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第二高中—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答題卡和答卷紙的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第I卷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和答卷紙一起上交。第I卷 (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彌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薄抖Y記 大傳》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襲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縣制2.史書記載,結束了三國分裂局面的晉武帝司馬炎共有兒子26人,但太子司馬衷卻天生癡愚。晉武帝想要廢太子,另擇繼承人,皇后勸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于是晉武帝沒有更換太子的人選。由此可見,晉武帝選太子是根據 ( )A.世襲制的父死子繼原則 B.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 C.君主制的集權獨裁原則 D.禪讓制的尚賢原則3.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郡縣制建立了近兩千年,不能改變。古往今來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這種制度,這是勢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夠如此呢?”下列對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勢所必然”的理解錯誤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導致春秋戰國諸侯紛爭局面的教訓 B.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后的需要 C.是強化地方獨立性的需要 D.與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相適應4.我國古代丞相一職的設立和廢除主要取決于A.國家統一的需要B.政令統一的需要 C.權力相互制約的需要D.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A.郡國并行制度 B.內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6.右圖中情景反映的應是哪一次戰爭帶來的影響(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7.與以往清政府對外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相比,《辛丑條約》( )A.對外支付的賠款最多 B.開放的通商口岸最廣 C.割讓的領土面積最大 D.對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影響最小8.我們說的“抗日戰爭改變了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屢戰屢敗的局面”,對此理解錯誤的A.以往的反侵略戰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B.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C取得勝利必須有堅強的中央政府來領導 D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20世紀40年代朱自清總結了人們的普遍心情:“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碑敃r人們的普遍愿望是: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B .要和平,爭民主 C.還我河山,守土抗戰D.打倒列強,除軍閥A.辛亥革命 ?B.紅軍長征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11.下列關于辛亥革命說法錯誤的是 ①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凇杜R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③辛亥革命第一次擔負 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務 ④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 )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③12.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A.禁煙運動 B.三元里抗英斗爭 C.左宗棠收復新疆 D.義和團運動13、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吳玉章曾經說過“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出現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B.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實現有人曾說“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帝國主義干涉使南京臨時政府內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孫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但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未完成革命任務D.革命陣營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向革命派進攻,迫使孫中山辭職君等四年以來之國恥紀念,至今仍有一線之良知、半腔熱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請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國恥紀念日”。這集中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哪種精神A.科學 B.自由 C.民主 D.愛國A.創立了“拜上帝會”組織 B. 初步奠定了政權基礎C.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權 D. 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17.右圖反映了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抵達江西省寧岡縣,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 )A.國民大革命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18、2006年是紀念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中央《我的長征——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下列哪個地點他們沒有經過A.江西的瑞金 B.江蘇的南京 C貴州的遵義 D的19、軍隊名稱反映了特定的時代特征。下列軍隊名稱按出現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 ①新四軍 ②國民革命軍 ③人民解放軍 ④中國工農紅軍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20.《全球通史》記載“在中國長達數千年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權制建立 B.儒家學說成為統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祿制確立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 C.《臨時約法》 D.《共同綱領》22.喻大華在《道光皇帝》一書中認為:“我們學習歷史,是站在今天看過去,這最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拿今天的標準衡量前人,不理解前人的艱辛。二、由于已經知道了結果,就很容易做‘事后諸葛亮’,從而苛求前人!毕铝斜硎鲋,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 )A.只能用今天視角評價歷史 B.要結合時代背景評價歷史C尊重歷史,肯定前人的任何抉擇 D.歷史存在修改可能23.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澤東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這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B.實現了挺進中原地區的計劃C.取得了戰略性大決戰的勝利 D.攻克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24.《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指出:“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面對著或者經歷了以往沒有遇到過的嚴重危機,甚至整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這個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毕铝心軌蚍从20世紀中國“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和“奮起救亡,勇于變革”的史實是( ) A.《馬關條約》和公車上書 B.瓜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 C.《辛丑條約》和戊戌變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25.1937年4月,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澤東撰寫祭文,寫到“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文中倡導的“陣線”建立的標志是 ( )C.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26.為實現民族平等地、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滿足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多黨合作制度 C. 政治協商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7.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A.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 B.制定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D.認為中央領導層出現國修正主義 28.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開始的標志是( )A.中共八大召開 B.“文化大革命”的結束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9.“一國兩制的構想首先針對哪一問題提出,又首先在哪一問題上得到成功運用( )A. 香港 澳門 B. 臺灣 香港 C . 臺灣 澳門 D. 香港 臺灣30.從右圖中你能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歷史信息是( )第II卷 材料解析題(共40分)(請將第II卷材料解析題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題,共40分。31、(16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蹲髠? 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 (598年)(312年)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材料四 中統、至元間……嫌于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 國重事,無不統之!对?百官志》請回答:(1)()(2)()(3)?這些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何共同影響?()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材料二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試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獙O中山《民報(發刊詞》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夫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獙O中山《三民主義語中國前途》材料三 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河北省易縣第二高級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73717.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