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三省交界的偏遠地區,隱藏著一個古寨子:女人們穿著繡花的土布百褶裙,男人們用古老的水車灌溉農田,住在水邊依山而建的吊腳樓里。這就是程陽,一個位于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古寨子。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得當地的民族風情保存下來。
沿山水找到古寨
在三江縣城乘上去林溪的中巴車,半個小時后,河道逐漸窄起來,兩邊的山也高起來,清清的小河邊有水車慢悠悠地轉著,同行的人說:“程陽橋馬上就到了。”
果然,車子轉過一個山,老遠就看到程陽橋橫跨在兩山之間的程陽河上,左邊依山蓋滿了吊腳樓。橋前路邊的女商販坐在路邊做針線活,看起來是那么的悠閑。遠處寨邊的水田里,幾個侗族人在插秧。程陽寨由8個寨子組成,所有的寨子都保存著純正的侗族生活方式,灰黑色的村寨散落在黃綠相間的水田中,顯得那么的和諧和自然。
三江的侗族村寨大多都是建在水邊,村寨多以木吊腳樓為主,從水邊向山上伸展。房子一般分三層而且功能齊全,第一層養豬、牛,放農具雜物,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存放糧食。侗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村寨里必有鼓樓,村外河上大多有風雨橋。鼓樓是村寨擊鼓議事的地方,是村寨的中心,小村寨一般只有一座鼓樓,大村寨會有幾個鼓樓,每個分支或姓氏都會有自己的鼓樓;鹛羷t是鼓樓的中心與當地文化的焦點。火是侗族的原始崇拜物,人們聚而圍之,先是取暖燒飯,而后無論春、夏、秋、冬,在以火塘為中心的限定范圍內,談論家常、議政論事、娛樂歡歌、談情說愛。
侗族女唐朝裝束
剛到程陽的第一眼,我被水邊的吊腳樓所吸引;走近了看的第二眼,則屬于花一樣的侗族女人。侗族女人服飾大多是土布百褶裙配深灰色對襟或斜襟無領長袍,里面再穿一件灰黑色兜肚,靠近脖子的位置繡著非常精美的圖案,衣服邊上鑲有手繡的花邊。頭上梳著有點像唐朝婦女的發型,配上簡單的銀飾。年齡大的還會戴一小塊白色頭巾,插一把鑲銀的梳子。大凡節日還要戴銀項圈,頭上插滿鮮花。小女孩的頭上,戴鑲滿銀飾的小花帽,非常好看。
侗族屬于能歌善舞的民族。三江的侗族人喜好唱歌,歌唱的形式叫多耶。每逢農閑時節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聚集在村寨中央的鼓樓前,唱多耶抒發自己的情感。唱多耶時,女人坐在當中,男人排成一隊圍在四周邊走邊唱,男人唱完女人接著。據說就這樣不吃不喝地可以唱上三天三夜,侗族的歌聲古老悠遠,很好聽。這里的侗族還保留著行歌坐妹的婚姻習俗,農閑時節三三兩兩的小伙子會跑到姑娘家唱歌,小伙子看上哪個姑娘就會往哪個姑娘的腿上坐,以此表達對姑娘的愛情。
風雨橋工藝精湛
侗族是個靠水而居的民族,要在水邊居住就要學會架橋。千百年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們不用一鐵一釘就能架橋的精湛工藝。侗鄉的橋,雖然建在不一樣的河上,卻都有一樣的名字即“風雨橋”。這是一種用木頭的榫卯結構架起的橋,上面筑有瓦頂,既能過河還可避風雨,所以稱風雨橋。俗話說,有侗寨的地方就有風雨橋。
據介紹,我國的風雨橋起源于公元3世紀初,現存于我國西南、西北、華東的部分地區,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規模宏大、形式獨特的首推侗族風雨橋,而三江縣程陽寨前的程陽永濟風雨橋則是這種架橋藝術的典范,不但規模大,而且工藝精湛。
從新修的石階走上程陽橋,寬大的橋體內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民族工藝品。橋面由木板鋪成,隔不遠就有一條粗大的圓木撐起的橋廊,兩邊有木欄桿。從橋面仰望橋內頂,橫七豎八大大小小的木方子、木梁貫穿其中,結構非常復雜,看得人眼花繚亂。正是這些令人眼花的木結構,利用榫卯相連在一起的形式造就了既富有美感又結實耐用的程陽永濟風雨橋。橋下的3個石砌六邊形的橋墩上,橋墩迎水面和泄水面都設計成為尖形,以便減小阻力,利于洪水下泄。這種設計形式,使三江縣的程陽橋近百年都沒有被洪水沖垮。如今,游客仍可以盡情地走在上面,邊玩樂邊欣賞其精湛的工藝。
地理網有全面的地理知識,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70119.html
相關閱讀: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