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一中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高三12月診斷考試地理試卷命題人: 張 平第Ⅰ卷(選擇題,60分)本卷共3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讀北印度洋洋流形勢圖,判斷1-2題。1.圖中所示季節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上升流影響的印度洋西部海域說法正確的是:①大氣環流以上升氣流為主②沿岸地區降水量增加,③沿岸地區海洋生物增多④沿岸地區氣候變干,降水減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生物入侵”是指某個地區的外來生物物種打破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桉樹原生長地是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和東南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在引種到我國的云貴高原后,卻引發了令人頭痛的生態問題:引種地區的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桉樹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據此回答3-4題。3.桉樹在澳大利亞和云貴高原生長的自然條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亞降水多,而云貴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亞地勢低,而云貴高原地勢高C.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地下水豐富,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儲存條件不利D.澳大利亞光照條件好,而云貴高原光照條件不好4.以上案例,能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①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②引進外來物種,需要考慮地域環境的差異性;③某一要素的變化可能導致其他某個要素的變化,但不會引起整個環境的改變;④引進外來物種,必然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5.歲月留痕——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海岸沿線,這里有一處被稱作“十二門徒石”的奇岸怪崖壁,其中漂亮的雞形礁石最為著名,如今雞形礁石已坍塌,可謂倩影永逝,令人嘆息。關于此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十二門徒石”形態類似我國桂林山水的峰叢、峰林,屬于喀斯特地貌B.“十二門徒石”的形成是由于海水的沉積作用形成,而雞形礁石是由于風化和侵蝕作用坍塌C.“十二門徒石”是由于地殼運動——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擠壓碰撞而形成的島弧鏈D.“十二門徒石”屬于海岸侵蝕地貌中的海蝕柱,雞形礁石是由于海浪侵蝕作用坍塌的右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勘探隊員觀察到,甲處有一自北向南流的河流,西岸沖刷嚴重;某日國際標準時10時40分,該地鉆孔處旗桿的影子縮為一個點。完成6-7題。6.該地 A.位于南半球、非洲 B.位于北半球、非洲 C一年中必有兩次太陽直射 D.盛行風為東南風7.圖示地區中A.甲處構造為典型的儲油構造 B.丙處鉆井可能發現變質巖C.乙處鉆探到的巖層最復雜 D.丁處地下鐵礦體形成時間比斷層晚。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等溫線的溫度①<② B.甲地受洋流影響,降溫減濕C.受乙系統影響甲地吹偏北風 D.河口處右岸堆積作用明顯.有關該河流水文特征和開發利用的描述正確的是A.A處河流的含沙量比B處大 B.A處C.B處因流速慢常形成沖積扇 D.B處以下河段適宜發展航運和灌溉10.圖示時期,該市人口狀況是A. 2010年該市人口數量最多 B. 2009年人口增長最快 C. 2006年后人口呈負增長 D. 人口持續減少11. 2005年后該市人口機械增長率開始明顯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該市A.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 B. 城市居住用地緊張C.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D. 產業升級和轉移右圖為“我國某市2010年人口統計圖”。讀圖,回答下面12-13題。12.與戶籍人口相比,該市的流入人口A.勞動力人口比重較小B.老齡人口比重較大C.女性人口比重較大D.青少年人口比重較大.流入人口對該市的影響主要是A.降低了該市人口自然增長率B.使該市的環境壓力增大C.使該市就業總人口減少D.使該市人口死亡率上升14. A. B.C.D.15.30年來,我國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B.C. D.16.根據各圈層人口數量的變化判斷,中圈層主要布局的功能區為A.住宅區 B.工業區 C.商業區 D.行政區17.影響市中心區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交通通達度低 ②環境質量差 ③地租昂貴 ④服務設施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圖為某城市功能分區簡圖,該市甲、乙住宅區出現了明顯分化。讀圖完成18-19題。18.有關甲、乙住宅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區鄰近商業區,居民購物比乙區方便B.甲區交通便利,房價高C.乙區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甲區D.乙區遠離市中心,房價低19.關于該市工業區位選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位于城市邊緣,地價較低 B.遠離中心商業區,有利于結構調整C.臨近鐵路線,交通便利 D.位于盛行風的下風向,對城區污染小20.一般而言,熱帶雨林區因高溫高濕,蚊蟲滋生,土壤養分淋失,以致農業不發達,人口稀少。然而,同屬熱帶雨林區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農業卻比其他熱帶雨林區發達,這和下列哪一因素關系最為密切A.在荷蘭殖民的時代,聯合東印度公司引進耕牛開辟許多農地B.地處重要海運中繼站,島民借助糧食作物交易可獲得優厚利潤C.氣候終年高溫多雨,能充分提供各種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熱條件D.覆蓋厚厚的火山灰,成為各種農作物生長時所需的肥沃土壤21.該地區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是A.商品谷物農業和種植園農業 B.水稻種植業和種植園農業 C.遷移農業和熱帶定居農業 D.林業和種植園農業讀下圖,回答22-23題。22.1992年以來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類型是A.勞動密集型 B.資源密集型 C.資本密集型 D.技術密集型23.從圖中變化趨勢看,目前我國應積極發展的產業類型有①資本密集型 ②資源密集型 ③勞動密集型 ④技術密集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讀右圖,回答24-25題。24.假設每生產一噸鋼要消耗1.5噸煤炭和1.5噸鐵礦石,甲.乙和乙.丙兩地相距都為10km,甲.丙兩地相距8km,每噸煤炭.鐵礦石和鋼材每千米運費分別為0.2元.0.12元和0.35元。甲為鋼鐵的消費市場,僅從運費方面考慮,圖中最適合建設鋼鐵廠的是A.乙和丙之間 B.甲地 C.乙地 D.丙地25.結合上題答案,選擇在該地建廠的原因除了運費之外的原因是A.靠近鐵礦 B.乙和丙之間環境污染少 C.靠近煤礦 D.靠近河流運輸方便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臨的新形勢,由此引發了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企業用工短缺現象,有人稱此種現象為“用工荒”。讀圖5,完成26題。26.如果圖中分別代表勞動力、原料、技術三個區位因素,則甲、乙、丙、丁四種產業類型中最容易出現“用工荒”的是 A.甲種產業類型 B.乙種產業類型 C.丙種產業類型 D.丁種產業類型讀圖3、圖4,完成27-28題。27. 圖示信息表明A.甲島位于乙島的東南方向? B.圖4的比例尺比圖3大C.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D.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響28. 某游客于當地區時7月1日9時出發,用3小時沿甲島的環島公路某一段自駕游,期間太陽光主要從汽車前方照入。該路段及汽車行駛方向是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①圖6為某日某地區示意圖據圖回答29-30題29.下列關于該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該地區位于北半球 ②該地區位于南半球 ③圖中河流流向東南方向④該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在一年中都小于90° ⑤圖中地勢東北高西南低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30.該地區所屬氣候類型(或自然帶)和季節最有可能是A. 溫帶草原帶 夏季 B.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C.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冬季 D. 熱帶草原帶 冬季第II卷(綜合題,40分)31.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10分)(1)讀甲圖,說明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2)讀乙圖,判斷喜馬拉雅山脈a段所屬的山地類型。(2分)(3)讀丙圖,指出造成此山峰獨特形態的外力作用。(2分)(4)讀丁圖,比較喜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帶分布的主要差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32.下圖為“某城市規劃圖”,完成下列問題。 (14分)(1)根據圖示資料比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說明判斷依據。(4分)(2)請在A、B、C、D四地中,選擇高級住宅區和化工廠的最佳建造地址,并分析理由。(7分) (3)隨著城市經濟迅速發展,汽車數量急劇增加,城市交通擁堵現象日益嚴重。請你為該市治理交通擁堵提出合理措施。(3分)? 33.(16分)圖13為陜西省主要蘋果基地分布圖。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陜北高原南部過去以種糧為主,產量低。20世紀90年代成功引種優質蘋果,目前該地區蘋果產量、濃縮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國前列。(1)指出該地區過去種糧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6分)(2)簡述該地區種植蘋果的優勢自然條件及其效益。(10分)12月地理答案一、選擇題(共44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CCADBBDDADCBAC題號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CCBDBADBDABADC二、綜合題(40分) 31.(10分)(1)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或擠壓)(1分),隆起抬升(1分)。 (2)褶皺山(2分) (3)冰川侵蝕(2分)(4)差異:南坡自然帶類型(數量)多 (1分) 原因:相比北坡,南坡為陽坡,印度洋濕潤氣流迎風坡,緯度略低,水熱條件好(1分);南坡山麓海拔較低(1分),相對高度(或高差)較大,水熱隨海拔高度變化明顯(1分),形成較多自然帶。 32.(1)A>B>C 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達度好,地租最高;B地位于城市外緣交通干線的匯合處,地租較高;C地遠甘肅省張掖市民樂一中2014屆高三12月診斷考試地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54374.html
相關閱讀:關于“我國‘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升空服務奧運”的試題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
江西省屆高三八校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解析版】山東省煙臺市2014屆高三11月階段檢測 地理試題 Word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文科綜合測試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