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一歷史下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單元測驗題(帶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
一、(每小題4分,共60分)
1.(2014?南通期中)1922年在慶祝蘇聯成立的活動中,一個農民興高采烈地對身邊的伙伴說今年的糧食豐收了,他在交納了糧食稅后還剩下不少的余糧。按照當時規定,這些余糧(  )
A.全部上繳國家 B.只能由政府收購
C.必須限量交易 D.農民可以自由支配
解析: 本題比較靈活,注意題干所給的時間“1922年”,此時期蘇聯已經實行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實行固定的糧食稅。
答案: D
2.(2014?深圳模擬)20世紀20年代,有作家說:“他們在各個角落織補著支離破碎的工業網,重新組織俄國的商業,促使俄國大地開始復蘇。”這主要體現了(  )
A.十月革命勝利的作用 B.“戰時共產主義”的作用
C.新經濟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體制的作用
解析: 從材料信息“組織俄國的商業”可以看出這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市場、貨幣關系發展社會經濟,使俄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答案: C
3.下圖為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圖,其中導致1921~1925年糧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農業集體化政策
解析: 從圖片信息可以看出,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這是蘇俄(聯)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結果。新經濟政策自1921年開始實行。
答案: B
4.“我們承認自己是對農民負了債的。我們用紙幣從他們那里換來糧食,我們是向他們借的。我們應當償還這筆債務,恢復了我們的工業以后,我們一定要償還!睘榇耍敃r蘇俄政府(  )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實行糧食稅政策
C.實行農業集體化 D.取消義務交售制
解析: 從題干所給的材料可以看出,政府是收購糧食而不是無償地讓農民上繳糧食,由此排除A選項;從“恢復了我們的工業”這一關鍵信息可以判斷當時蘇俄政府實行的是新經濟政策,B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答案: B
5.右圖名為“集體農莊宣傳畫”,請結合該圖和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當時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
B.集體農莊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的
C.集體農莊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D.集體農莊與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解析: 1929年,蘇聯開始了農業集體化運動,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但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與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故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答案: D
6.20世紀30年代,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的售價仍然是1盧布。這種現象體現的經濟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新經濟體制
解析: 解題的關鍵一方面是注意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區紐扣的價格均一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于十月革命后,新經濟政策實行于20世紀20年代,新經濟體制實行于20世紀60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
答案: C
7.1929年下半年,蘇聯出現了“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的口號。這一口號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農業集體化運動違背了自愿原則
B.生產關系的變革忽視生產力水平
C.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積極性高漲
D.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時機還不成熟
解析: 蘇聯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過火方式,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說明農業全盤集體化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不適應,故B項符合題意;A、D兩項屬于農業全盤集體化過程中的“現象”,C項與農業全盤集體化過程中農民強烈不滿的史實不符。
答案: B
8.這是流行于前蘇聯的一則笑話:某主婦到食品店買肉,“有肉賣嗎?”“沒有!薄澳桥D棠?”“我們只管賣肉,過街那家店才有牛奶賣。”這則笑話(  )
A.表明了蘇聯人特別喜歡吃肉、喝牛奶
B.說明了社會主義不能迅速發展生產力
C.諷刺了蘇聯的日用物資短缺問題
D.贊揚了蘇聯人特別有幽默感
解析: 食品店沒有賣肉的,牛奶店沒有賣牛奶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的惡果。
答案: C
9.美國史密斯作品《俄國人》中有三段描述:“‘這里是工人的樂園,是世界上工人們混日子的最好地方!粋俄國青年……向我說,‘他們不能把我們解雇。’”“即使在蘇聯本國生產的(某些)商品供應比較充裕時,俄國人也寧愿多出些錢購買進口貨!薄氨M管排隊是那樣辛苦受罪,但是,一個俄國婦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隊,她的本能反應就是立即排了進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賣什么!”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①蘇聯是工人的樂園,工人生產積極性極高 ②蘇聯生產的新產品質量較差、厶K聯的生活消費品缺乏、苁歉叨燃械慕洕w制的結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由“……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說明工人生產積極性并不高,①理解錯誤;“……多出些錢購買進口貨”說明蘇聯生產的產品質量差,排隊購物(甚至不由自主地)說明當時蘇聯生活消費品缺乏,而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②③④的理解均正確。
答案: D
10.(2014?山東濰坊模擬)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工廠”,而企業只是這座“大工廠”中的一個“生產車間”……甚至“每一雙皮鞋或每一件內衣,都要由中央調配”。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實行指導性的計劃管理 B.完全排斥市場調節
C.優先發展重工業 D.導致生活物資短缺
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蘇聯實行指令性的計劃管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故B項正確。蘇聯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而不是“指導性”計劃,故A項錯誤,C、D兩項材料不能體現。
答案: B
11.(2014?哈師大附中高一檢測)丘吉爾曾說過:“斯大林是一個世界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蘇聯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爾所說的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為(  )
A.充分調動了農民和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B.開創并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建設經驗
D.適時糾正了經濟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解析: 解題時應首先把握丘吉爾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斯大林時期俄國取得了巨大成就”。然后再考慮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或經濟體制及其作用。斯大林時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俄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成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工業國。
答案: B
12.(2014?江蘇南京二模)亞?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類似‘這是必要的’說教,實際是謊言。工業化加上類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人力物力損失極其慘重,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忽視了民生(  )
A.有利于工業化迅速完成
B.違背了人文主義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
D.有利于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
解析: 由“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知斯大林模式違背了人文主義精神,B項正確;由“所付出的代價是災難性的”和“人力物力損失極其慘重”可知A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D項中的“持續發展”的表述顯然錯誤。
答案: B
13.“雖然開始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但仍沒有放棄傳統的做法,最后歸于失敗。”這是對二戰后蘇聯哪位領導人經濟改革的評價(  )
解析: 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重點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但由于他仍優先發展重工業,沒有放棄傳統的做法,經濟改革失敗。之后轉向政治改革,導致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最終宣告失敗。
答案: D
1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魯曉夫改革更加深入,這表現在(  )
A.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
B.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體制的框架
D.推行“新經濟體制”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蘇聯經濟改革內容的比較分析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體制的原則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A、C兩項錯誤;B項屬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相對赫魯曉夫改革是一種進步。
答案: D
15.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說,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  )
A.斯大林模式 B.蘇聯政局的動蕩
C.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 D.戈爾巴喬夫改革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戈爾巴喬夫改革實行私有化,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租賃和承包,允許私有,政治上實行民主化改革,故選D項。
答案: D
二、非(第16題24分,第17題16分,共40分)
16.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所謂“新”,指的是(美國)拋棄了自1776年以來所確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競爭和通過資本主義經濟本身自我調節的基本原則,實現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現代分冊)
材料二 1920年,許多農民給各級蘇維埃機關提交請愿書……奧格涅茨省的一個農民在信中寫道:與窮兇極惡的資產階級強盜斗爭已經三年了,這需要國家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忍受極度的困苦,而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新的沉重負擔……我們毫無怨言地承受著這些重擔;但是,1920年對余糧征集額的增加,這是我們無力負擔的,農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陳新明《蘇聯演變與社會主義改革》
材料三 我們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是同下層脫離的,這一政策沒有造成生產力的提高,而這一點我們黨綱里被認為是刻不容緩的基本任務……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就在經濟戰線上遭到了嚴重的失敗。
??列寧
材料四 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1)材料一中的經濟政策是為了應付什么問題而實行的?這一政策是由哪位領導人提出的?這一政策的主要特點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農民強烈反對的是什么制度?農民反對的這一制度后來被什么制度取代?(6分)
(3)材料三中所指的“經濟政策”后來被哪種經濟政策取代?簡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4)材料四中提到“蘇聯的辦法”,其基本做法如何?這樣的辦法是哪位領導人提出的?(6分)
解析: 第(1)問較為簡單,依據材料中“拋棄了……自由放任、自由競爭”“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等信息即可得出經濟政策是為了應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2)問根據材料中農民對蘇維埃的不滿和余糧征集額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斷出材料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他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3)問先明確后來的經濟政策是新經濟政策,再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問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煉出關鍵信息,注意語言的簡練。
答案: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國家干預經濟。(6分)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固定糧食稅。(6分)
(3)新經濟政策。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6分)
(4)剝奪農業,發展工業。斯大林。(6分)
17.蘇聯解體十余年來,在俄羅斯社會和廣大歷史學家的意識中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出現了一些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
材料一 由俄羅斯教育部審定的《20世紀祖國史》中對赫魯曉夫有這樣的評價:赫魯曉夫在蘇聯歷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兩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兩面性。
材料二 歷史學家尤?葉梅利亞諾夫撰文寫道:“對斯大林作用的評價不應該脫離當時的時代。那時候主要注重實際成就,不太注重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付出了多大代價這樣的問題。當斯大林逝世之際,他給俄羅斯留下什么?俄羅斯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那些指責斯大林的人(戈爾巴喬夫等)卻用其雙手毀滅了這個超級大國!”
材料三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币晃磺疤K聯雜志主編這樣諷刺戈爾巴喬夫。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赫魯曉夫在蘇聯歷史上的作用具有兩面性”。(6分)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簡述“戈爾巴喬夫等”是如何“用其雙手毀滅了這個超級大國”的?(10分)
解析: 第(1)問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赫魯曉夫改革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第(2)問應從戈爾巴喬夫改革由經濟領域的改革轉向政治領域的改革,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答案: (1)赫魯曉夫改革:
①積極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
②不足之處:經濟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6分)
(2)戈爾巴喬夫面對經濟改革措施難以奏效,將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
①戈爾巴喬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從根本上動搖了蘇聯共產黨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4502.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