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一歷史上冊速效提能演練測試題(帶答案和解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某一歷史階段,蘇聯曾投資50億盧布在東部大規模墾荒,墾荒地的肥力迅速耗盡,幾百萬公頃土地遭風蝕,換來了沙化的土地和叢生的雜草。帶來這一結果的蘇聯人是(  )
解析:選C。大規模開墾荒地,擴大谷物生產,提倡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等屬于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措施。
2.勃列日涅夫把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其根本目的是 (  )
A.成為超級大國
B.增強綜合國力
C.增強國力和軍事力量,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
D.以重工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解析:選C。當時處于美蘇爭霸時期,為了在爭霸中取得優勢,勃列日涅夫重視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發展。
3.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說:“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  )
A.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
B.蘇聯政局動蕩
C.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
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解析:選D。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項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4.下表為1976~1990年蘇聯經濟增長率(%)簡表
年份1776~19801981~19851986~19891990
社會總產值4.23.31.8-2
國民收入4.33.21.0-4
勞動生產率3.33.1-3
以下是據該簡表所得出的認識,其中錯誤的是(  )
A.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沒有取得成效
B.蘇聯的政治改革嚴重影響了經濟改革的效果
C.經濟崩潰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D.蘇聯經濟衰退與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美蘇爭霸有關
解析:選B。反映的信息是1976~1990年蘇聯經濟發展緩慢,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的1990年時經濟出現了負增長。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改革。故選B項。
5.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歷史上試圖改變“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嘗試,但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這三次改革在經濟方面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你認為這三次改革和蘇聯解體之間有沒有聯系?
解析:本題以二戰后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為主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及綜合歸納能力。第(1)問解題時應注意關鍵詞“經濟方面”,然后依據教材分析歸納要點;第(2)問解答時應注意從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實質方面去分析、歸納;第(3)問應注意從這三次改革的局限性及影響方面去理解分析。
答案:(1)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方面;戈爾巴喬夫制定發展經濟的措施是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
(2)對“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學認識,沒有真正突破這一模式,只是對這一模式進行小修小補。
(3)有聯系。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導致這一體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錯誤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成為蘇聯解體的歷史原因;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成為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一、選擇題
1.赫魯曉夫上臺后,首先對農村作了實際調查,對農業和糧食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改革,下列結論不符合其調查結果的是(  )
A.農業生產管理過于集中
B.農民對勞動生產的成果漠不關心
C.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很高
D.農業發展不能滿足居民生活要求
解析:選C。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結合赫魯曉夫改革的背景和改革內容得知,C項不符合史實。
2.通過下表,可以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點是(  )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增長情況
(年平均%)
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
社會總產值6.57.46.34.23.3
國民收入6.57.85.74.32.5
工業總產值8.68.57.44.42.8
農業總產值2.23.92.51.74.0
①改革前期力度大,經濟發展較快、谵r業發展落后 ③改革后期經濟增長緩慢、軆炏劝l展重工業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識記與分析運用能力。1975年之前,蘇聯經濟發展較快,1975年之后,經濟發展緩慢幾乎停滯,反映出①、③;與工業總產值相比,農業總產值整體上落后,反映出②、④。
3.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宛如一個政治萬花筒:頂上陰謀家的帽子剛脫,頭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進門庭,蠻干家的門牌就已掛出!逼渲畜w現赫魯曉夫是“蠻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開展大規模的種植玉米運動
C.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D.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準確理解“蠻干家”的含義:即缺乏周密的和科學方法,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地做事,造成事與愿違的結果,由此可知是種植玉米運動,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均是切合當時實際提出的,均排除。
4.美國學者在《俄羅斯史》中寫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試圖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開創了蘇聯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觸動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抓住關鍵詞“作表面的改革……不考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斯大林之后,赫魯曉夫開創改革之先河,A項錯誤;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在工業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項錯誤;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早就出現,故D項錯誤。
5.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科菲耶夫在《論蘇聯的改革》中分析說: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比如賣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態學家的壓力下,同時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造成洗滌用品短缺!@類決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  )
A.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B.在國家經濟決策問題上的措施激進
C.在經濟領域完全背離了馬列主義原則
D.繼續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解析:選B。A項表述錯誤,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B項表述符合的核心內容;C項表述不正確,材料無法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完全”背離馬列主義。
6.比較中國1978年底以后經濟改革的成功,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最終都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確的改革理論和政策指導
B.把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方面
C.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
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歸因于有明確的目標,成熟的理論,堅強的,正確的方向。而蘇聯改革沒有成熟的理論,三者改革的重點不同,故A項正確。
7.“斯大林模式”一詞由西方學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體制”。戈爾巴喬夫改革前,蘇聯官方和學界從不使用這個詞。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接過了這個詞用以概括整個蘇聯70年的歷史,并且說:“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正在為自由的人們的公民社會所取代”。戈爾巴喬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與西方國家的矛盾
B.否定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
C.緩和了蘇聯國內社會矛盾
D.促進了蘇聯經濟體制改革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模式的出現在歷史上曾起到一定積極作用而不能全盤否定。戈爾巴喬夫的話否定了蘇聯的模式,否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8.黃葦町在《蘇共亡黨十年祭》中說,……當時的蘇聯社會科學院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占7%,認為蘇共代表全體黨員的也只占11%,而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占85%!依據這則材料,如果從執政黨的建設方面分析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失敗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A.體制僵化,監督機制的缺失
B.黨內特權、腐敗現象嚴重
C.嚴重脫離群眾,日益失去群眾的支持
D.人民群眾對黨的極端不信任
解析:選A。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蘇共實行高度的集權制,黨內缺乏民主機制,使權力從根本上失去了制約和監督,以至黨的干部由人民的公仆蛻變為人民的老爺,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黨內特權、腐敗現象嚴重、脫離群眾、人民群眾對黨的極端不信任都是這一原因產生的結果。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列寧說:“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覀儽仨毟鶕䦟嵺`做出判斷!
材料2: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經濟;社會主義只能允許兩種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優越,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加強黨的領導就是一切權力越來越集中于黨;社會主義越發展階級斗爭越尖銳。
材料3: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
對應時期的蘇聯領導人:
赫魯曉夫上臺:1953年 下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1964年 下臺:1982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寧進行了哪些探索。
(2)根據材料2,歸納斯大林社會主義體制的特點。
(3)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上臺后都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根據材料3,這些改革對蘇聯經濟的作用如何?
(4)根據材料3,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經濟狀況如何?這種狀況對此后蘇聯的經濟改革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解析:第(1)問結合教材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立足材料歸納出答案。第(3)問,要注意材料3中表格的規律,即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執政前期,蘇聯GDP都有所增長,但在二人統治后期卻明顯下降,并出現負增長。第(4)問,要從蘇聯經濟面臨的嚴重危機與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失敗之間的因果關系方面進行分析。
答案:(1)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2)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充滿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社會主義一黨專政。
(3)從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GDP平均增長率對比來看,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時期內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長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敗的厄運。他們的改革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
(4)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實際GDP平均增長率為負增長,橫向比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縱向比較也是蘇聯經濟史上的“低谷”,蘇聯經濟已陷入危機邊緣。蘇聯新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對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但是當時的蘇聯已積重難返,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失敗。
附:課內答疑站
探究與思考(教材P100)
1.第一種觀點:因為雖然赫魯曉夫改革揭開了蘇聯改革的序幕,對“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沖擊,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因而失敗。
2.(1)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
教訓:突破傳統束縛是體制創新的前提。
社會主義改革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改革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
(2)不同意,因為蘇聯的解體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是社會主義的重大挫折,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依然堅持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3)要順應時代潮流,從國情出發,注意改革的策略與方針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1295.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