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學年高一第一學期階段性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日期:2013年10月 試卷說明本試卷滿分100分,答題時間60分鐘。請將答案直接填涂在答案上,試題結束后只交答題卡。 第Ⅰ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指的是西周推行的( )A.氏族制 B.分封制 C.禪讓制 D.宗法制2.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國維的“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說明,此處他所謂的“天”是指( )A.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B.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3.《論語》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边@表明孔子治理國家的理念是( )A.維護周禮 B.實行仁政 C.強調教化D.為政以德4.“(楚莊王十六年)伐陳,殺夏征舒!哑脐,即縣之!薄(韓桓惠王十年)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边@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 )A.楚國和趙國分別分封了陳國和韓國B.楚莊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C.秦國在新征服的地方設立了郡縣D.出現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局面5.秦始皇統一六國,創立了 ( )A.分封制度 B.世襲制 C.宗法制度 D.皇帝制度6.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 )A.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察舉制向科舉制轉變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7.《集解》引蘇林曰:“秦時無刺史,以御史監郡!鼻厥蓟嗜,在華陰平舒道有人對使者奉璧并詛咒“今年祖龍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觀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職責是 ( )A.負責監察工作B.行使行政大權C.掌管司法刑獄 D.組織史書編撰8.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的悲壯!睆恼紊峡,“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 )A.統一度量衡 B.開創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9.隋唐時期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主要舉措是 ( )A.加強對相權的監督 B.設三司分割宰相的權力C.地方實行三司分權D.確立和完備三省六部制10.《文獻通考卷二十四?國用考二》說:“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這說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 )A.宰相專權B.強干弱枝C.地方困弱D.過度分權11.漢武帝時《出界律》規定: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絕對不能私出國(諸侯國)界。這一規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強化君主專制B.加強思想控制C.防止諸侯割據D.加強中央集權12.“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針對這種現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A.設參知政事分割相權 B.地方分權設立三司制度C.實行宣慰司制,加強對地方控制 D.分割地方行政權、財權和軍權13.明朝自宣德以來,中央機構互相傾軋。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內閣,令大學士楊士奇等對題奏本章擬出處理意見,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擬走向制度化。這主要反映了 ( )A.內閣地位逐漸提高 B.明英宗時期初設內閣C.廢丞相后政治腐敗 D.內閣成為法定的中央機構14.“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蓋隱然執政之府也。”有學者認為此觀點用于評價軍機處欠妥,最恰當的理由是 ( )A.軍機大臣只掌握軍權 B.軍機大臣有決策權C.軍機處是處理西北軍務的機構 D.軍機處是傳達皇權決策的機構15.英國史學家約翰?索利說:“如今有個趨勢,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她”是 ( )A.古希臘B.古羅馬C.英國 D.美國16.有學者認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時期的史實,可以支持該論斷的是 ( )A.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B.居民中奴隸數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勛卓著的公民經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國外D.五百人議事會的成員以抽簽方式從10個選區中選出17.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說:“因為人民有了投票權利,就成為政府的主宰了!边@說明 ( )A.雅典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 B.公民大會是最高司法機關C.政權掌握在絕大多數人手中 D.雅典公民通過投票參與國家管理18.蘇格拉底曾說:“我認為,想要得到正確的判斷,要根據知識,而不應根據多數。”據此理解,蘇格拉底 ( )A.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B.贊同知識為少數人掌握C.認為知識與美德都重要D.強調判斷標準就是知識19.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A.習慣法 B.《十二銅表法》 C.萬民法 D.《王位繼承法》20.《十二銅表法》第五表規定“凡以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边@反映出羅馬法 ( )A.保障司法獨立 B.體現民主原則 C.體現公共意志 D.保護私有財產21.有學者認為《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是古羅馬平民階層的勝利。該學者的主要理由應該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羅馬公民法的基礎法典規定了債務法規改善了奴隸的處境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與習慣法相比該法典內容有大量的擴充公元前年羅馬廢除貴族與平民不能通婚的舊法公元前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與貴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權利……羅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體系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平民利益維護帝國統治小威廉皮特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任期。他就任首相后開創了一個先例內閣失去議會多數信任時還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直接訴諸選民的裁決。這一先例的開創最能說明 A.首相是國家的權力中心內閣不再對議會負責責任內閣制進一步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大大加強A.議會制 B.聯邦制C.總統制 D.三權分立27.美國1787年憲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其內容中最能體現這一性質的是 ( )A.三權分立B.規定總統和議員都由民選產生C.允許奴隸制存在D.規定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和信仰自由28.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美國總統掌握的權力是 ( )A.最高立法權 B.最高司法權 C.最高行政權 D.最高財政權29.“(美國憲法)為了限制眾議院的權力,他們便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因為參議院是各州立法會議選出的!睂Υ死斫庹_的是 ( )A.體現了權力制衡原則B.突出了議會至上原則C.擴大了各州權力D.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30.美國麥迪遜曾說:“共和國無論多小,為了防止少數人結黨營私,代表必須達到一定數目;同時,共和國無論多大,為了防止人數過多的混亂,代表必須限于一定數目。”下列說法符合他的主張的是 ( )A.既要讓公民行使權利又要限制其權利的范圍B.應該采取中庸原則,處事不偏不倚C.應該把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相結合D.代表機構既要體現廣泛性又要精干有效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敃r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惒娇恕恫炫e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锻ǖ洹肪硪凰摹哆x舉二》材料三 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唐人楊綰云:“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優試策而已。”科舉由應試 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悴、明經等科是由察舉轉化而來,進士科為新設科目。——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請回答:(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我國古代重要選官制度選官主要標準的演變。(6分)(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社會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概括科舉制的特點。(8分)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在本質上是農耕文明,所以從來不主張遠征(成吉思汗遠征時還沒有進入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農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細作,強調的是“父母在,不遠游”,講究聚族而居,代代相傳!嗲镉甑难葜v材料二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黑龍江省級重點高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階段性考試(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250361.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