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偡60分)1.19世紀末,有人題楹聯于京師:“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楹聯所指的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3“共爭青島歸來,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以上這幅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國代表團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 B.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統治地位C.北洋軍閥反動統治使社會矛盾尖銳 D.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發動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下列對此解釋中,最準確的一項是( )A.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無產階級政黨開始領導民主革命 D.社會主義成為革命的目標5.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向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的歷史事件是A.1917年俄國月革命B.巴黎公社的成立C.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D.《共產黨宣言》的發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出現了工人運動的高潮,罷工斗爭達100次以上,參加人數達30萬人以上。促成這個高潮的直接原因是A.俄國十月革命波及中國 B.中國共產黨以領導工人運動為中心工作C.國共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 D.民族工業短暫春天壯大了無產階級的力量A.國民黨一大的召開B.瓦窯堡會議的召開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國共合作宣言”的公布8.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30人。對上述內容理解正確的是( )A.該屆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B.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C.從此確立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D.標志著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①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②重視農業的觀念③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遷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 對于均田制闡述不正確的是( )A、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觸動大土地所有制C、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發展 D、有利于土地的開墾和利用14.“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是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普遍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農抑商C.閉關政策D.貧富分化15. 從秦代到清代,在各種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導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貴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16. 從《中國古代南北方戰爭比例變化表》中可以看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北方87%76%61%68%50%29%26%南方13%24%39%32%50%71%74%A.經濟發展程度決定各地發生戰爭的頻度B.隋唐時期南方發展程度不如魏晉南北朝C.東部沿海地區是各政治勢力的必爭之地D.唐宋以后農民起義主要發生于南方地區①用青銅器物裝飾客廳 ②人們用焦碳冶煉生鐵③平民百姓穿棉衣賞雪 ④官僚穿絲綢衣服宴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8. 有唐詩云:“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边@則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經濟發展的狀況 ②唐政府征收茶稅的現象③唐代某些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④唐代的商業活動突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9.1651年英國政府頒布《航海條例》,1656年清政府頒布《禁海令》。對兩者認識正確的是( )A.是依據各自的經濟基礎而制定 B.不利于兩國海外市場拓展C.都禁止各自國民進行海外貿易 D.增強各自國家的經濟實力20. 歷代統治者采取重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緩和農民與地主階級間的矛盾 B、促進農業生產發展C、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 D、減輕農民負擔21. 劉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其夫人呂后當政時強調:“市井之子孫不得為官仕吏”。這說明西漢初年實行的是( )A.休養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經商的D.反腐倡廉的政策22. 下列語句出自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或歷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當的是( )乙:“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北:“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A.甲乙的觀點相似,都認為農業涉及民生,應加以重視B.乙丙的觀點相對立,乙強調農本,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觀點相對立,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丁強調工商為末D.甲丁的觀點相對立,甲強調農本,丁強調工商為本23. 他(哥倫布)的抱負和思想“不僅反映出中世紀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義和資本主義新時代的興起。”但是,對于印第安人而言( )A.“開啟了可怕損失的歷史” B.“開啟歐洲人擴張與征服的英雄歷史”C.“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 D.“大西洋變成了一座橋梁,一個啟程之地”24. 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率領船隊從歐洲抵達非洲最南端海角的是( ) A. 迪亞士 B. 哥倫布 C. 達?伽馬 D. 麥哲倫25. .15~16世紀,西歐人掀起開辟新航路熱潮的根源在于A.航海造船技術的發展 B.《馬可?波羅游記》的刺激C.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 D.歐洲人狂熱追求貨幣和黃金26. 從新航路開辟到18世紀中期,海上殖民霸權幾度易手,其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 西班牙—英國—荷蘭B. 西班牙—荷蘭—英國 C. 法國—英國—荷蘭 D. 法國—西班牙—英國27. 早期的殖民掠奪對歐洲產生的最大影響是( )A.增強了殖民國家的實力 B.滿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C.引起了“商業革命” D.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28. 喬治從美國芝加哥郵政大廈,給遠在紐約的媽媽發了一封電報,電文如下:親愛的媽媽:今晚我將開汽車到機場,乘坐8點起飛的民航客機飛往倫敦,不能與您共度圣誕佳節。請原諒!您的兒子:喬治。”喬治發這封電報的時間可能在( )A.18世紀晚期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晚期 D.20世紀早期29. 1851年左右的倫敦人能看到的工業成果是( )A....30. 有人說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其中“轉變”的含義是( )A.東方從屬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D.人類進入“蒸汽時代”31.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1)指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及地點。(分)(2)依據材料歸納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表現。(3分)(3)五四運動的性質是什么?(分)材料一: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數百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饔飧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已。 ——摘自蔣以化《西臺漫記》卷四材料二:清雍正帝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為貴。”材料三: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有關部門)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樂實錄》卷二十七材料四:順治元年,清政府頒布“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望,違者死無赦。 ——摘自《臺灣外紀》卷十二請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2分)這種現象的實質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古代什么政策?(2分)這種政策產生于何時?(2分)(3)根據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6分)(4)根據材料,分析材料一與材料二、三、四之間的關系。(2分)33.(16分)恩格斯說:“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請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有關史實,回答下列問題:(1)兩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哪些新興工業部門?(各舉兩例)(4分)(2)兩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生產力方面、社會關系方面、國際格局方面)(6分)(3)兩次工業革命分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6分)高一歷史參考答案 32.(16分)遼寧省朝陽縣某高級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58566.html
相關閱讀: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