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學年高三年級第一次質量調研 語 文 試 卷考生注意:1.本考試設試卷和答題紙兩部分,試卷包括試題與答題要求,所有答題必須涂(選擇題)或寫(非選擇題)在答題紙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題紙與試卷在試題編號上是一一對應的,答題時應特別注意,不能錯位。3.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一 閱讀80分(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7分)①中國不存在真正的文藝復興,因為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出現過古希臘那樣一個“人本”時代,一個崇尚理性、欣賞人與生活之美的時代,沒有這樣一個文化之源,文藝復什么“興”呢?我們看到的是孔夫子“克己復禮”,他想復的是周禮,實現禮治天下,讓命定的君臣父子夫妻關系來維系社會超穩定結構,“拯救理性”壓抑了人性。②如同但丁透過中世紀千年黑暗看到了古希臘文化之美與文明之燦爛,吳承恩在明中后期透過近千年的歷史煙云與世態亂象看到了唐文化的輝煌與安詳,唐人之美不在于富貴,而在氣定神閑,在安詳自在。因為它是當時世界文化最發達繁榮的地方,幾可無敵于天下。吳承恩看到了佛教對唐文明的巨大影響力,而玄奘則是弘揚佛法、獨行取經的一代偉人!吳承恩沒去復述孔子,他要復述他自己心中的圣人——玄奘大師�、邸段饔斡洝分械膶O悟空擁有與天帝抗衡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作者在理想化暗喻自己,知識分子通過思想力來獲取超越自然萬物的能量與力量,并暗示“思想不死”,而天帝、天庭是封建統治者和封建政府的化身。統治者不希望思想者影響一方,于是給思想者“弼馬溫”這樣一個有官無職的位置,思想者有受辱感,回歸花果山,最終與天帝妥協,獲取地方自治權——被承認為“齊天大圣”管理一方。思想者的思想力不得安寧,大鬧蟠桃會,偷吃老君丹,最終“異端”思想者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見天日。直到靈魂的象征者與救贖者唐僧出現,靈魂從上天那里獲取了詛咒的力量,而思想者被套上緊箍咒之后便皈依了靈魂,協助靈魂的象征唐僧前往西天追求真理,以求超度自我。孫悟空被唐僧“救贖”之前的“復述”,表面是對一只猴子成長的敘述,而暗喻的是自己身在明中后期,渴望逆時光潮流去追尋唐玄奘足跡,歷經磨難,往西天取經的知識分子的人生夢想!吳承恩的心中,玄奘是解開唐朝文明輝煌的一把金鑰匙,九九八十一難看似數字的疊加,一些情節也有些相似,它主要是展示西天的艱難、人生的歷練,以及社會萬象、亂象。④吳承恩不僅通過追尋玄奘之旅來確定自己的精神走向與旨歸,他還要通過玄奘取經來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拯救,他希望把明朝帶回到唐朝,像唐朝那樣氣度恢弘,像唐朝那樣氣定神閑,富貴強健。通過如來之口,吳承恩描述了中國——“東土”人性淪喪,社會混亂之現實,亦通過如來之口認定:中國盡管有過孔夫子的儒家仁義禮教,但它似乎救治不了中國,只有通過佛教來超度國人的靈魂。他認為,中國人是靈魂層面出了問題,人的思想淹沒了靈魂,整個社會被無序的智慧與欲望控制,這是一切罪惡之源!《西游記》從開篇到結束多處否定儒家傳統人倫之情對人性自由的禁錮和對社會欲念的縱容!中國的明代思想領域正在熱提“獨抒性靈”,倡導心靈自由的同時,吳承恩卻已超越時代,看到了“心猿意馬”無所控制,無人咒念帶來的對社會秩序的挑戰及惡果。吳承恩的復述是超越時代的,□□他的復述一直被當成神怪故事敘述,□翻開塵封的歷史本原,我們依然能找到一顆偉大的心靈熠熠生輝!⑤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游記》是中國的《神曲》,只是《西游記》盡管也誕生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初期較發達的東部沿�;磽P之地,但這部書并沒有帶來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整體覺醒,而《神曲》則像啟明星一樣給歐洲帶來了人文科學復興的黎明。但丁在不同獄界見到了不同的歷史文化名人,通過“對話”(孫悟空是通過對打、對罵)來臧否歷史人物,表達但丁的人文理念、思想。作者最終見到了上帝,走出迷夢,恢復嶄新的肉身,重享生活的自由與美好!他象征著一個新的歐洲復活了�、逕o論怎么說,《西游記》取經是成功的,玄奘是成功的,唐文明是成功的,《西游記》是昂揚的,健康的,人的靈魂在書中得到了救贖超度�!段饔斡洝返膫ゴ笤谟�,他嘲弄并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對人性的禁錮與摧殘,他們期盼釋道救贖,但這卻只能暫時擺脫精神困擾,并不能實現社會人文與科學的真正發展。直到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提出科學與民主精神,中國文化才真正進入到符合人類發展的理性大道! (摘自吳祚來的《文藝復述》,有刪改)1.第②段加點詞“復述”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聯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 )。(2分)A.盡管 但 B.由于 因此 C.因為 所以 D.即使 但3.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但丁的《神曲》,但作用不同,請分別予以簡析。 (4分)4.聯系上下文,對第③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思想者象征個體內心的想法欲念,靈魂象征轉變個體的外在的力量。B.思想者象征個體內心的精神追求,緊箍咒僅指控制個體的社會秩序。C.擁有高尚靈魂(即信仰)的個體其精神和思想才可能實現自我超越。D.歸附于儒家傳統文化其個體的自由思想和欲念才會實現社會價值。5.概括第④段的段意。(2分)6.綜觀全文,中國不存在真正“文藝復興”的原因有哪些?(4分)⑴ ⑵ ⑶ ⑷ (二)閱讀下文,完成7—12題。(21分)秋漸深 李娟①秋天來了,秋分一過,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滿地。樹葉、草尖上都挑著顆顆晶亮的露珠。節氣和植物,猶如一對戀人,配合得默契貼心,情投意合。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溫柔的姿勢,她都已心領神會。②桂花開了,細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從樹下走過,落花細細香滿衣。起風的夜里,花香伴著蟲鳴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進窗來,花香襲人。忽然想起《紅樓夢》中寶玉的丫鬟也叫襲人。賈政責問是誰取了這么一個鬼精的名字,寶玉說,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詩“花氣襲人知晝暖”,所以就給她取名襲人。夕月一彎的秋夜,枕著陣陣花香入眠,無限花香染夢境。③午后,走進寂靜的山林,手里攜一本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他寫道:“走在山間小路上,芒草,萱草牽吾衣,著實可愛�!蔽曳路鸷退煌哌M秋的深處。樹上的葉子漸漸凋零,每一棵樹變得疏朗透明起來。金黃的,褐色的葉子鋪滿樹下,如同厚厚的花毯。遠遠的看見一棵樹,擎著深紅的樹冠,枝椏上挑著顆顆閃亮的紅星星,走進了細看,原來是一樹紅燈籠似的柿子。④櫸樹的葉子一日日紅了,細細密密的紅葉像一葉小舟,駛向秋之深處。踩著沙沙的落葉,偶然會聽見咕嚕咕嚕石子落地的聲響,其實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椏上蹲著幾只斑斕的鳥兒,坐在枝頭陽光下說著悄悄話,讓人想到“林靜鳥談天”。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風襲來,秋深露重,它們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⑥艾草枯黃了,靜靜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時,人們將它一叢叢抱回家,捆綁好立在家門前,或是用艾葉熬了水給孩子洗澡,等到夏天來了,孩子不會招蚊蟲叮咬�!对娊洝酚性啤氨瞬砂�,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原來艾草是伴著愛情從千年前的詩歌中向我一步步走來。那位布衣詩人走在山野間,看見青青的艾葉隨手拈來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詩句隨風飄遠了,落在《詩經》的泥土中,開出了深情、樸素的花朵,流傳了千年。⑦幼年時在鄉下,秋意正濃的時候,奶奶帶著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叢叢野菊花如鄰家的小女孩,穿著金黃色的布衣裳,梳著兩個歪歪扭扭的小辮,沖著我張開笑臉。她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風里交頭接耳地說話。奶奶說,將野菊花在太陽下晾干了,裝在枕頭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籃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層,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頭,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輕輕地吹一口氣,蒲公英的孩子們就隨秋風飛遠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陰的秋風一次次將我吹遠了,望不見童年,望不見奶奶,望不見故園。⑧我很喜歡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話:“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币恢辈恢馈拜俊笔鞘裁礃泳碌氖卟耍乔锬┑囊晃睹朗�。那日翻開《詩經》就看見它,原來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農家一個粗衣舊服的小閨女,一日進了學堂,戴眼鏡的老師問她叫什么名字,她說叫丫頭,眾人捂著嘴笑,老師就像隨手給丫頭取了大名“菘”,使得這個水靈靈的小丫頭整個人一下子優雅、端莊起來。秋末,清炒大白菜時配上黃的姜絲和幾絲紅辣椒,盛在青花瓷盤里,分外悅目,爽口宜人。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幾場秋雨,將天空洗得猶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樹木漸漸落盡繁華,疏朗的枝椏伸向晴空,大自然莊嚴、肅穆的季節來了。⑩人過了而立之年,才漸漸懂得秋之深的韻味。就好像一個人的文字,年輕時姹紫嫣紅開遍,分外艷麗嫵媚。慢慢年長,才明白“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時候便開始做減法,簡潔、干凈、純粹。將枝頭的繁華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簡潔不蕪,氣定神閑,沉靜從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鳥飛絕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長天的開闊明朗。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刪繁就簡三秋樹,將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樹,那是生命的另一個境界。 (《最美文》第10期卷首語)7.第①段描寫節氣與植物,是為了 。(2分)8.從表現手法角度對第④段進行賞析。(3分)9.第⑨段畫線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3分)10.下列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②段關于《紅樓夢》中襲人名字的聯想意在抒發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上海市嘉定區屆高三1月第一次質量調研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889606.html
相關閱讀:2019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一模試題及答案(語文)
2013高三上冊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有答案)
2019年秋高三語文第一學期期中考試模擬題
湖北省武穴中學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語文試題
2019?2019學年度寒假作業高三語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