球氣候變暖 B.農業勞動力缺乏C.市場需求減少 D.國家政策的變化14.我國1998—1999年棉花單位面積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條件適宜 B.交通條件改善C.農業科技進步 D.土壤得到改良下表所示我國不同地區2010年糧食生產效率。讀表回答15~16題。15.表中所示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地區及其原因分別為A.東南省份精耕細作 B.東北和新疆機械化水平高C.東南省份科技水平高 D.東北和新疆勞動力廉價16.自然資源效率最低地區與最高地區相比,其種植業優勢主要表現在①光照充足②晝夜溫差大③水熱配合好④機械化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讀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題。.圖中斷崖的最大高差不超過( )A.200米 B.239米 C.250米 D.300米.河灘A、B之間河段的河流流向大致為( )A.自西北向東南 B.自東南向西北C.自西南向東北. D.自東北向西南讀下列四國地形剖面示意圖,圖示四個國家中,有三個面積居于世界前六位,另一個是人口超過1億的亞洲國家據此完成1~題。1.圖中國家依次是( )A.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巴西 B.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C.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美國 D.孟加拉國巴西印度美國.關于圖中a、b、c、d四條山脈的敘述,正確的是( )A.a山脈位于兩大洲的分界線上 B.b山脈是世界著名的石油產地C.c山脈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D.d山脈位于兩大板塊交界處讀東亞部分地區圖,完成下面1~2題。1.圖中甲乙丙三地氣候特征的差異最明顯的表現是:氣溫年較差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夏季風風向和影響時間長短高溫期與多雨期不一致 A. B. C.D.22.日本一月0等溫線與北緯38度緯線基本吻合,中國一月0等溫線與北緯33度緯線基本吻合,該事實說明A.日本一月平均氣溫受冬季風影響大B.日本南北溫差大 C.日本常綠闊葉林的分布緯度比中國D.日本雨季開始時間比中國早23.2月甲國部分地區遭受了罕見的雪災,其中受災較嚴重的城市可能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4.關于乙島嶼的敘述,正確的是A. 虛線框內東南部地勢較平坦,西北部地勢較陡峻 B. 該島因火山噴發而形成C. 沿岸可能擁有不凍港 D. 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25、下列關于索馬里半島氣候類型及其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A、熱帶沙漠氣候,迎岸風使該海域形成寒流,加劇干旱B、熱帶沙漠氣候,離岸風使該海域形成寒流,加劇干旱C、熱帶沙漠氣候,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D、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氣壓帶與東北信風帶交替控制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1.(17分)濟南市某!暗乩砩鐖F”在暑期用一周時間進行了網上模擬探究活動,研究了該時間內出現的一些地理現象,大圖表示模擬探究的區域和探險路線,小圖是蘇門答臘島。讀圖回答下列各題。(1)社團成員們發現,有許多地點經度或緯度相近,但自然現象卻差異明顯,請結合所學地理知識,按要求補充右表中內容。地點現象分析①和②風向不同①是 風,②是 風。②風向形成過程是 。③和④氣候不同③是 氣候,④是 氣候。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⑤和⑥自然帶不同⑤是 帶,⑥是 帶,⑤和⑥不同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特征,自然帶的這種變化反映了 地域分異規律。(2)蘇門答臘島素有“天然地質災害的超市”之稱,曾多次發生重大泥石流災害。試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方面簡要分析泥石流發生的原因。(3)⑥地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其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2. (8分)下圖為世界某一區域簡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M地年降水量比周圍地區 ,其影響因素是 。(2)分析尼羅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3)請說明S地區氣候對其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4)若PQ為昏線,此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有 。(選擇填空)A. H地即將迎來黎明 B. 長江流域出現汛期C. 地中海沿岸炎熱干燥 D. 北京盛行西北風3.(10分)讀下圖,回答問題。(1)描述圖中圓形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2)簡述大興安嶺的分界意義。(至少答出三項)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分析A地區農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重慶市涪陵區是聞名遐邇的“榨菜之鄉”。而宜昌在19世紀末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涪陵榨菜銷售市場,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場。()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場的條件。3)讀以上材料,試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的氣候特征分析藏地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4)馬幫運輸很長時間以來成為茶馬古道所經地區較為單一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其原因有那些? 題號選項ABADAABDAA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選項DCDCBACDCA題號2122232425選項ACACB1. (17分)【答案】(1)東南(1分) 西南(1分) 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為西南季風(1分) 熱帶草原(1分) 熱帶雨林(1分) 地形(1分)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1分) 溫度落葉闊葉林(1分) 差異性(1分) 從赤道到兩極(1分)(2)蘇門答臘島位于多火山地震帶(或板塊交界處),導致周邊山體松動,巖石破碎(1分);地形崎嶇,坡度大(1分);熱帶雨林氣候區,降水量大且多暴雨(1分);由于各種自然和人為原因,導致植被覆蓋率下降(1分)。(任答三點得3分)(3)乳畜業(1分) 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乳類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交通發達;科技水平高;溫帶海洋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資源豐富。(任答三點得2分)2.(8分)(1)高(1分);地形(1分)(2)河流泥沙含量大(0.5分);入?诘貐^地勢平緩,流速減慢(0.5分);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0.5分);流水沉積作用形成(0.5分);(3)S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影響: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廣布(2分)(4)BC(2分)3. (10分)(1)地形為高原,地勢高、較平坦;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流量季節變化大,有春汛和夏汛,結冰期長;植被是溫帶草原(7分) (2)東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界線(農耕與畜牧區的分界線);地勢的二、三級階梯界線;是東部季風區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3分)4.(15分)(1)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地處盆地內部,熱量不易散失;北部高大山脈阻擋冷空氣南下,冬季氣溫較高。(分)()距離產地較近水陸交通便利。(分)(3)茶樹適宜在溫暖濕潤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霧天氣更佳;西藏地處高原,大部分地區氣候高寒,降水少,空氣干燥,不適合茶葉生長。藏民以種植青稞、飼養牲畜為主要農業活動;其膳食結構以糌粑、酥油、牛羊肉為主,缺乏蔬菜。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分) GkStK從水路運輸條件看,西南地區距海遙遠,流經該區的河流大多奔騰在高山峽谷之中,航運條件并不理想(2分)。模擬區域和探險路線圖總分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082235.html
相關閱讀:【解析版】山東省煙臺市2014屆高三11月階段檢測 地理試題 Word版
江西省屆高三八校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關于“我國‘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升空服務奧運”的試題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文科綜合測試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