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選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一位西方學者說:“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后。”中國人強調姓而忽視名所反映的實質是( )A.個人觀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嚴重 C.宗法觀念濃厚 D.儒家倫理道德強大2.社會流動是指不同階層出身者可以因為后天因素而轉換成另一個階層。據此分析,春秋戰國的歷史變動應為“社會流動增大”。出現這一變動的主要原因是( )A.小農經濟形成 B.分封制逐漸瓦解 C.監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襲制遭到破壞3.公元前206年,趙佗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趙佗曾任秦朝南?埓ǹh縣令。關于他任職龍川縣時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 B.其職位可以世襲C.其縣令職位由南?たな厝蚊 D.他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擁有封地4.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說:“隋及初唐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下面有關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進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相權三分,獨立施政 B.中央集權,地方分權C.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D.完善機構,皇權頂峰5.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記載:“天子理萬物,不能獨為,責之中書。中書,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權不可不專。”這反映了元朝( )A.皇權被削弱 B.相權得到加強C.中書省獨攬大權 D.中書省職能專一6.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治”。這一制度是(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7.為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西漢和北宋設置的官職分別是( )A.御史大夫、知州 B.刺史、通判 C.刺史、知州 D.御史大夫、通判8.《皇明祖訓》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相上下),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是 A.明朝時期天下庶務繁多B.廢丞相,造成各部門之間扯皮,工作效率不高C.丞相制度的廢除意味著專制皇權發展到了新高度D.明朝時期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權旁落9.經過不斷探索,古代中國的國家管理策略逐漸成熟。下列不能體現這一趨勢的是( )A.焚書坑儒——獨尊儒術 B.三公九卿——三省六部C.郡縣制——郡國并行制 D.察舉制——科舉制10.中國古代為有效應對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擾,被迫采取嚴格的指令性社會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學說來論證這種社會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強化指令性管理。這種“指令性社會”指的是( )A.分封制B.郡縣制 C.中央集權制 D.行省制11.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主要有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與這些制度選拔官員的主要依據對應搭配正確的是A.品行——考試成績——門第聲望 B.門第聲望——品行——考試成績C.品行——門第聲望——考試成績 D.考試成績——門第聲望——品行12.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國歷史的社會政治形態發展可分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與民治這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的第一次轉型,發生于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不屬于這一歷史時期轉型特征是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B.分裂割據向統一王朝轉型C.百家爭鳴向儒學獨尊轉型 D.“公天下”轉向“家天下”13.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可繼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這項措施的影響是( )A.宗法制得以恢復 B.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C.分封制被徹底取消 D.地方取得較大自主權14.廣東梅州在北宋太宗至神宗的百余年間,人口從1 500多戶增至14 000多戶。這些人南遷的主要原因是北宋在宋遼戰爭中失利。北宋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長期失利,主要原因是( )A.軍事實力低下 B.宦官專權,不利于軍事C.文官掌握軍隊 D.加強中央集權,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15.史載: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实鄄粷M內閣意見發回重擬時,如果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對上述理解正確的是( )A.明朝內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跡象C.明朝君主專制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內閣大臣掌握了決策權16.下列各圖中能反映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17.近年來,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電視劇持續熱播。若電視劇中出現下列劇情,你認為有違歷史真實的是( )①《漢武大帝》中漢武帝親自指揮平定“七國之亂” ②《隋唐英雄傳》中,一讀書人以科舉成名,官至禮部侍郎 ③《大宋提刑官》中內閣大學士輔佐朝政、堋犊滴醮蟮邸分熊姍C大臣跪奏筆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夏曾佑認為:“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泛指西方國家)之有希臘!彼@樣說的依據可能是( )“在希臘,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這種自然環境形成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發展!睂Υ瞬牧系睦斫,正確的是( )A.強調了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B.希臘的地理環境只能導致個人主義C.希臘的地理環境只能導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環境左右廣東省汕頭市潮師高級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90358.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歷史下冊暑假作業題[1]
遼寧省五校協作體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試題 歷史
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5-2015 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塊模塊考試歷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