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逍遙右腦為大家推薦了高一歷學期寒假檢測試題,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1.B 結合題干中的時間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可知選擇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在于印度、緬甸會談時提出的。
2.C 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根據題干信息“不是倒向蘇聯懷抱”表明了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3.C A項是1954年日內瓦會議,排除。萬隆會議召開于1955年,中蘇關系雖出現裂痕,但尚未全面破裂,故B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于1953年,故D錯。正確答案是C。
4.C A、B觀點錯誤, D混淆了中美關系開始正;椭忻澜ń坏母拍睢
5.B 考查現代中國的對外政策。抓住時間信息,把握階段性成就即能解答!安煌魏螄一驀壹瘓F結盟”是不結盟,應是20世紀80年代,與題意相符;改革開放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因此,作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調整,與題意相符;在新時期,中國積極推進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如上海合作組織,時間與題干一致;獨立自主我國長期以來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1979年以來的政策大調整,與題意不相符。
6.D 從材料中的“他們的歷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國參與”以及基辛格在中美關系正;^程中的積極作用可判斷選擇D項。
7.C “冷戰”政策的實施旨在操縱和控制別國,符合題干關于霸權的定義。A項是一種客觀狀態,B、D兩項是國內政策,故正確選項是C。
8.D 本題考查歐洲的一體化。題中的日耳曼和高盧分別指德國和法國,因為自普法戰爭后法德百年的世仇,法德矛盾的化解成為歐洲走向聯合的關鍵。答案D。
9.A 這里的“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國學者提出的概念,不是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對世界局勢的劃分,答案選A。
10.C 根據鐵托所說的話分析,應屬于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斗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答案C。
11.B 由材料中“一個反對美國的歐洲是不可想象的”可知A錯;由“我希望一個站起來的歐洲”可知B正確;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歐洲已經衰落,C錯;材料中沒有D項信息。答案B。
12.B 材料體現了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的轉變,這一轉變與聯合國沒有直接關系。
13.(1)材料一中,只有在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新聞等領域進行討論,并只限制在人民之間進行聯系和交流;(2分)材料二中,合作領域擴大到經濟等方面,并擴大到政府之間的聯系;(2分)材料三中,合作領域十分廣闊,又擴大到高層對話和磋商、法律、環保、能源以及政治、軍事、安全和軍控等領域。(2分)
(2)材料一中,同意通過不同渠道、不定期地派遣美國高級代表前來北京;(2分)材料三明確規定:兩國元首定期訪問對方首都;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建立元首間通訊聯絡;兩國內閣和次內閣級別官員定期互訪。(5分)
14.(1)歐洲“冷戰”: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組織,遏制蘇聯;(2分)蘇聯和東歐針鋒相對,成立華約組織。(2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在歐洲全面對峙。(2分)亞洲熱戰:美國發動或參與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2分)
(2)不同意。(1分)理由:二戰后美蘇失去了戰時合作的基礎;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美蘇兩國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國積極推行霸權主義,積極反蘇、反共。(任答2點給4分)
(3)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對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分)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2分)“蘇聯模式”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2分)
(4)二戰后形成了以美蘇爭霸為主要特征的兩極格局;(2分)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分)
15.(1)活動: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2分)意義:促成了中美關系的緩和;促進了中日建交;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6分)
(2)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2分)影響:促進了大國關系的緩和;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6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1209850.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