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文科綜合地理試題全面貫徹地理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較為成功地反映了地理教學、地理命題、地理學科發展三者的特點,即培養、考查和發展學生地理思維邏輯和思維方法是最本質的目標。不僅對于高三地理復習具有指導意義,更對整個中學地理教學有重大啟發。這種以基本知識點為中心,注重實踐能力,體現運用功能的設計思想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指導性越來越強。2007年地理試題總體難度、分值比例上基本保持往年水平,內容上沒有超出《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范圍。下面以2007年高考地理試題為例,談談地理迎考須關注的問題。
一、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提高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高考的第1項考核目標與要求就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這里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資料、圖形語言等多種形式。
例1 (山東卷)下圖是華北某小城鎮略圖,讀圖回答6~7題。
6.該城鎮依托礦產資源,調整工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你認為最適宜在該城鎮布局的工廠是( )
A.建筑材料廠 B.化肥廠 C.冶煉廠 D.電鍍廠
7.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若該城鎮規劃—處住宅區,你認為較合理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區位選擇和城市地域結構。如何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呢?首先,要關注圖表、材料的名稱(華北某小城鎮略圖──提示信息溫帶季風氣候,工業布局考慮風向);其次要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包括時間、地點、地理事物(華北、小城鎮);第三,要了解圖像、曲線、關鍵點所表達的含義;此外,還要注意圖例、注記和比例尺等等(圖例交通線、綠化帶、未利用土地、河流等與工業布局有關)。
6題:從題干獲取有效信息:依托礦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由圖中解讀信息:煤礦;火電廠-有粉塵污染-建筑材料廠。答案A
7題:①受化工廠大氣污染(冬季風下風向);③占用耕地,仍在化工廠下風向;④靠近鐵路噪聲污染;②合理(未利用土地,這里環境適宜)。答案B
二、注意知識遷移,學會調動和運用知識
地理高考的第2項考核目標與要求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復習時,必須學會知識遷移,解決相關問題。
例2 (全國卷1):我國某邊防站(海拔4900米)的駐防官兵在艱苦的條件下,為改善生活試種蔬菜。他們先蓋起了簡易陽光房,但種的蔬菜仍不能生長。后來,他們又在簡易陽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終于有了收獲;卮9~10題。
9.簡易陽光房改造的自然條件是( )
A.熱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10.在簡易陽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長,解決的問題是( )
A.蒸發量大 B.多蟲害 C.地溫低 D.太陽輻射強
解析:本組試題考查調動知識和知識遷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海拔4900米(海拔高,氣溫低),調用知識:溫室大棚與大氣輻射,農業自然條件的改造因素。
9.陽光房就是與溫室類似的設施,既然是溫室,那自然就是改造溫度作用了,在高一下教材(人教版)7頁有明確的說明。改造溫度就是改造熱量條件了,選A。
10.在地上種的蔬菜不能生長。那是因為地很冷吧,奇怪的是,不是修了溫室了嗎,怎么地還冷呀?更何況,大氣的能量還是來自于地面的呢!原來可以這樣考慮地面的溫度在白天應該是比較高的,在夜晚的時候會低一些,因為夜晚溫度很低,所以蔬菜也夜晚會被凍壞。從這樣來考慮,半空盆栽就是很科學的(大氣輻射),選C。
三、重視區域類比
高考試題注重知識的聯系和整合,不同區域進行對比,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的重新組合。
例3 (天津卷39題)環渤海地區被規定為我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的重點發展區域,是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1)甲、乙、丙三區域工業發展共同的區位優勢,除了良好的農業基礎、發達的海陸交通、優惠的政策,還有哪些?請再列舉兩方面。
(2)甲、乙兩區域建立化學工業不同的主導區位因素各是什么?
【答案】(1)科技水平高;經濟基礎雄厚
(2)甲區域:原料和燃料 乙區域:市場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區位因素。
(1)從題干和圖能知道甲環渤海(京津唐和遼中南工業基地),乙長三角(滬寧杭工業基地),丙珠三角工業基地。三地均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區位除了農業基礎、發達交通、優惠政策外,還有經濟基礎雄厚、科技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廣闊的市場等優勢條件
(2)甲地海鹽、石油和煤炭資源豐富,具有原料和燃料區位優勢;乙地是經濟最發達地區,市場廣闊且具有廣闊的經濟腹地。
四、注重學科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體現新課標精神
試題貼近生活,突出應用性,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體現了對知識活學活用的要求,是課程改革的大方向。如2007高考氣候內容比例大,全國卷1的3、4、5、8、9、10、37題,全國卷2的8、9、37、40題。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人類過多排放溫室氣體是主要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將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系統、農業、林業、水資源,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的影響日益明顯。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節約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控制人口增長等,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試題“冷眼看熱點”,逆向思維,突出考查雙基。
例4 (北京卷)北京奧運會火炬將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種,4月1日從北京出發在全球傳遞,5月傳回國內。讀圖1,完成1~4題。
1.雅典所處的自然帶是(B)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溫帶混交林帶
2.圖中火炬傳遞的城市數(A)
A.中緯度比低緯度多 B.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西半球比東半球多 D.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3.當火炬傳遞到(B)
A.①地時,當地正午太陽高度為全年最大 B.③地時,當地黑夜比白晝長
C.④地時,當地正值多雨季節 D.⑤地時,當地正值春暖花開季節
4.北京時間2008年8月8日20時奧運會開幕,此時②地所在時區的區時為(C)
A.7日4時 B.7日12時 C.8日4時 D.9日12時
解析:本題以奧運火炬傳遞的時空變化為命題背景,實現對自然帶、城市、地球運動、地方時換算等知識的綜合考查。雅典是地中海氣候的典型城市,自然帶對應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火炬傳遞的城市數,就緯度而言──中緯度比低緯度多(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分別取縱軸的數值作橫軸的平行線,即可比較);就南北半球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多(過赤道作橫軸平行線);就東西半球而言──東半球比西半球多(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就大洲而言──南北美洲各經過一個城市。第3題首先明確火炬傳遞的時間段4月1日到5月,其次要讀取所到四個城市的經緯度位置。傳遞到①地(30°E,60°N)時,當地正午太陽高度不是全年最大(6月22日);傳遞到③地(60°W,30°S)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南半球晝短夜長;傳遞到④地(73°E,18°N)時,印度西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5月之后才開始進入雨季;傳遞到⑤地(150°W,32°S)時,該城位于澳大利亞東南沿海,4~5月為當地秋季并非春季。第4題屬于利用時區差進行區時計算。東八區的區時是8日20時,②地經度為120°W為西八區,兩時區區時相差16小時,根據“遇東則加,遇西則減”求得西八區的區時是8日4時。
五、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
考生在后階段復習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題,要善于對同一類問題進行歸納、比較、概括,并運用寬廣的地理知識、理論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對問題進行探討甚至質疑,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例5 (四川卷)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3)指出圖9中甲陰影區與圖10中乙陰影區農業結構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甲區以加工、組裝工業為主,油氣開采和化工、機械設備、食品工業為其三大主導部門;該區工業主要集中在西部。試用你所學地理知識對上述工業特點的成因分別給予合理解釋。(12分)
解析:首先進行空間定位,甲區位于西歐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乙區為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然后根據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工業特點的成因。
(3)甲區以畜牧業、園藝業為主,乙區以種植業為主。甲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溫涼濕潤),適宜多汁牧草生長;乙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同季),適宜谷物生長。
(4)以加工、組裝工業為主;勞動力資源豐富(有較多熟練勞動力和技術人才);區內市場狹。粚ν饨洕撓捣奖悖ㄅR海)。
油氣開采和化工:臨近北海油田;鄰近世界重要煤產地。
機械設備:近鋼鐵產地(魯爾工業區);科技力量雄厚。
食品工業:乳畜業發達;消費市場廣闊。
該區工業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城市密集(有城市群);海運條件便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8156.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許昌市五校2013-2014學年高二第三次聯考地理試題 暫缺答案
江蘇省淮陰中學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地理
廈門雙十中學—學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上學期期終基礎學業測評(地理)
上海市某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