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I)(50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25個小題,共計50分)1.2009年為農歷己丑年。1月3日,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限量制作發行的“牛年生肖賀歲金銀盤”在青島開始銷售,金銀盤正面為中國歷代特色生肖牛圖案紋飾,背面為甲骨文“!弊纸M合。其中,“!背蔀槭ぶ唬@源自( ) A.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B.中國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國原始的圖騰崇拜 D.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 2.在中國封建社會,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擴大地產,其主要途徑是( )A、將公田化為私田 B、立軍功獲得賞賜土地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農民的土地3. 10.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出現的相同原因是( )A.戰亂頻仍 。拢颖鼙坩嬉邸 。茫匀粸暮Α 。模颖軅鶆4.(2009?嘉興高一檢測)古代羅馬貴族以身穿絲綢服裝為時尚,這一現象最早出現的時代可能在( )A.春秋 B.秦朝 C.漢代 D.唐代5.以下各項最能說明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是( ) A.“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 C.“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 D.“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6. 某歷史網站上討論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下面是其中四個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是( )A. 大批航海冒險家的涌現B. 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 天文航海的進步D. 歐洲人對黃金的狂熱追求7. 16世紀著名的葡萄牙詩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這樣深情地描繪他的祖國的:“大陸,在這里是盡頭;大海,在這里才開頭!绷钤娙藢λ淖鎳詾楹赖氖茿.地處海路交通要沖 B.壟斷歐亞之間的貿易 C.率先探索新航路 D.局歐洲商業中心地位8. 下列事件中對工業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是( )A、珍妮機的使用B、改良蒸汽機的使用C、大機器代替手工勞作D、大工廠制確立 9.歷史圖片包含著主要的歷史信息,歷來都是研究的重要載體。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圖一:牛耕 圖二:蒸汽機 圖三:內燃機 圖四:互聯網關于以上四幅圖片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圖一最晚在春秋晚期出現,是中國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B.內燃機發明后引發了交通領域的變革,出現了汽車和飛機C.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D.互聯網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人類進入信息時代10.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外國商品沒有打開中國市場,根本原因在于 ( )A.開放口岸太少 B.中國人不習慣用洋貨C.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D.自然經濟的頑強抵抗11. 3.(2009年揭陽模擬)據統計,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蘇聯農村中,牛減少了20%,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B.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 為配合社會主義國有化D. 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強行實施12.以下是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排列組合,其中最正確的一組是 ( )A.“滯脹”—繁榮—穩定發展—復蘇B.穩定發展—“滯脹”—復蘇—繁榮C.復蘇—穩定發展—“滯脹”—繁榮D.繁榮—“滯脹”—穩定發展—復蘇13.下圖是一張股票,發行這張股票有利于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C.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D.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4.下列關于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A. 都是解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B. 都只是解決農民生產經營和分配自主權的問題C. 前者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后者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自主權D.前者使農民獲得了生產自主權,后者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15. 19世紀末的對外開放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對外開放最本質的區別是( )A.開放的前提不同B.開放的方式不同C.開放的地區不同 D.開放的對象不同16.自1995年我國全面開展互聯網業務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其產生的影響包括( )①使信息、知識更迅速、更便利地傳遞和共享②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娛樂方式③現代生活方式徹底取代了傳統生活方式④人們的價值觀和認識世界的方法發生變化A. ①②④ 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17.關于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重新確立,下列評價錯誤的是( )A. 美國擁有特殊地位,我們應徹底否定B. 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值得肯定C. 有利于穩定世界經濟秩序,促進國際貿易D. 反映了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18.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根本的原因是( )A.現代科技的發展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面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縮小19.我們所說的“地球村”體現了世界發展過程中的趨勢是( )A、經濟區域集團化 B、知識經濟 C、經濟全球化 D、世界大國20.1956年中共八大決議指出:“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基本解決!边@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當時我國( )A. 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B. “一五”計劃即將完成C. 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D.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確立21. 9.大前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由于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而產生的。小前提:羅斯福新政將美國私人壟斷資本義推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結論:羅斯福新政從根本上消除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個三段式的推理屬于( )A.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結論正確 B.大前提錯誤,小前提錯誤,結論錯誤C.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結論錯誤 D.大前提錯誤,小前提錯誤,結論正確22. 1921年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為了 ( )A.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逐步戰勝資本主義B.是蘇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長期方針C.恢復了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D.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熟的表現23.斯大林經濟體制的弊端在本質上( )A. 政治權利高度集中B. 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C. 限制商品和貨幣關系D.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24. 1931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把上街購物的家庭主婦稱作愛國者。他說:“現在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而是一種發展擴張、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要多干一些事實,多買一些東西,多制造一些商品!睆慕洕鷮W上看,凱恩斯的“消費愛國論”( )A.沒有看到“過剩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 B.表明消費是生產的動力C.沒有看到消費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的品種 D.提倡超前消費,反對勤儉節約25.(2009年濟南模擬)20世紀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個公司,但在當今發達國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夠獲得對該公司的控制權。對于上述現象的認識,錯誤的是( )A. 股票呈現出分散化趨勢B. 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勢C. 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D. 改變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性制非選擇題(II)(50分)填空題(每個空1分,共計10分)26.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是指( ),這里的山是指( )山以東;27.羅斯福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了( )時代,進入了( )時代;28我國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是指( )年至( )年;29.目前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組織有( )( )( )( );材料解析題(共計30分)30.閱讀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 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是同下層脫離的,這一政策沒有造成生產力的提高,而這一點在黨綱里卻被認為是刻不容緩的基本任務!捎谖覀兤髨D過渡到社會主義,到1921年春天就在經濟戰線遭受了嚴重的失敗!缎陆洕吆驼谓逃秩蝿铡凡牧隙 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 列寧《論糧食稅》材料三 改造小農,改造他們的整個心理和習慣,是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質、技術,只有在農業中大規模使用拖拉機和機器,只有大規模實現電氣化,才能解決小農問題,才能使他們的全部心理健全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農。請回答:1)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所說的經濟政策是指什么政策?從材料中看出當時的布爾什維克把它作為什么時期的經濟政策?它反映的指導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中列寧認為提高生產力和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障礙是什么?主張利用什么手段消除這一障礙?3)材料三中列寧認為改造小農的基本條件是什么?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列寧主張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有何時間限度?4)評價新經濟政策。31.閱讀下列材料(15分)生活中誰也難以和它完全脫離關系,歷代文學家作品中的描述對它又愛又恨,它的發展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程,觀察下列組圖,結合所學回答以下問題。圖1是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金屬貨幣。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態?并指出秦統一貨幣采用哪種貨幣,寫出貨幣名稱。2)圖2是宋代出現于中國四川的交子,它的出現有什么意義?體現出宋代經濟發展什么特點?3)圖3是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張。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對亞洲經濟的沖擊巨大,中國政府為什么能堅持人民幣不貶值?4)圖4為美元。二戰后美元為什么稱做“美金”?美國憑借美元的優勢地位控制了什么經濟組織?對美國有何意義?對世界有何意義?5)圖5為歐元。從歐元的出現、使用分析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寫歷史小短文(10分)30.根據所提供的歷史關鍵詞:大蕭條、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等,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歷史小論文,要求使用關鍵詞,符合歷史事實,具有內在的學科邏輯性,語言規范,字體工整。山東省青島39中(海大附中)2012-2013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終階段性檢測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19073.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