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商朝出現職業商人、诖呵飸饑鴷r期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畚簳x南北朝時期商業活動十分蕭條,貿易交換有退步趨勢 ④宋元時期,古代商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本題旨在考查再認、再現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商朝的商業活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產生了職業商人。春秋戰國時期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田莊經濟盛行,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宋元時期,古代商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故正確答案為D。
2.據《東京夢華錄》等記載,宋代都城多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涼食和專向客商出租鋪席宅舍等現象。這反映了( )
A.生活習俗改變 B.經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勵經商 D.城市商業功能增強
解析:選D。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東京商品經濟的發展,這體現了城市商業功能增強。而A、B、C三項材料未涉及。答案為D。
3.唐朝政府規定,凡不是州治、縣治的地方,禁止設置商品交易市場。這表明( )
A.鄉村地區沒有設置市場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換的唯一場所
C.政府力圖控制民間商業活動
D.州治、縣治具備設立市場的條件
解析:選C。本題題干要求非常明確,就是限制商業活動,重點是限制民間的商業活動。
4.1824年,晉商在山西平遙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昌”票號;三年之后,“日?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后設立了分支機構。這一現象反映了( )
①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趨^域販運商業開始興起③社會經濟出現全面高漲、苌虡I資本呈現集中的趨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對我國古代商幫的準確認識和理解。我國古代區域販運商業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故②的表述不符合題干材料的情景;商業僅僅屬于我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體現社會經濟的全面高漲,故排除含③的選項。
5.下列材料:
材料1: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唐會典》
材料2: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汴京)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材料3:“城市”是由“城”――城墻及其所包圍的地區和“市”――商品交換的場所、城墻內的一個區域連稱而來,“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為了保護人民。一個城市的重要性取決于它在政治體系中的等級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縣城,城市的規模和面積依次減小。最初,市只是城內很小的區域,而且在時空上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宋代以后,隨著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傳統的政治中心城市商業繁榮,交通樞紐城市興盛起來,并且出現了純粹經濟功能的商業市鎮。
請回答:
(1)綜合分析上述三則材料,說明宋代城市商業比唐代有了哪些重大發展?
(2)根據材料3分析中國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變化趨勢。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材料并進行歸納、對比的能力。第(1)問要首先通讀三則材料,從材料中體現的宋代對市的限制、交易量、交通樞紐城市和商業市鎮等方面與唐代對比。第(2)問古代城市功能及變化趨勢需認真分析材料3得出答案。
答案:(1)發展:①宋代改變了唐代“市”的買賣時間和空間限制,出現了晝夜相連的夜市。②店面擴大,商品交易量大。③交通樞紐城市和工商業城市興起。
(2)功能:中國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護人民)和經濟功能(商品交換)兩部分組成。
變化趨勢是政治功能逐漸減弱,經濟功能逐漸增強。
一、
1.下列關于中國先秦時期商業的發展情況敘述有誤的是( )
A.在中國遠古時代,就已出現商業交換
B.甲骨文卜辭的資料記載有中國西周的商業狀況
C.西周時期,流通的貨幣有骨貝和銅貝
D.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繁榮的商業中心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再認再現能力。甲骨文是殷商時期遺留的,記載有商代商業的初步發展,但絕不會涉及西周。
2.元稹的“通算衣食費,不計遠近程。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反映的信息有( )
A.商人經商不計利潤
B.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C.商人重利輕別離
D.長安城的繁華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從“不計遠近程”、“經游天下遍”可以看出是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商人經商不計利潤是錯誤的,材料沒有反映“商人重利輕別離”與“長安城的繁華”。
3.有一部講述某處商幫商人情感世界的黃梅戲電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詞:“我是一只雁,南來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飛來飛去遍九州……浪跡商海暫分手,我心永遠系徽州系徽州!”如果讓你給這部電影選個名字,那么下列最恰當的應是( )
A.《晉商情緣》 B.《浙商情緣》
C.《徽商情緣》 D.《蘇商情緣》
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中“黃梅戲”“徽州”等信息,可判斷是徽商。
4.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國長安做生意,這位商人可以( )
A.到“草市”購買中國特產
B.逛夜市欣賞長安城的夜景
C.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產
D.在每條街道都能聽到叫賣聲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長安城中沒有“草市”,唐朝的市是有地域限制的,所以這位商人不能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產,也不會在每條街道都能聽到叫賣聲。但唐代“夜市”比較繁華,因此商人可以欣賞長安城的夜景。
5.陸游《雜賦》:“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贝嗽娬f明宋代的草市( )
A.商品買賣明碼標價
B.買賣有嚴格的地域限制
C.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D.已經具備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A項可能出現但材料難以體現;宋代的市分散于宅屋之間,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商業活動也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監管,根據詩中“上酒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宋代草市已有飲食服務設施。
6.客舍、邸店、車坊等興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經濟的發展 B.商業運輸的發展
C.旅途盜劫盛行 D.官吏參與興辦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唐代陸路商運十分發達,所以出現了服務于商運的輔助性經營場所。
7.廣東商人拜北帝,福州商人拜媽祖,徽州商人拜朱熹,山西商人拜關公,這些商幫經常奉拜當地共同的鄉土神,其主要目的在于( )
A.祈求鄉土神保佑其合家平安
B.為對付其他商幫的競爭
C.凝聚內部的團結
D.為了掩人耳目,方便走私貿易
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比較的能力。明中期以后,由于商業競爭的加劇,一些商人為壯大隊伍增強競爭力,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自發組成了既松散又“親密”的商幫。他們借助群體的力量,操縱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貿易,從而贏得高額利潤,因此應選B。
8.宋代的商業活動與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發展變化,有一位學者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請你為這本專著選擇一個合適的書名( )
A.《坊墻倒塌以后》 B.《汴河兩岸》
C.《長安城的落日》 D.《宋代東京城的輝煌》
解析:選A。本題以獨特的角度考查學生對宋代商業發展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答案必須全面準確描述宋代的商業特征,據此可以看出B、D兩項不夠全面,而C項描述的是一城的商業衰落也不是發展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唐代商業發展的突出表現是市坊有嚴格的界限,而到了宋代這個界限已被突破,表明宋代商業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前代。
二、非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明清晉商把商與士農工同等看待,同樣敬重……許多山西商人原本貧寒,他們硬是靠“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業。著名的旅蒙商號大盛魁(注:創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販)……成為有影響的大商號后,還在店內供奉著一條扁擔、兩個木箱,一塊石頭(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號后人不忘當年創業之艱難……山西殺虎口是晉商赴包頭必經之地,但此處盜賊猖撅,有民謠稱:“殺虎口、殺虎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心還抖。”盡管如此,晉商卻未因此退縮,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晉商在經營活動中,總結出許多諺語,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買賣成不成,仁義都要在”等。清代祁縣富商喬致庸把經商之道排列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講義,第三才是取利。
材料2:在繁花似錦的明代商業文化的背后,隱藏著不容忽視的虛假性。……如往酒中摻水,甚至妄稱賣的是陶淵明的千年古酒;在雞肚中塞沙;在豬肉、雞肉中注水;偽造古董或家譜,漫天要價等等。“偽字”隨處可見。這股歪風,在經濟發達、商業文化最耀眼的蘇州、杭州反而有“大風吹倒梧桐樹”之勢。人們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虛作假是“杭州風,一把蔥,花簇簇,里頭空”。
――王春瑜《明清史散論》
材料3:2008年10月6日,國家藥監總局接到報告,云南省紅河州6名患者用了標示為黑龍江省完達山制藥廠生產的兩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有3例死亡,國家藥監總局當即發出緊急通知,暫停銷售使用該廠生產的刺五加注射液。
――新聞網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說明晉商發展壯大的原因是什么?
(2)據材料2,明朝蘇杭一帶商品經濟發展中存在什么問題?
(3)結合現實,我國國內企業的發展應從歷史中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第(1)、(2)問,應注意對材料內容的提煉、歸納。第(3)問結合經營行為帶來的后果,分析為國內企業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的借鑒。
答案:(1)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和守信、講義的經營道德理念。
(2)摻假造假,弄虛作假;有名無實,欺騙客商。
(3)在商業經營活動中,要打造誠信品牌,注重產品質量,遵守商業道德,合法經營,才能興旺發達;違法經營,制售假冒偽劣,只會喪失信譽,害人害己。
附:課內答疑站
探究與思考(教材P19)
1.商業的發展是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發展提供了產品,故是商業的基礎;商業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2.(1)由官府控制到民營商業崛起。
(2)貨幣由種類繁多到逐步統一,由金屬到紙幣。
(3)政府對商業控制逐漸減少。
(4)城市商業經濟職能逐漸增強。
(5)對外貿易從漢到元興盛,明清走向衰落。
(6)商人群體活躍,出現商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5849.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