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測試題[1]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選擇題

我國廣西省引進原產于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桉樹作為造紙原料。桉樹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因為其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稱“速生桉”。下圖示意廣西種植桉樹前后的變化。讀圖回答1~4題。

1.廣西的主要地帶性植被為(  )

A.常綠闊葉林    B.針闊葉混交林

C.落葉闊葉林 D.針葉林

【答案】 A

【解析】 廣西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季風氣候,主要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2.廣西適合種植桉樹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    B.地形

C.水分    D.光照

【答案】 A

【解析】 桉樹為熱帶樹種,廣西適合種植桉樹的主導因素是熱量。

3.廣西大量引進桉樹,可能導致(  )

A.生物多樣性增多 B.濕地面積變大

C.地下水水位下降 D.降水量增大

【答案】 C

【解析】 桉樹具有吸水量大的特性,大量吸取地下水會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西南地區應擴大速生桉的種植面積,以保護生態環境

B.速生桉用以發展造紙業,可以增加就業,促進地方經濟高速發展

C.廣西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大,不適合大規模種植桉樹

D.廣西引入桉樹后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影響很小

【答案】 C

【解析】 桉樹成材時間短,用作造紙的原料可以發展地方經濟,帶動勞動力的就業,但其產業附加值不高,不能促進地方經濟高速發展。廣西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大,大規模種植桉樹會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破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2018•承德二模)2018年11月18日,被稱為“中國環球航行第一人”的郭川,從青島出發,駕駛無動力帆船,歷經138天不間斷的航行,于2018年4月5日成功返回青島。讀下圖,回答5~7題。

5.假如郭川在④地附近海域投放一漂流瓶,該漂流瓶可能最先到達(  )

A.⑤海域 B.②地沿岸

C.⑥海域 D.①地沿岸

【答案】 D

【解析】 在④地投入的漂流瓶,最可能隨著南赤道暖流、馬達加斯加暖流漂流,最先到達①地沿岸。

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③兩地氣候深受地形影響

B.②③兩地均位于沿海,降水豐沛

C.①④兩地緯度不同,氣候類型不同

D.②④兩地位于板塊交界處,地震多發

【答案】 A

【解析】、俚匚挥跂|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加上暖流影響,形成熱帶雨林氣候。②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同時受沿岸寒流的影響,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②地位于印度洋板塊內部,地殼穩定。③地位于盛行西風的背風坡,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觀。④地位于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

7.青島、合恩角、好望角三地典型植被景觀分別為(  )

A.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知,青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合恩角位于40°S~60°S大陸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角,屬于地中海氣候,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2018天津模擬)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團進行了網上模擬探究活動,下圖表示模擬探究的區域和探險路線。讀下圖完成8~9題。

8.下列地理現象與主要成因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地與⑦地植被相似——大氣環流相同

B.④地與⑤地氣候不同——海陸位置不同

C.①地與②地自然帶不同——緯度位置不同

D.⑤地與⑥地自然帶不同——海拔不同

【答案】 C

【解析】 ①地與⑦地分別為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成因分別為季風環流和中緯環流;④地與⑤地的氣候不同主要是地形差異造成的,⑤地與⑥地自然帶不同主要是由于大氣環流的差異。

9.關于圖中各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②地終年高溫多雨

B.⑦地位于板塊邊界處,多火山地震

C.⑤地種植園農業發達,商品率低

D.⑥地盛

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

【答案】 D

【解析】、诘貫閬啛釒Ъ撅L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⑦地位于板塊內部,地殼穩定;⑤地以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種植園農業發達,商品率高。

下圖為我國某省區不同經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農作物)覆蓋率的變化情況示意圖。讀圖回答10~12題。

10.該省區可能是(  )

A.寧夏 B.內蒙古

C.吉林 D.x疆

【答案】 B

【解析】 從圖中信息可以推斷該省區東西跨度大,植被覆蓋率差異較大,結合選項即可確定該省區為內蒙古自治區。

11.影響該省區植被覆蓋率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水分 B.熱量

C.光照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東西向植被的變化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故影響該省區植被覆蓋率差異的主導因素為水分。12.圖中115°附近植被覆蓋率有所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水源不足 B.降水顯著減少

C.人類生產活動 D.蒸發量大

【答案】 C

【解析】 內蒙古自治區為我國主要的牧區,過度放牧導致植被的減少,故人類活動是引起植被變化的主要因素。

(2018•西安模考)讀天山博格達峰部分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帶依次是(  )

A.荒漠帶、草原帶、針葉林帶

B.荒漠帶、針葉林帶、草原帶

C.草原帶、闊葉林帶、針葉林帶

D.針葉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答案】 A

【解析】 天山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該地氣候干旱、降水較少,故該山的基帶①應為荒漠帶;根據圖中雪線的高度可知,左側雪線低,表示北方,右側雪線高,表示南方;天山的北坡為迎風坡,隨著海拔的增加,降水逐漸增加,故②處適合草類生長,形成草原帶;③地降水較豐富,形成針葉林帶。

14.x疆西北部山地地勢較低,有幾個缺口,導致東西走向的天山某山峰(部分)南北坡垂直帶譜產生差異,以下選項可以作為判斷天山北坡證據的有(  )

①山地荒漠帶的分布面積更小

②山地荒漠草原帶分布的上限更高

③山地草原帶分布面積更大

④森林帶分布面積更大

⑤高山草甸帶分布的上限更高

⑥雪線更高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天山的北坡為迎風坡,故北坡降水量較南坡豐富,因此北坡荒漠帶的分布面積比南坡小、草原和森林帶的分布面積比南坡大。

下圖為山西省太原市1954—2006年氣候變化曲線圖。讀圖回答15~16題。

15.太原市(  )

A.氣溫呈波動下降趨勢

B.降水總體略有上升

C.氣溫和降水有一定的相關性

D.氣溫對降水有決定性的影響

【答案】 C

【解析】 據圖可以看出太原市的氣溫和降水曲線的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氣溫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降水波動變化;圖中并不能反映出氣溫對降水有決定性影響。

16.太原氣候的變化會使該地(  )

A.喜溫作物界限南移

B.農作物的生長期縮短

C.降水減少,水資源短缺

D.土壤肥力增加

【答案】 C

【解析】 氣溫上升會導致積溫增加,喜溫作物生長界限將北移;積溫的升高會使農作物生長期變長;氣溫上升會加劇蒸發,太原地處華北地區,年降水量較小,蒸發變強會加劇土地的干旱,降低土壤肥力。

二、綜合題

17.讀世界某區域圖,回答下列各題。

(1)分析圖示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2)說明干旱給當地造成的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并指出防旱與抗旱的主要措施。

(3)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說明圖中棉花種植區水資源利用不當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4)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咸海面積萎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答案】 (1)中亞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降水少,形成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河流多為內流河,徑流量小;湖泊多為咸水湖;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且具有耐旱的特征;土壤發育差,以荒漠土壤為主;動物種類少,有耐饑渴能力。

(2)直接危害:造成農牧業減產,人畜飲水困難。間接危害:致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引發其他環境問題,如氣候干旱造成湖泊、河流

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斷流;干旱導致草場植被退化,加劇土地荒漠化進程。

防旱:①改進耕作制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②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的危害?购担孩倥d修水利,發展灌溉農業;②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如人工降雨,噴灌、滴灌,地膜覆蓋,保墑等。

(3)自然地理環境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的一個整體。在內陸干旱區,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會造成下游河、湖水量減少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生物棲息地破碎、消失;土地沙化、荒漠擴大等。在大中型灌區,灌溉不當可能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等。

(4)地理環境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咸海面積縮小,會使周圍氣候更加干旱,沙塵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農業、漁業生產環境惡化。

【解析】 第(1)題,結合經緯網、河流與湖泊分布狀況,可知圖示地區為中亞地區。區域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從地形、氣候(氣候類型及特征)、土壤(土壤類型、肥沃或貧瘠)、植被(自然帶、植被覆蓋率)和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概括。第(2)題,干旱給當地造成的直接危害表現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間接危害表現為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第(3)題,主要分析水資源利用不當對當地的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下游水量等方面產生的影響。第(4)題,分析咸海面積萎縮對周圍地區土地、生物以及農業生產的影響即可。

18.讀甲、乙兩座山脈的自然帶垂直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圖和乙圖山脈自然帶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幅圖的山脈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2)概述甲圖中各自然帶在山脈南、北坡出現的高度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3)乙圖中,山脈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其原因。

【答案】 (1)差異:①乙圖山脈自然帶譜更加豐富;②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③相同類型的自然帶,甲圖山脈出現的高度比乙圖山脈低。(任答兩點即可)

乙圖山脈。

(2)差異:同一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較高,因此南坡自然帶的海拔相對于北坡較高。

(3)該山脈位于南半球,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

【解析】 第(1)題,從自然帶的復雜程度、基帶差異和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的差異三個角度分析。乙圖山脈基帶為熱帶雨林帶,對應熱帶氣候區;甲圖山脈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對應溫帶氣候區,故可以判斷乙圖山脈緯度較低。第(2)題,甲圖位于北半球,同一自然帶海拔南坡較高,主要因素是南坡為陽坡。第(3)題,乙圖山脈在熱帶,故影響雪線的基本因素是降水,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以判斷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1266432.html

相關閱讀: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文科綜合測試試題
江西省屆高三八校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關于“我國‘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升空服務奧運”的試題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解析版】山東省煙臺市2014屆高三11月階段檢測 地理試題 Word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