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共60分)
一、(每小題2分,共60分)
1. 春秋戰國時期,標志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是
A.鐵器時代的到來 B.手工業的發展
C.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D.曲轅犁的推廣
2.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是中國古代經濟生活中普遍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 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重農抑商 C.海禁政策 D .貧富分化
3. 白居易《朱陳村》一詩中寫道:“……機杼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壹沂卮鍢I,頭白不出門!毕铝羞x項與該詩所描繪的生活景象相似的是
A.你耕 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B.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C.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D.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則行
4. 唐代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青瓷。史學家認為,他是在贊美唐代青瓷中的一種叫秘色瓷的精品青瓷。如果史學家要讓人信服他的觀點,其最好的證據是
A.在《舊唐書》中找到生產秘色瓷的記載 B.詩句出自陸龜蒙的《秘色越器》
C.在后代生產技術書中找到這種技術的記載 D.在唐代遺址中找到出土實物
5. 東漢南陽太守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八拧敝饕獞糜
A. 灌溉 B.制瓷 C. 耕種 D. 冶鐵
6.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贝饲榫白 有可能出現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7. 紙幣的出現反映了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于中國的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8.《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待農而食之,虞(指開發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這表明司馬遷的經濟主張是
A.肯定人們的求利活動 B.對農工商業一視同仁
C.以農為本 D.重農輕商
9. 明朝時嘉興石門鎮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須壯有力者……鎮民少,輒募旁邑民 為傭……一夕作傭直(值)二銖而贏!边@一記載反映的實質是
A.當地人口嚴重不足 B.當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C.當地工商業經濟發展 D.當地商品經濟滲入農村
10. 賣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時著名的晉商,致富以后,家族子弟很多人獲得官職。這種“以商賈興,以官宦顯”的現象所產生的影響是
A. 制約工商業擴大再生產 B. 擴大了手工業品的市場
C. 削弱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 不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
11.“嫂嫂織布,哥哥賣布……土布貴,洋布便宜;土布沒人要,餓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國的這首民謠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這一社會經濟現象的實質是
A.傳統絲織業的發展 B.國內貿易中心的轉移
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民族工業的產生
12. 下表(表中數據為1863―1912年的企業個數)所反映的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創辦的特點,正確的是
上海廣東江蘇天津江西浙江四川山東湖北河北
4610130251053310
山西北京安徽福建廣西遼寧內蒙湖南吉林陜西
6693241131
A. 投資規模大,資金多 B.輕工業發達
C.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 D.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
13. 中國讀書人歷來“恥于言商,恥于言利”,而清末狀元張謇卻放棄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業。這里反映出的時代觀念是
A. 實業救國 B. 工商皆本 C. 重利輕義 D. 重商輕農
14. 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470多家,新增資本達到1.3億元,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下列詩句中,能恰當形容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是
A.千呼萬喚始出來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風來 D.無可奈何花落去
15. 下表是1920~1930年中國工業資本中官僚資本與民族工業資本的產值比較表。這直接說明
項目1920年產值(億元)1936年產值(億元)1920~1936年均增長(%)
官僚資本1.842.221.18
民族工業資本2.5116.3212.41
A.民族工業遭遇重大挫折 B.官僚資本占據主導地位
C.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D.外資企業退出中國市場
16.“火花”是貼在火柴盒上的商標,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下列一組“火花”是民國初期一些民族工業的商標。它們在商品宣傳方面的共同點是
A. 突出漫畫的作用 B. 商品宣傳與愛國主義結合
C. 商品宣傳與反封建斗爭結合 D. 只注重商品品質的宣傳
17. 20世紀30、40年代,中國沿海企業大批內遷,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軍閥割據混戰 B.國民黨發動內戰
C.日本全面侵華 D.國家的發展戰略
18. 下表反映了當時中國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推進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19. 下面兩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出現在
A. 三大改造時期 B. 大躍進時期
C. 文化大革命時期 D. 改革開放新時期
20. “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是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講話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其中“不折騰”是吸取了建國以來哪些歷史事件的教訓
①農業合作化運動 ②大躍進運動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 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決策是
A.設立海南島經濟特區 B.開放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C.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D.環渤海灣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2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隨后,《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封呼吁信,將“松綁”風吹向全國。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A.允許企業實行公私合營 B.建立生產合作社
C.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3. 對聯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其內容的演化也折射出歷史的滄桑巨變。下列對聯,反映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歷史現象的是
A.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B.深翻土地畝產萬斤糧,土法上馬日產千噸鋼
C.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D.港澳 回歸揚眉吐氣,申奧成功萬眾歡呼
24. 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服飾發生了重大變制,下列體現中西合壁特點的服飾是
A. 西裝 B. 中山裝 C. 長袍 D. 馬褂
25. 民國時期《申報》有如下記載:“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宣讀婚約,互換約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痹摤F象反映的是
A.斷發易服 B.廢止纏足 C.婚姻自由 D.變革婚俗
26. 黃遵憲(1848―1905)生活的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寄托情思的詩作《今別離》:“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風格的傳入豐富了中國近代居室的樣式
C.西裝的傳入推動了中國服飾的多樣化
D.西方餐飲的傳入影響了中國的傳統飲食
27. 1909年《大公報》上的一篇稱“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時?纯,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這里所說的使人們“開眼界”的應該是
A.電視 B.廣播 C.電話 D.電影
28. 創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報》稱:“因上海地方五方雜處,名商賈者或以言語莫辨,或以音信無聞,以致買賣常有阻滯!背霭鎴 紙“貴乎信息流通”,“可免經手輾轉宕延,以及架買空盤之誤!笨梢姟渡虾P聢蟆穭撧k的目的是
A.報道國內外大事 B.娛樂大眾 C.宣傳政治主張 D.傳播商業信息
29. 清末,中國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和內河沿岸地區,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帶有一個“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內陸鄉村,農民依然“晝出耕田夜織麻”,靠家庭紡織業與手工作坊來解決生活基本用品需求。這說明當時
A.鄉村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社會生活新舊并存
C.生活方式沒有地區差異 D.城市仍處封閉狀態
30. 下列事件曾對社會習俗變革產生重大影響的是
① 鴉片戰爭 ② 辛亥革命 ③ 新中國成立 ④ 改革開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II卷 非選擇題(共40分)
二、非選擇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3分,共40分)
31.(13分)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數不時,朝令而暮當具。
――(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材料二 著名的(晉商)旅蒙商號大盛魁(注:創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販)……成為有影響的大商號后,還在店內供奉著一條扁擔、兩個木箱、一塊石頭(曾作稱砣用),其意是警示商號后人不忘當年創業之艱難!瓡x商在經營活動中,總結出許多諺語,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買賣成不成,仁義都要在”等。
材料三 農為天下之本分,而工賈皆其末也……工賈取其利,而失之義,唯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為貴。
――《清世宗實錄》
(1)材料一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哪種生產經營方式?(2分)根據材料一,概括影響其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展有何新現象?(2分)依據材料二,概括晉商發達的主觀因素。(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2分)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3分)
32.(14分)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912年、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工業發展狀況
行 業 1912年1920年平均年增長率(%)
棉紡織業華商紗廠紗錠數(枚)5095641598074(1922年)12.1
機器面粉業華商廠產量(萬包)1966(1913年)8316(1921年)19.8
卷煙業華商廠資本額(萬元)138168036.7
電力業 華商廠發電容量(千瓦)120132960211.9
機械采煤業華商礦產量(噸)416558327975729.4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近代何種經濟成分?(2分)它產生于何時?(2分)
(2)根據材料二,從產業部門、發展速度等方面概括1912~1920年間中國民族資本工業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8分)
(3)史學家費正清教授曾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民族工業“沒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3.(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
――20世紀60、70年代流傳于民間的鳳陽花鼓詞
材料二 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 凰。
――20世紀80年代 流傳于民間的鳳陽花鼓詞
材料三
(1)為什么會出現材料一所描述的現象?(2分)
(2)從材料一到材料二所述歷史現象發生根本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什么?(2分)這種變化體現了什么客觀規律?(2分)
(3)材料三反映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分)列舉兩例推動這一轉變的重要史實。(4分)
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八縣(市)一中期中聯考
高中 一 年 歷史 科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AAADDABBBA
題號1112131415[ 1617181920
答案CCACCB[ CB BB
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 CCBDA DDBD
二、非選擇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4分, 第33題13分,共40分)
因 素:辛亥革命和民國政府的推動;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救國思想的推動;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 略。(4分,答出兩點即可)
(3)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2分,若答“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自然 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給1分)
33、(1)人民公社體制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文革”破壞了社會經濟。(2分,答出一點即可)
(2)關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2分)
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2分,答出一點即可)
(4)變化: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轉變。(3分)
史實: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 開放的偉大決策;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談話;中共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中 共十五大提出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新論斷。(4分,答出兩點即可)
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八縣(市)一中期中聯考
高中 一 年 歷史 科雙向細目表
題號能力要求知識點考查
1理解鐵器時代
2理解封建土地制度
3理解小農經濟
4理解青 瓷
5理解水排
6識記唐朝商業特點
7識記交子
8理解經濟思想
9理解資本主義萌芽
10理解重農抑商政策
11理解 自然經濟解體
12理解民族工業的分布
13理解實業救國思潮
14理解民族工業短暫春天
15理解民族工業的地位
16理解救 國運動與民族 工 業
17理解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西遷
18 理解三大改造
19理解大躍進
20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
21識記沿海經濟開放城市
22理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23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24理解近代服飾
25理解婚姻 習俗
26
27理解
理解近代交通
近代影視
2 8 理解近代報刊
29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特點
30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
31中國古代經濟
(1)理解、概括個體小農經濟及影響因素
(2)理解、概括 商幫興起及其因素
(3)理解、分析重農抑商思想及其影響
32 近代民族工業
(1)理解、識記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
(2)概括、分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點及原因
(3)理解近代民族工業命運的根源
33新中國經濟體制變遷
(1)分析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
(2)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理解 、識記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9284.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