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3)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歷史回眸一、侵華日軍的暴行
1.發動軍事進攻
。1)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
。2)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默認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冀東為“非武裝區”,華北門戶洞開。
(3)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
。4)1937年?月,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
。5)1937年8月,日軍制造八一三事變。隨后占領上海、南京、濟南、太原等地。
。6)1938年5月,日軍攻占徐州。10月,廣州、武漢失守。
2.制造大屠殺:先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殺”等慘案,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用活人做試驗,并在20個省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4.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實行殖民統治;進行經濟掠奪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
1.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宣言,號召進行民族革命戰爭。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2.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官兵,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從1936年開始,中共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
3.蔡廷鍇、蔣光鼐等率領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中奮起抗日,后來,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4.1933年,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5.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使抗日救亡運動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6.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它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1.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2。在抗戰防御階段,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多次戰役,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則根據洛川會議精神,開辟了敵后戰場。
3.抗戰相持階段,國民黨組織了棗宜會戰等,繼續抵抗日軍進攻,制造了包括皖南事變在內的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進行了百團大戰等戰役。
四、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宣戰。
2.1944年,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國民黨喪師失地。同年春,敵后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
3.1945年?月,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開始。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侵華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國策,不是偶然發生的。中國東北是日本重要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的市場、農業和重工業原料供應地。日本統治者視中國東北為其“生命線”。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在“東方會議”上確立了先占領中國東北、內蒙,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政策,決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限制日本獨占中國的華盛頓體系,加緊推行既定的“大陸政策”,試圖稱霸亞洲、爭霸世界。第二,促使日本在1931年“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的內部原因,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利用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的困擾。板垣征四郎在《關于滿蒙問題》的講演中宣稱:“打開我國目前經濟困難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發展!卑l動對外戰爭成為日本政府維護本國壟斷資產階級利益、轉移人民斗爭視線的“反危機”措施。第三,日本在1931年9月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外部因素是時機有利:國際上,歐美資本主義各國正在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顧及中國;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正在南方集結重兵“圍剿”紅軍,無心北顧。日本帝國主義趁此“良機”發動了蓄謀已久而又迫不及待的侵華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和全民族抗日戰爭的比較
(1)相似之處:戰爭爆發時兩國的形勢均是敵強我弱;戰爭爆發時日本都足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發動突然襲擊的方式;侵華過程中手段殘忍,制造了大屠殺;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深重的災難。
(2)結局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全民族抗日戰爭,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出現不同結局的主要因素有:從領導方面來看,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政府腐敗無能,消極避戰,求和妥協,這是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合作,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分別開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日。從民眾方面看,清政府壓制人民的抗日熱情,并阻撓臺灣軍民的反割臺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的積極努力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從戰略戰術上看,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采取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以致坐失良機,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和戰爭的徹底失。豢谷諔馉幹,正面和敵后兩大戰場分別開展陣地戰和游擊戰,并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進行持久抗戰,最后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從國際環境來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西方列強對日本的侵華采取支持或默許的態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抗日戰爭時期,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國的抗戰得到了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時空隧道1 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對西安事變的態度
材料一:毫無疑問,張學良部隊舉行兵變的原因,應當從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幫助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奴役中國的事業的那些親日分子的陰謀活動中去尋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衛的名字同陜西省發生的張學良部兵變緊密相聯,這也絕非偶然。??蘇聯1936年12月《真理報》評論
材料二:英美的輿論,雖對捉蔣表示不贊同,然而也不主張討伐張、楊。蘇聯《真理報》兩次評論,對西安事變等同兩廣(倒蔣)事變一樣!∪毡菊f蘇聯造成,蘇聯說日本造成。雙方對事實的實質,都有抹殺。
材料三:蘇聯因為日本的造謠,只能這樣說。同時蘇聯如表示同情,便可以使與南京對立。這樣的輿論,自然對局部的利益是有些妨礙。然而我們是不是能采取這一立場?當然是不能的!覀兊姆结槕_定為爭取成為全國性的抗日,堅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
??材料二、三均摘自毛澤東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發言》
思維點睛: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對此極為關注,并發表了自己對這一重大事件的不同看法:蘇聯和日本相互指責由對方造成事變;英美由于被扣的蔣介石是其統治中國的工具,而不贊同扣蔣,但由于同日本在爭奪中國問題上有矛盾,故又不主張討伐張、楊;中共認為事件的實質是中日之間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張、楊從維護民族利益出發,逼蔣抗日而實行“兵諫”。在這一系列的不同看法中,中共不僅正確地分析了西安事變的實質,而且從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發,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形成全國性的抗日浪潮。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已經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的實際問題,表明中共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時空隧道2 日本近衛內閣發表的三次對華政策《聲明》節錄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國政府為了仍然給中國國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慮的機會,一直等到現在。然而,國民政府不了解帝國的真意,竟然策動抗戰……因此,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并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 ??1938年1月16日《聲明》
材料二:帝國陸海軍已攻克廣東(州)、武漢三鎮,平定中國重要地區。國民政府僅為一地方政權而已。然而,如該政府堅持抗日容共政策,則帝國決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潰為止!绻麌裾畳仐壱郧暗囊回炚,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方并不予以拒絕。
??1938年11月3日《聲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聲明,決定始終一貫地以武力掃蕩抗日的國民政府!⊥瑫r和中國同感憂慮、具有卓識的人士合作,為建設東亞新秩序而邁進。……當此之時,政府向國內外闡明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系的總方針,以求徹底了解帝國的真意。日滿華三國以建設東亞新秩序為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共謀實現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
??1938午12月22日《聲明》
思維點睛: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1938年1月16日的《聲明》體現了日本企圖采取不承認國民政府,圖謀另立親日偽政權的方針;1938年11月3日的《聲明》反映出日本對國民政府的方針又有變化,即改變了不承認國民政府的方針,在對國民政府實行軍事打擊的同時,伸出誘降之手;1938年12月22日的《聲明》則進一步耍出了新的花樣,即所謂的“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以此作為誘降的條件。日本對華政策之所以如此調整,主要是因為:從當時中日戰爭的實際看,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資源緊張,又由于中共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爭猛烈發展,嚴重威脅日軍后方,日本被迫改變原來的方針!∪毡厩秩A方針的調整,對國民政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而蔣介石集團則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以后.由于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國內資源緊缺,特別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廣泛建立,嚴重威脅著日軍后方,這就迫使日本帝國主義基本上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轉向敵后戰場,以鞏固其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應付長期戰爭,在占領武漢之后,不得不改變其前一階段的侵華戰略方針而開始實施其新的戰略方針。它的新的戰略方針表現為:
。1)把軍事進攻的主要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戰場;對國民政府則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2)以“反共”的誘惑之詞積極挑撥國共兩黨之間的關系,破壞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積極利用漢奸,扶持偽政權,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
。3)積極掠奪淪陷區的資源,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戰養戰”。
。4)在世界范圍內,配合德、意法西斯軸心國對英、法各國施加壓力,同時
在爭奪中國利益上,向英、美表示讓步,并作出反蘇姿態,企圖通過英、美、法等國轉而壓迫國民政府投降。
合作討論1
1940年8月22日,聶榮臻司令員《致日本軍官長士兵書》摘錄:“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我救治無效,不幸殞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歲,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后,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后已!
聯系教科書內容讀完這封信,你有什么體會?
我的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南京大屠殺”等日軍的侵華暴行進行對比,通過侵略者的獸行與八路軍的人道,體驗革命人道主義的可貴、軍國主義的兇殘。同時,強調此信的中心意思,是要體驗中國人民抗擊的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日本人民同樣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中日兩國人民應該共同反擊侵略者,世世代代友好相處。
2.
日本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說:“關于東北暴徒之根本討伐,實為極難之事,因其集團作亂,不易治平,且非一朝一夕所能收效。自奉天事變發生后,我軍對安奉線附近暴徒中心地之討伐不下六十二回之多,結果收效甚微!
想一想:日本侵略者三宅光治的“自白”說明了什么問題?
我的思路:這段話反映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情況。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了各種番號的抗日義勇軍,主要有遼寧省的“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遼寧民眾自衛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等,吉林省的“吉林自衛軍”“吉林國民救國軍”“吉林抗日軍”“吉林人民抗日自衛軍”等,黑龍江省的“東北民眾救國軍”“黑龍江救國軍”“大刀會”“紅槍會”等。這些群眾性的抗日武裝統稱為“抗日義勇軍”,大約有30多萬人。他們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堅持抗去日偽軍。
3.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聯合各階級共同抗日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我的思路:抗日戰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我們通常所說的抗日戰爭是指狹義的抗日戰爭,即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即平常所說的八年抗戰。在這八年中,中共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按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進行梳理。
在防御階段:盧溝橋事變后,中共發表宣言號召實行全民族抗戰,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八一三事變后,中共領導的軍隊接受改編;抗戰初期積極配合國民政府進行正面戰場作戰。在相持階段:針對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共,中共以斗爭求團結,打退反共高潮;在抗日根據地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加強根據地建設,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反攻階段:配合友軍積極反攻日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舉行。與會者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121萬中國共產黨員。大會是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夕,為確定打敗日本,建設新中國的路線而召開的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愚公移山》的閉幕詞和《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周恩來作了《淪統一戰線》的重要發言。大會分析了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制定廠“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大會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建立真正聯合政府而斗爭。為此要求全黨發揚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統一的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大會選舉出新的中央委員會,由44名中央委員和33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這次大會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大會全面總結了政治斗爭、軍事斗爭、統一戰線、群眾運動等歷史經驗,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制定了新階段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高度的統一和團結,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突破思路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侵華日軍的暴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四大部分,時間跨度大、內容多、頭緒繁雜,教學時應采取如下的突破措施:
(1)課前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并欣賞反映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圖文音像資料,從而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有一個宏觀的大致了解,增強感性認識,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2)課堂教學時,緊緊抓住四個中心環節進行突破:一是通過考察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斷擴大侵華的事件,探究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階級關系的變化,認識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問題,二是通過梳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其重要性,使學生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適應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形成的,并成為發動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條件;三是通過讓學生南京大屠殺等材料或觀看《黑太陽731》等有關影視錄像,使學生深刻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期間制造的各種暴行及其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四是通過講解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使學生理解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通過分析、討論等形式,使學生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在此基礎上,結合教科書中的“讀一讀”“學習質疑”等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抗日戰爭主要過程的理性認識,以培養學生歷史插圖和歷史資料的能力。如果條件允許,應盡量聯系當前中日雙方對抗日戰爭的不同看法進行教學。
一、
1 20世紀30年代的下列事件中,揭開了日本侵華戰爭序幕的是 ……………( 。
A.確定“征服滿蒙”方針 B.九一八事變爆發
C.日本制造華北事變 D.八一三事變爆發
答案:B
2 中國國民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塘沽協定》是在 …………………………( 。
A.1927年 B.1931年 C.1933年 D.1935年
答案:C
3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 ………………………………………………( 。
A.揭開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序幕
B.導致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C.打開了中國華北地區的門戶
D.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幕
答案:D
4 日軍殘酷屠殺我國人民30多萬是在……………………………………………( 。
A.上! .南京 C.廣州 D.武漢
答案:B
5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 ……………………………( 。
A.決定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B.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C.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D.號召工農紅軍和人民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答案:C
6 下列事件發生在1933年5月的是……………………………………………( 。
A.日軍進犯山海關
B.一?二八事變爆發
C.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立
D.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答案:D
7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標志是 …………………………………………( 。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D.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立
C.國民政府發表國共合作宣言
D.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答案:C
8 在1940年5月的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的著名抗戰將領是 …………………( 。
A.張自忠 B.宋哲元 C.謝晉元 D.林伯渠
答案:A
9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 。
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豫湘桂戰役
答案:D
10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A.瓦窯堡會議 B.遵義會議
C.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七大
答案:D
二、非
11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聲明,決定始終一貫地以武力掃蕩抗日的國民政府,同時和中國同感憂慮、具有卓識的人士合作,為建設東亞新秩序而邁進,F已感到,中國各地復興的氣勢澎湃而起,建設的趨勢,日盛一日。當此之時,政府向國內外闡明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系的總方針,以求徹底了解帝國的真意!仓\實現相互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
??1938年12月22日近衛內閣第三次對華聲明
材料二:這次近衛的狂妄聲明,所謂“完全消滅反日之國民政府”,亦不過是如上次的聲明一樣一文不值!∪湛芩鶟M口鼓吹之“東亞新秩序”“睦鄰親善”……等亦不過是“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完全消滅國民政府”為內容……近衛的狂妄聲明,如同日寇軍閥手里的刺刀一樣兇惡,無非是夢想滅亡中國,想把中國變為第二個滿洲。須知今天的中國已找到自己解放的道路,這就是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決抵制日寇的進攻,驅除日寇出中國。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華日報》社論《近衛狂妄聲明》
材料三:(近衛聲明)是敵人整個吞并我國,獨霸東亞,進而以圖征服全世界的一切妄想和陰謀的總自白,也是敵人整個亡我國家滅我民族的一切計劃內容的總暴露!且浴敖|亞新秩序”來關閉中國門戶,打破九國公約,以“東亞協同體”與“經濟集團”來排斥歐關在遠東的勢力!沂遣粫趁藯壭,以破壞人類相與維系的正義的。
??1938年12月26日蔣介石的《聲明》
材料四:近衛聲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釋為日本自始即不是侵略主義,有人解釋為日本經過反省以后,已放棄侵略主義。無論怎樣解釋,近衛聲明總可以說放棄侵略主義,日本既然放棄侵略主義,我們就開始和平運動。
??汪精衛《所望于產業界諸君》
請回答:
。1)依據有關材料,聯系史實說明近衛聲明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2)依據材料二、三,說明國共雙方對近衛聲明有什么共識?聲明發表后,雙方在對日問題上的反省有何異同?
。3)依據材料四,說明汪精衛對近衛聲明的態度及目的,并指出其“和平運動”的實質。
。4)依據材料一、二、三、四,簡要談談你對近衛聲明的認識。
參考答案:(1)在日本近衛聲明誘降政策的影響下,國民政府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成立了偽國民政府。國民政府蔣介石集團雖然繼續抗戰,但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反共投降傾向日益增長。由于日本改變侵華方針,把主要力量用來進攻抗日根據地,造成根據地1941~1942年的嚴重困難局面。
。2)共識:國共雙方都認為近衛聲明是滅亡中國的政策,雙方都表示要抵抗日寇。異同:蔣介石依靠英美勢力,利用政府軍隊抗日,中共則依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
。3)態度:汪精衛為近衛聲明作掩護,認為它是“放棄侵略主義”。目的:欺騙人民,為其投降日本做準備。實質:是一場叛國投敵、反共反人民的賣國運動。
。4)旨在誘使國民政府投降,排除英美在華勢力而獨占中國,以打破華盛頓會議后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說到底是滅亡中國的侵略聲明。
12 日本右翼勢力否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認為:“在支那事變(指1937~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發展的過程中,日軍……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性質。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沒有掠奪領土的意圖!薄爸菓馉幨窃噲D建設日滿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偽滿洲國政權與中國)一體的東亞新秩序的、日本同與美、英、蘇結盟的蔣介石之間的一場斗爭!痹嚫爬ㄈ毡居乙矸肿拥闹饕^點,結合有關史實加以批駁。
參考答案:(1)主要觀點:日本發動戰爭沒有掠奪中國領土的意圖和性質;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建立東亞新秩序;日本是為了對抗蔣介石與美、英、蘇結盟。(2)批駁:第一,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已經將中國的東北變為殖民地;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又占領了中國的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大片領土。第二,所謂的“東亞新秩序”,實質上是日本對中國的殖民統治。大肆掠奪淪陷區的工礦業,將淪陷區變為其工業原料的基地,以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并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強占淪陷區大量的耕地,建立軍事設施和分配給日本移民使用;在淪陷區大肆掠奪勞動力和金融資源,征收苛捐雜稅,加緊對人民的搜刮;建立殖民化教育體制,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第三,并不是蔣介石與美、英、蘇結盟,而是由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為了反對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才與美、英、蘇等國家共同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國人民在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后,又驅逐了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1723.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