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封凍產生的效應叫做洋面封凍效應。下圖是“洋面封凍效應與水、氣候、生物相互作用關系示意圖”,讀圖回答1~3題。
1.根據圖中各項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數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內容分別是( )
A.①氣候變暖 ②溫室作用加強 ③氣候變暖
B.①氣候變冷 ②溫室作用減弱 ③氣候變冷
C.①氣候變暖 ②溫室作用減弱 ③氣候變冷
D.①氣候變冷 ②溫室作用加強 ③氣候變暖
2.圖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導致①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減弱 B.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增強
C.氟氯烴對臭氧的破壞作用加強 D.大氣的保溫效應加強
3.圖中各項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若其中某一環節遭到破壞,就會導致這種平衡關系的失常。目前,這種平衡關系失常對人類產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蝕建筑物 C.導致世界各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 D.皮膚癌患者增多
【解析】考查學生挖掘現有材料,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1.可用排除法,第①問可以確定氣候變冷,依次依據相關知識推斷出②③所代表的含義。2.回憶起課本知識不難作答。3.用排除法,僅C項較符合題意。
【答案】1.B 2.A 3.C
下圖中顯示了世界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請根據圖回答4~6題。
4.工業化初期,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現環境質量大幅度下降的是( �。�
A.柏林 B.倫敦 C.舊金山 D.匹茲堡
5. 由圖中的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看,發展中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
A.環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業化階段環境問題會自然解決
C.保護環境至關重要,必須杜絕興建大量排污工業
D.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6.這種關系反映了環境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于( �。�
A.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B.人的認識能力不斷增強
C.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戰略不斷調整 D.發達國家環保政策不斷完善
【解析】4.聯系史實,工業化最早從英國開始,因此需選擇該國的城市。5.圖中的環境質量變化趨勢表明,只要人類采取相應的措施,環境污染是可以避免或減少的。6.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要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所以環境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只有發展水平高,才能在財力、治污防污新技術、清潔生產能力等方面予以保證。
【答案】4.B 5.D 6.A
7.從下圖“某地秸稈利用示意圖”,圍繞秸稈有四種不同利用方式,綜合效益最好的是 ( )
A.甲 B.丙 C.乙 D.丁
【解析】甲方式直接把秸稈作為肥料還田,沒有發揮其能源與飼料方面的價值;乙方式直接把秸稈作為燃燒,利用方式最簡單,效益低下;丙方式沒有發揮秸稈在飼料方面的價值。只有丁方式充分發揮了秸稈作為飼料、肥料、燃燒等多方面的利用價值,故效益最好。
【答案】7.D
下圖為某酒精廠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讀圖回答8~10題。
8.該酒精廠的廠址鄰近( )
A.原料產地 B.消費市場 C.動力基地 D.科技發達地區
9.與該廠廢棄物有關的大氣環境問題是( )
A.酸雨 B.大氣保溫(溫室)效應 C.臭氧層空洞 D.揚塵
10.實施清潔生產后,該廠( )
A.實現了無廢棄物排放 B.生產重點轉向對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C.隔斷了與其他工廠的工業聯系 D.從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解析】結合圖例認真讀圖可以看出:該酒精廠主要是利用玉米發酵生產酒精,原料于農田,同時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生產農業飼料和肥料,使農業生產過程形成良性循環,因此該廠址的選擇應臨近原料(玉米)產地。該廠的廢棄物是玉米油、飼料、沼氣、CO2等,與大氣環境問題有關的CO2的增加,導致全球變暖。實施清潔生產后,該廠從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答案】8.A 9.B 10.D
讀下圖我國某地區地貌類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現狀圖。據此回答11~12題。
11.該地平原面積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開墾歷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開墾 ③人多地少,過度墾殖 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農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該地區耕地比重過高,容易造成的環境問題是( )
A.土地沙漠化 B.酸雨 C.全球氣候變暖 D.水土流失
【解析】分析圖表可以看出該地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在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比重卻最大,探究原因可以確定可確定②④明顯不符題意的;③解釋合理,而耕地的增加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故①也對。該地為山區過度開墾,造成耕地比重過高,極為容易或者已經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11.C 12.D
下圖為哈尼族梯田生態系統示意圖,這一結構被文化生態學家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讀圖完成13—14小題。
13.維持這生態系統“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關鍵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14.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減輕勞動強度 B.為了避免洪澇災害 C.可以獲得清潔的水源 D.為了觀賞梯田美景
【解析】13.森林在維護生態循環中的地位與功能是顯而易見的。14.考慮到實際情況,以C項最符合題意。
【答案】13.B 14.C
15.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個因子構成一個理論上以人為中心的全球人地關系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口總量的變動勢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積的相互轉化和數量增減。例如,人口增長導致糧食需求量增加,從而引起糧食播種面積和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相應變化,直到達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總量;G -人均糧食年需求量;C-糧食播種面積;Y-土地生產率(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
材料二:讀左圖:全球人均糧食、耕地生產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積指數圖。
(1)在人口增長條件下,滿足糧食需求的兩種途徑是_____和________。
(2)現實中,材料一顯示的人地關系是難以達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種情況中,最易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是_______(填序號),原因是_______。
①P×G-C×Y>0 ② P×G-C×Y=0 ③ P×G-C×Y<0
(3)材料二顯示,人們主要通過________、________兩種措施來提高土地生產率,但由此可能分別帶來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
(4)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土地生產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發展________(科學)技術。
【解析】本大題考察人口、環境和糧食問題。由材料一知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個因子構成的人地關系系統中,人口總量的變動勢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積的相互轉化和數量增減。最終達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總量;G -人均糧食年需求量;C-糧食播種面積;Y-土地生產率(單位面積年糧食產量)]。人口增加,增產糧食只有兩條路經擴大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生產率。當糧食的生產不能滿足需求時,人們被迫破壞植被來擴大耕地面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由材料二可知人們主要通過兩種措施即擴大灌溉面積和增施化肥來提高土地生產率,這樣一來淡水資源會更加緊張,土壤也會遭到污染。今后只有通過生物措施來實現。
【參考答案】(1)擴大耕地面積 提高耕地生產率
(2)人口所需糧食總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積所能生產的糧食總量,被迫毀林毀草擴大耕地面積,草地和森林面積減小
(3)擴大灌溉面積 增施化肥 水資源更為緊張 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酸化、水體污染)
(4)生物(基因工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881875.html
相關閱讀: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文科綜合測試試題
江西省屆高三八校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試題 Word版含答案
關于“我國‘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升空服務奧運”的試題
【解析版】山東省煙臺市2014屆高三11月階段檢測 地理試題 Word版
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