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 詩歌賞析
第1課時 鑒賞詩歌的形象與思想感情
第2課時 鑒賞詩歌的語言與表達技巧
第3課時 對照式鑒賞
第4課時 作文突破一 審題
專題二 文言文閱讀
第5課時 文言斷句
第6課時 文言翻譯
第7課時 散文類閱讀
第8課時 史傳類閱讀
第9課時 作文突破二 點題
專題一 詩歌賞析
考情分析
湖南近三年高考詩詞考點分析一覽表
年份體裁考查內容考查角度
朝代作者詩題
2009絕句
和詞宋、金秦觀
元好問《三月晦
日偶題》
《點絳唇》1.鑒賞詩歌思想內容。
2.鑒賞詩歌表達技巧。
2010詞宋陸游《好事近》1.理解詩歌語言、表達技巧。
2.理解詩歌思想情感。
2011絕句元末
明初高啟《春暮西園》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或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等,任選一個角度。
命題特點
1.從時代看,以唐宋為主,可能涉及明清等。
2.從作者看,多為名家,也重視非名家的名作。值得說明的是對名家的考查多為其非名作。
3.律詩絕句為首選,且律詩、絕句是考查的主體,也兼及詞、古體詩。從題材看,寫景、抒懷、羈旅、送別、慨世、詠物、哲理為選材重點。
4.2009年前比較注重兩首詩詞的比較閱讀鑒賞,從2010年才轉為單首詩詞的考查。從題型看,全為鑒賞、評價、分析的主觀題。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可能仍將是分點設置,一首詩擬2道小題,一個題側重于考查局部(手法、關鍵詞、情感等),另一個題著眼于幾個方面的綜合。
5.復習范圍上應以詩為主,詞、曲次之;2012年的高考,必須注重詩歌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表達技巧的復習,在盡可能大的范圍里,選擇那些語言優美、意蘊豐富、愛國情懷、離別思念的詩篇來提升應考能力。
第1課時 鑒賞詩歌的形象與思想感情
典例導練
(1)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游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對于第一問,詩歌描繪的畫面,可以通過對四句詩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難度不大。第二問,考查詩歌表現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該詩不同于一般的貶謫詩,曾自號“醉翁”的歐陽修并沒有耿耿于懷,怨天尤人,郁郁寡歡,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樂。
第1課時 │ 典例導練
具體答題時,考生不但要細讀詩歌,慢慢咀嚼,抓住“蛛絲馬跡”,設身處地,合理推斷,留意注釋中是否有時局背景的介紹,了解詩人的境遇、主觀志向,做到知人論世;還應根據平時積累,進行綜合思考,大膽推斷,謹慎求證。對于本題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釋中說“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內)期間”,就簡單地判斷該詩表達的是郁悶傷感的情懷。出現錯誤的原因,一是沒有認真解讀詩歌,二是沒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記》所接觸過的相關知識。
(2)
【答案】 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題干已經明示“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考生答題時,就要分別指出三、四句中的實寫、虛寫內容,并簡要回答出虛實結合所起到的具體作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2 [2011?課標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11分)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M紆:旋繞曲折。
(1)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鑒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這首詩是一首懷古詩,追懷秦朝,詩人通過描寫荒涼的景物來表達這種懷古傷今之情。首聯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視出了這種情愫,頷聯中“春草盡”、“古碑存”便進一步觸發了詩人對秦朝的懷念,頸聯進一步的景物描寫更是渲染了荒涼氣氛,尾聯表明強秦已不再,只有黃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詩人想到了當今的唐王朝,國事衰微,那是一種怎樣的傷感之情呢!
第1課時 │ 典例導練
(2)
【答案】 ①觸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這首詩的情景關系處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實景引發了詩人的懷古傷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寫之中又寄寓了作者無盡的傷感之情;并且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是一種哀景,而抒發的也是一種哀情,這顯然是一種以哀景寫哀情的手法。
點撥提升
一、鑒賞詩歌形象
高考考查鑒賞詩歌形象一般有兩大類別:一是鑒賞人物形象;一是自然景物形象,既包括多種景物綜合描繪,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類,也包括單一景物的刻畫,即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一類。
鑒賞人物形象的幾種方法。
(一)從人物本身的描寫入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等等。詩歌往往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從對比烘托中來理解人物形象,即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具有間接性,可以避免鏡頭過多對準描寫主體,和正面描寫相結合,可以使詩歌虛實相生,拓展意境和想象的空間,可以使人物搖曳多姿。側面描寫或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的反應來表現此人,或用其他人物的對比,使所刻畫的對象更為鮮明,更為突出。側面描寫對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須慎加選擇,要選擇確能起烘托作用或產生對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無明顯特點的事物。
(三)細節中見精神。此外,人物形象的分析離不開對其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家庭環境等因素的考慮,即古人說的“知人論世”。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作者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
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詩人感情的載體,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主觀的感情形象,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
基本方法是先找出詩句描寫的客觀物象,即詩中寫了哪些具體的景和物;然后抓關鍵詞(主要是各種修飾語或特殊句式)分析物象的特點(聲、色、形、態、味、香等),注意寫景的角度(上、下、高、低、遠、近、俯、仰等)以及表現手法(點面結合、動靜結合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等);其次要注意各種物象的關系(主次、對比、意象的組合等)。
不管哪種類型,都必須先認真分析詩歌具體描述的形象,抓住其特點,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脫離了對具體形象的分析,架空了來談論詩歌形象是毫無意義的,其結果就是泛泛而談,千人一面,千面一孔。
二、體悟思想感情
(一)整體把握,分清類型。我們在閱讀和分析時,一定要從把握詩歌的整體入手,即主要寫了哪些景象,景象的總體特征是怎樣的,作者感情的基本傾向等,既要深入體會,又要宏觀把握。
古代詩歌從其取材范圍、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九種類型。一是送別類。一般根據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的多是離愁別緒,依戀不舍。二是懷古類。有兩種基本類型: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另一類是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三是邊塞類與思鄉類。
邊塞詩大都以描寫戰爭為主題,或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或揭露戰爭的殘酷性;而思鄉詩則往往反映人們厭倦戰爭,渴望與親人團圓,渴望安寧的平靜生活。四是閨怨類。分兩小類,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另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五是借景抒情類和詠物言志類。借景抒情類通過描寫景物,抒發自己的憂愁哀思或遠大抱負;詠物言志類是通過對獨特事物的贊揚,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
如果我們能確定詩歌屬于什么類型,就非常有利于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所表達的感情。
(二)研讀題目,知人論世。詩歌題目通常涵蓋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否則就有文不對題的弊病。研讀詩歌的題目,就能大致推斷它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言志,歌詠言!币磺袃炐愕脑姼枳髌,都應是時代的產物;一切優秀的詩人,都應該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豐富的社會和時代精神。同時,任何作品都會不同程度地烙上作者個人人生經歷的印記。因此,鑒賞時要顧及作者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時代背景,這才可以較確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評價作者的思想態度,進而深思“義理”。
(三)抓住意象,體味意境。在古代詩歌中,有些意象其意義指向比較明確,而且有比較特定的內涵。如“羌笛”本義是羌族人吹的一種樂器,曲調哀怨,多含思念;后來就用“羌笛、竹笛、羌管”來作思鄉的代名詞。掌握常見意象的基本內涵,是有助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的。
詩歌中的意象不是純客觀自然的,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觀自然和諧統一的產物,即作品的意境。鑒賞古詩,就應當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了自己的愛與憎、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等。
(四)重視注釋,關照尾聯。詩歌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有時出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常常運用典故等,這無疑增加了理解的難度,為此,給出一定的注釋是很有必要的。注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到幾十個字,卻是命題者給考生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內容或現實意義;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詩人的寫作風格,等等。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詩歌中的尾聯常常是表達作者感情和觀點的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慨嘆古今,或冀望未來。
易錯提示
(一)以譯代析,沒有鑒賞。鑒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鑒賞,因此鑒賞詩歌時往往有詮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詮釋只是鑒賞的前提,而不是鑒賞本身。回答時如果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題干的要求進行闡述,顯然不符合鑒賞題的要求。“以譯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二)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該答的都已經一網打盡,無一遺漏了。按說該萬無一失了,其實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樣表現”一類的題目,能將詩歌中用以表現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將意象當作一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的分析,將導致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系,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詩句蘊含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沒有分析這樣表現的藝術技巧。
(三)望文生義,任意發揮。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考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蘇”,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考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結果離題萬里。這種任意發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鑒賞的根本前提是“鑒”,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也是失分的癥結所在。
(四)無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歡先從政治角度切入,絞盡腦汁地從字縫里發掘詩的所謂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熱愛生命”“為國效忠”“懷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這種憑著自己的想象而出現的隨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詞術語當作萬能鑰匙,盲目照搬,亂貼標簽,以圖能騙得一些分數。還有一種就是盲目套用。如鑒賞山水田園詩時就套用“隱逸”“閑適”“熱愛自然”;詩詞中若有花落飄零之景,就認為是“傷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則主題多是憂國憂民……這種推測,某些時候會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藝術風格,尤其是詩歌作品本身進行理解判斷,分析綜合,其結果只能是千人一面、缺乏個性與靈性,這種所謂的鑒賞只會讓閱卷老師產生厭倦。
新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11分)
觀魏博①何相公獵
張 祜
曉出禁城東,分圍淺草中。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注】 ①魏博,古地名。
(1)詩歌前兩聯描寫了怎樣的場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詩歌后兩聯,簡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這兩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艷麗、壯闊宏大的晨獵場景(晨獵圖),(分析概括3分)烘托了晨獵的氛圍,為人物的出場做了鋪墊。(作用2分)
【解析】 可以從“淺草”“紅旗”“白馬”,分析得出寫環境色彩的艷麗,從“分圍”“向日”“迎風”等,分析得出寫場面的宏大。閱讀標題理解詩的內容可以得出它的作用。
(2)【答案】 塑造了一個身手矯健、技藝高超的獵手形象!氨呈殖椤睂懗隽巳〖齽幼鞯膵故炖洹!胺砜亍闭宫F了獵手動作難度大,技藝高超。尾聯通過描寫人們的驚嘆和大雁應聲而落側面表現出射箭技藝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解析】 分析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內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寫主要從動作上分析,側面描寫主要從“萬人齊指”和“一雁落”上歸納。
【詩歌賞析】
總括詩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滿天,晨風拂煦,綠草如茵,紅旗向日,作為人物亮相之前的壯麗場景,緊接而來的“白馬驟迎風”一句,是英雄人物躍馬出場,施展渾身“帥”勁的亮相動作。由此而下,此詩便將寫作重心轉到這位驍勇騎士當眾顯露獵射飛雁,矯健靈活的杰出身手上去!氨呈殖榻疰棥,是正面描寫騎士背手取箭的動作,著一“抽”字,手勢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見身段之靈巧。“翻身控角弓”,彎弓名之曰“控”,這就進一步展現了射者臂力強勁的架勢,“控”之而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的漂亮動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對于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評價,當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動作表面。
關鍵所在,畢竟還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果然,剎那之間,就在圍觀的人群中間,突然爆發出一陣哄然的歡呼,并且一齊指向遙遠的天空。原來藍天高處,一只帶箭的鴻雁,垂著雙翅,直向地面墜落下來。此處“寒空”之“寒”,雖有點出時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飛鴻雁的凌絕蒼穹,從而加強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異氣氛。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現的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自可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題目。(8分)
阮郎歸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①
向子、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③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 √炜衫,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④還。
【注】 ①乙卯為紹興五年(1135),詩人在大雪征途上懷想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中被擄北去的徽、欽二帝。②向子。耗纤纬跄曛鲬鹋纱蟪贾。③同:通“彤”。④鸞輅:帝王所乘的車駕。
(1) 這首詞的上片是怎樣表現“斷腸”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起筆設境,渲染氛圍: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陰冷蒼涼。②展開聯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國家蒙難,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懷,強化情感:彤云密布,關山重重,肝腸寸斷。(評分建議:答出任兩點即可,每點2分。)
(2)①對中原盡失、二帝被擄的傷痛之情。(1分)②對“靖康之恥”難以忘懷、難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對故國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詩歌賞析】
首兩句寫作者風塵仆仆于鄱陽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風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徽欽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易水寒”意味著生離死別和誓殺強敵。“同云”兩句,從“遙知”生發而來。“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陰云!叭P”,泛指中原關塞。極目北望,只見山外有山,連綿不斷,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經是不可能見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絕。
下片承上而來!疤炜衫稀比涫峭葱膰鴲u未雪!邦l聞”兩句表達了作者切盼和懷疑的心情。經常聽說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國向二帝問候,但究意何時兩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鸞,本為車上的鸞鈴;輅,是車上的橫木,此處以鸞輅代表帝王的車駕。作者在這結束的兩句中針對主和派打著“迎還二圣,恢復中原”的旗號,實際上卻在順應著高宗不可告人的內心活動,即是并不打算部署軍事力量,揮師北上,只求屈膝茍安,稱帝于江左。這是因為如果南宋出師節節獲勝,金國就會送還二帝,而他就得讓位于欽宗。高宗既無北上恢復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歸,亡國之恨也就難以消除。作者不能明說,只是以“頻聞”、“幾時”進行暗示,使讀者領會其弦外之音。
3.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7分)
〔雙調〕 碧玉簫
關漢卿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籬。正清樽斟潑醅,有白衣勸酒杯。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1)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前四句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秋山圖:(1分)金風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楓葉絢麗多彩,泉水清澈,蒼松蔭道,金菊繞園盛開。(1分)不僅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1分)也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撐。(1分)
【解析】 前四句集中寫秋天的景色!扒锞翱邦}”,是總寫,是對秋景概括的贊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絢麗的色彩展開對秋景的描繪!凹t葉滿山溪”,寫遠景。秋天來了,千山萬壑到處是一片片殷紅的顏色,經霜的樹葉勝似二月的春花,意境開闊,引人入勝。一個“滿”字給人增添了無限寥廓的感覺。
“松徑偏宜”,寫中景。稍近處有一條方便的彎曲小徑,青松掩映,盤桓而上,直達山巔。青翠的松柏與滿山的紅葉形成色彩對比,加深了人們的視覺印象!包S菊繞東籬”,寫身邊景物,是近景。盛開的黃花環繞著簡陋的竹籬,一派農家氛圍,一派田園風光。前四句,遠處的紅葉,近處的黃菊,通過青翠的松徑聯結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畫面,層次清晰,色彩絢爛,和諧寧靜,秋意盎然!耙磺芯罢Z皆情語”,作者描寫秋景是為了抒寫其超脫、隱逸的情懷。
(2)
【答案】 用典。(1分)最后一句借用陶淵明隱居山林的典故(1分)表達了作者絕意仕途、歸隱山林、醉酒消憂的激憤之情。(1分)
【解析】 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八十余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開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最后一句說學習陶淵明,表示了作者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
【詩歌賞析】
這首小令描寫了秋山景色的絢麗宜人,詩人游山的詩酒豪興和由此而生的歸隱之嘆,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污濁現實的不滿。
開篇首句,即豪情滿懷,氣蓋全篇;一連四句,展現出秋山的壯麗景色:正是金風玉露的季節,詩人載酒游山,但見漫山遍野,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狀如云錦彩霞,宛如熊熊紅火;鸺t的楓葉,金黃的菊花,色彩鮮艷明麗;清淺的山溪,幽邃的松徑,氛圍清新秀美。秋景如畫,自然會使詩人逸興遄飛,頓生靈感,欣然而嘆“秋景堪題”了。
作者一反詩詞中草木搖落、紅衰翠減、肅殺凄涼的悲秋情調,而以樂觀豪情去寫秋景的磅礴絢麗和勃然生機。且景中寓情:紅葉、山溪,皆林泉之士所愛,紅葉可題詩,可燒火煮酒;山溪可釀酒,又可供垂釣。蒼松、黃菊,凌霜傲雪,經久不凋,象征超塵拔俗,志潔行芳,而為陶潛所贊。凡此皆為下文“學淵明醉”張本。而“堪題”、“偏宜”,贊美之情亦溢于言表。四句用隔句扇面對偶,寫得有聲(溪)、有色(紅、黃)、有態(滿、繞);景致描繪又極有層次:一二句寫全景,是出乎其外,三四句寫局部,是入乎其內,繪出一幅絢麗多嬌的秋山圖。
五六句寫開懷暢飲的豪興。值此絢麗宜人的秋景,正該讓清樽斟滿,開懷痛飲;難得與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舉觴相勸。清樽、潑醅、白衣、酒杯,這些意象,又隱含著安貧樂道、浮云富貴、笑傲王侯之意。
末尾四句一轉,正面抒發不屑仕進的歸隱之情:出仕做官,縱然品級升到極限,最終能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無濟于事的。故不如學陶淵明歸隱,以醉消憂。本來,關漢卿何嘗不想兼濟天下呢?但處于這樣的時代,統治者昏庸暴虐,杜絕賢路;官場黑暗險惡,陰謀傾軋;正直之士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作者發出了絕意仕進、憤世嫉俗的呼聲。然而這畢竟只是憤激之詞,事實上終其一生,他并未消極歸隱,而是正視現實,緊握筆桿,創作雜劇,在仕隱兩途之外開辟出一條新路,度過了他戰斗的一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8843.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登幽州臺歌
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正確使用詞語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