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結構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1、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水平:①總體小康成就的微觀表現; ②總體小康成就的宏觀表現
(2)總體小康:
①總體小康含義:總體小康就是總體上平均計算達到了小康水平。(由于我國的疆域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還有部分群眾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②總體小康的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我國本世紀頭二十年的目標——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
①全面小康的含義:全面小康是指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叭嫘】怠睂⒒菁笆畮變|人口,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②全面小康的特點: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4)全面小康和總體小康的關系:
①聯系(相同點):都是小康社會,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②區別(不同點):第一,含義不同(略);第二,特點不同(略);第三,二者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總體小康是我們目前已經達到的小康水平,是一個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會是十六大為我們制定的本世紀頭二十年的發展目標,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意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第五,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
2、經濟建設的目標(見教材)
3、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與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二、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樹立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表現和后果:
(2)科學發展觀: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內涵包括: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3)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作用):
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更好地發展
(2)如何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①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A原因(必要性): B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措施):a,新型工業化道路內涵 b,要形成以……產業格局。
③統籌城鄉發展:A原因(必要性): B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措施):a,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b,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c,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d,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e,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f,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④統籌區域發展:A原因(必要性): B如何統籌區域發展?(措施):
3.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
(1)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
①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②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③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④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①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③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
重點、考點
1、正確理解和把握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2、正確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3、全面準確地理解科學發展觀
4、新型工業化道路內涵
5、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
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005年5月30日溫家寶說,中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矛盾和問題較多的階段,也是一個充滿希望、大有作為的階段。據此回答1—2題。
1.全面小康比總體小康 ( )
①經濟更加發展 ②民主更加健全 ③科教更加進步 ④文化更加繁榮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要實現全面小康,必須 ( )
A.只重視經濟發展 B.以保護環境為中心
C.實現東、中、西部的同時富裕 D.堅持科學發展觀
3、關于以人為本,說法正確的是( )
①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②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 ③以人為本即以民為本 ④以人為本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全面發展是( )
①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均衡發展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展 ③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 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西部大開發,是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實現“東西互動”有利于 ( )
①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②盡快趕上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水平 ③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調整 ④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良性循環。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 )
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 ②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③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的協調發展 ④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基本實現工業化。新型工業化( )
①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 ②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 ③是實施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 ④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非典”疫情過后,國家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對公共事業和公益事業的投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表明國家正致力于 ( )
A.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B.統籌區域發展
C.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D.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去年更是高達70%。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提高,但也意味著我國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的提高,受世界經濟沖擊的風險隨之加大。對此,必須予以密切關注。據此回答9—10題。
9.材料表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必須統籌 ( )
A.城鄉發展 B.區域發展
C.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D.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
10.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必須提高我國企業的 ( )
①個別勞動時間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③自主創新能力 ④市場競爭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0年北京市節能工作目標:全市能源利用效率由2004年的36.5%提高到40%;萬元GDP能耗由2004年的1.21噸標煤下降到0.93噸標煤,年均下降6%以上;萬元工業產值能耗由目前的0.67噸標準煤下降到0.32噸標煤,年均下降10%;高效照明產品普及率由目前的37%提高到95%,基本消滅白熾燈;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由目前的1.1%提高到4%。 據此回答11—12題。
11、材料表明北京市 ( )
A、不再重視GDP的增長 B、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 D、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12、要實現2010年北京市節能工作目標,北京市必須 ( )
①落實科學發展觀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③只重視經濟的快速增長 ④更加重視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05年6月10日《經濟日報》報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自主創新作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必將日益深入人心。只要我們措施得當,政策到位,就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迅速形成一個具有強大自主創新的企業群體,必將為加快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撐。據此回答13—14題。
13、上述材料說明 ( )
A、只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B、只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C、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D、信息化是帶動工業化的強大動力
1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 ( )
①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 ②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③重視采用先進技術 ④重視環境保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根據國家統計局小康水平的分析報告,1999年西部地區實現程度為84.18%,東部實現的程度為97.86%,中部實現的程度為93.18%?梢娢覀兡壳斑_到的小康社會是( )
A、低水平的小康社會 B、不全面的小康社會
C、發展很不均衡的小康社會 D、總體小康社會
16、下列關于總體小康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指國民在整體上平均收入、生活質量所達到的水平、程度 ②它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③是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小康 ④是高水平的、全面的、發展平衡的小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的特點是( )
A、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得快些,落后地區要奮起直追
B、全面小康意味著不同地區在同一時間同步小康
C、必然存在著曲折和困難
D、是高水平的,全面的,發展平衡的小康
1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 )
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 ②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③全國人民同步富 ④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下列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目標,理解錯誤的是 ( )
A、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增值到2050年比2000年翻兩番
B、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C、城鎮人口的比重叫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夸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D、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0、科學發展觀( )
①堅持以人為本 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③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④經濟高速發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材料一:2005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籠罩在供求緊張的陰影之下,油價一度出現的螺旋式大幅攀升牽動了世界各國經濟決策層的神經。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組長溫家寶2005年6月2日主持召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他指出,能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面對世界石油形勢,我國應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
2.2005年4月11日《經濟日報》指出,當前,必須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否則將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改革帶來的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使國家財政收入逐年增長,我國已具備了以工業化成果促進農業發展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明確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長時期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與此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1)為什么要統籌城鄉發展?
(2)我們應如何統籌城鄉發展?
3、材料一:以“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投資環境論壇”2005年6月3日在珠三角西部城市江門舉行。這是由世界銀行等共同主辦的中國投資環境論壇首次花落一個地級城市。
材料二:資料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江門市GDP年平均增長速度達14%,去年人均GDP超過2500美元。但是令江門市民感到自豪的是,經過20多年的較快發展,江門95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總體上仍然保持“山青、水碧、天藍、地綠”的景象,成為一塊令人矚目的“綠洲”──到目前為止在江門市95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用地所占的比例是10.2%,而農業用地達到了70.29%,其中農田保護區達到了281萬畝。
江門的發展模式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4、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67萬元,增長率為9.1%,但投入資源卻大的嚇人,僅財政指出,新增貸款,實際利用外資就超過了5.7萬億元;消耗能源和主要原材料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其中煤1579億噸,鋼材271億噸,水泥836億噸,同時耕地面積減少2537萬公頃,人均水資源下降56%等等,這樣的發展令人擔憂。
(1)應該怎樣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2)應該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5:DDDBD 6—10:CDACB 11—15:CAADD 16—20:ADDAC
二、非選擇題:
1、(1)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
(2)重視科技開發,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
(3)優化經濟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4)經濟增長方式應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
2、(1)三農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對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2)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推進農村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3、答:(1)單純追求經濟的增長幅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為衡量建設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標,而忽視社會的全面進步,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會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國家的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①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③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
(2)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此,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5、[熱點材料]《經濟日報》報道,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日前召開的首屆新時期農業發展高層論壇提出,工業反哺農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各項支農政策與措施都應當在這一前提下科學安排。會議認為,促進勞動力產業轉移是目前國內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以工補農的政策不能減緩減弱這條主線。這一階段政府財政支農的重點,在產業上應重點支持農業,在地區上重點支持中西部,在人群上重點支持貧困人口。
[熱點點撥](1)結合統籌城鄉發展的有關知識,說明反哺農業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增收、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2)結合財政的相關知識,說明財政支農對于調節資源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5944.html
相關閱讀:有序無序的政治參與
國家財政導學案
征稅和納稅
第一框 市場配置資源教案
國家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