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高考大綱全國卷)明后期,某地佃戶將收獲的好米換取銀錢自用,劣質米交租,豐收之年也聲稱歉收,拖欠地租“漸以成風”,官府勒令田主完糧納稅,“于是稱貸(借高利貸)完官而田主病”。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業的發展沖擊農業
B.佃戶人身依附關系弱化
C.佃戶與地主矛盾激化
D.國家稅收政策發生變化
解析:選D。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題干中的歷史現象放到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分析這一時期賦稅政策的具體變化。明后期張居正主政后在清查全國土地的基礎上推行一條鞭法,以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要求田主按照實有土地數目以銀兩納稅,所以出現“田主病”的結果。A、B、C三項在中沒有資料依托。
2.康熙帝19歲那年親自到先農壇,祀先農神、行耕籍禮,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過他在位61年,先后55次遣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B.以農為本是國家基本策略
C.祀先農神是古老的傳統
D.帝王祀先農神是姿態無意義
解析:選D。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康熙帝祀先農神,就反映了這一思想。
3.(2014年高考浙江卷)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圖是宋代部分名窯分布示意圖,符合鈞窯、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排列順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選D。本題可以通過地理位置來確定答案,定窯在河北,鈞窯在河南,景德鎮窯在江西,耀州窯在陜西,再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即可判斷答案為D項。
4.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黃金時代”的標題下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毕铝袑儆谶@場“商業革命”史實的是( )
A.流通銅貝
B.“市”突破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業市鎮興起
D.生產領域出現工場手工業
解析:選B。本題考查遷移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可用排除法。流通銅貝出現于西周時期,大量商業市鎮和工場手工業出現是在明清時期。
5.古代中國社會“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農,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際,江南等地出現了“士商相混”的現象。這說明( )
A.禮教束縛解除,傳統觀念轉變
B.啟蒙思想產生,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C.商品經濟發展,等級觀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傳統社會結構解體
解析:選C。本題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信息反映可知商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表明了商品經濟發展,等級觀念逐漸淡化。
6.16世紀晚期,山東某地開始出現“地多煙草、木棉轉賣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況,這說明當時該地( )
①農業經濟衰退、谵r業結構發生變化、凵唐方洕l展、苻r產品加工業興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選B。煙草、木棉都屬于經濟作物,其大量種植不僅不反映農業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導致了農村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農產品加工業興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
7.(2014年高考天津卷)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瓥|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痹娭蟹从沉怂未( )
A.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
C.開始出現獨立的手工業家庭
D.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
解析:選A。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農戶有的(“東家”)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也有的(“西家”)進行繅絲生產,然后把絲賣掉換取麥子,不管是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從事手工業生產,都能生活平穩。這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已經有了較大發展。
8.下面是我國古代某地區居民的職業結構表。這里的“某地區”應該是( )
職業自耕農和地主佃農 工場工人商人、工場主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
C.宋代太湖地區 D.明代蘇杭地區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從某地區居民的職業結構表可以看出該地區出現了手工工場即資本主義萌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是明代江南地區。所以選D。
9.(2014年高考四川卷)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與中國最南方連接起來的是( )
解析:選A。A是溝通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把南方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連接起來;B是連接涇水和洛水的鄭國渠;C是大運河,主要是連接了中原地區和東南地區,并不是中國最南方;D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故A項正確。
10.清代學者陶煦說:“金寶廬舍,轉瞬灰燼,惟有田者,巋然而獨無恙。故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①“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為社會風氣
②土地兼并導致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③這導致工商業缺乏必要的資本積累,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④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材料中強調了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都熱衷于投資地產,這是長期重農抑商的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風氣,其結果是大量資金投入地產,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②的敘述與題干無關。
11.“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過則有罰。”該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清朝前期大機戶兼并小機戶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
D.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由題干材料表面意思看是政府部門限制手工工場的規模,防止兼并,實質上體現的是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大再生產。
12.下列明清時期的經濟現象中,符合當時世界歷史潮流的是( )
A.農耕經濟領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業技術有很大進步
C.蘇州絲織業“小戶聽大戶呼織”、“計日受值”
D.嚴格限制商人活動
解析:選C。學生誤選A的較多。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限定詞??時間(明清)、符合當時世界歷史潮流(發展資本主義)。C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與題意相符。
13.白居易詩:“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痹娭械拿枋龇从沉( )
①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②重視農業的觀念、奂彝ナ止I的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馨餐林剡w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小農經濟特點的理解。依據材料中“有財不行商”“頭白不出門”等內容很容易排除③。①②④都能在詩中找到依據。
14.右圖為北宋末年東京(今開封)示意圖,其中設置了兩處錯誤,它們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選D。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歷史圖片材料和準確識記史實的能力。北宋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夜市、草市、曉市出現;同時,出現了專門的娛樂場所“瓦子”,故①③正確;中國開始出現彩瓷是在元朝,元朝時出現了青花瓷,故②錯誤;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于明清時期,故④錯誤。
15.據史料記載:從明朝到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原因是( )
A.地理環境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陳舊的觀念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C.鴉片輸入中國,使白銀大量外流
D.自然經濟的長期存在和閉關鎖國的政策
解析:選D。注意題目中“內在的”和“人為的”兩個限制!皟仍诘摹痹蛑饕侵缸匀唤洕畹俟。“人為的”原因主要指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二、非選擇題(16題20分,17題20分,共40分)
16.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
材料2:明代隆慶、萬歷年間,蒲州張四維家族、王崇古家族、馬自強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聯姻為親戚……增強了其商業競爭實力。王崇古在河東業鹽,張四維的父親是長蘆大鹽商,累資數十百萬,張、王二氏聯手,結成了鹽商團伙,控制了河東、長蘆兩處鹽利,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在親緣集團的基礎上,晉商又逐漸發展為地緣組織。
??張正明《明清時期的山西鹽商》
材料3:而傳統的城鎮……商業機能則日漸浮現。……1500~1800年的三百年間,方志資料顯示這是一段市鎮穩定成長時期,尤其在正德、萬歷年間以迄清代乾隆時代,市鎮的數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許多市鎮達到空前的繁榮。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
(1)請根據材料1中圖片指出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6分)
(2)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我國的手工業高度發達,曾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簡要介紹明代手工業發展的成就。(6分)
(3)根據材料2、3歸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狀況。(4分)
(4)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中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這種變異具體指哪一現象?這一現象體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4分)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自然經濟的特點、手工業成就、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等知識。材料新穎,考查全面。第(1)問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2)問注意必須是“明代手工業發展的成就”;第(3)問可綜合分析材料得出結論;第(4)問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答案:(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用牛耕田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2)金屬冶煉業開始流行用焦炭冶鐵;明代后期棉布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制瓷業方面創造了五彩瓷和斗彩;私營手工業在明代中葉以后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出現手工工場)。
(3)商人群體形成;工商業城鎮興起。
(4)變異:資本主義萌芽。趨勢:向工業文明演進。
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自春秋戰國至唐代,國家和政府設市于都邑之中,市處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墻垣圍住并與民居隔開,設有市師、肆師、質人等分掌市內各項事務!短屏洹酚涊d:“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韓國磐《中國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2:宋神宗時,開封已有戶20萬,……城內店鋪林立,各地的貨物云集于此。處處都有商鋪、邸店、酒樓、質庫(即后來的當鋪),以及各種手工作坊。晚間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開張。“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中國古代史》
材料3:草市是民間“自為聚落”、私相貿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經濟發達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現各種集市,如“山市、河市、廟市”等,解決了農民“買食用鹽茶農具”問題!懊裼嬅繗q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葉適《水心文集》),明州農民,同時“為工、為匠、為鑷、為負販”。草市鎮內小兒學、義塾、鎮學的興辦日益增多,有的鎮市還建立了書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
材料4:明清時期,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尤以江南地區為盛。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有的多達數萬人。
??《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指出春秋戰國至唐代“市”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2分析宋代的“市”與前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2分)
(3)比較材料1、2、3,指出“草市”與“市”的區別!安菔小钡某霈F有何意義?(8分)
(4)據以上材料,分析“市”的發展、“草市”的興起和商業市鎮的繁榮說明了什么?(4分)
解析:本題圍繞“市”、“草市”組織材料,考查學生對“市”、“草市”概念內涵的理解。第(1)問對材料進行概括;第(2)問把材料2與材料1進行比較,即可得出宋代“市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的答案;第(3)問可以依據材料從“市”“草市”所處位置與管理設置方面進行比較;第(4)問要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進行概括。
答案:(1)“市”為政府所設置,設在都邑之中,設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圍,交易有時間限制。
(2)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3)區別:“市”設在都邑中,“草市”在離城鎮稍遠、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為政府所設置,“草市”為民間興起的集市。
意義: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手工業技術和文化的發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56386.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