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生地理學習中的高原現象及解決的方式創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關注學生的需求與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育人之本。在高三年級地理復習備考過程中,學生在復習時都會出現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和復習效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現象,稱為“高原現象”。學習者如果不了解其規律,極易產生急躁、焦慮,結果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明代學者朱熹《晦翁學案》中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方始是學!边@里講的節節有疑,便是學習過程中的“高原現象”,只有沖過“這一番”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一、高中生地理學習中的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這一術語源于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一)開始階段:學習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規律,學習比較費力,因此一開始學習速度的提高較慢。(二)迅速提高階段:學習者初步掌握了知識、技能的重要規律后,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興趣大增,因而進步很快。(三)學習高原期階段:此時由于已經掌握了一些知識,剩下的多是難點,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習進步速度突然放慢,盡管每天的練習也很用心,但成績提高不大,有時甚至成績下降,總體上處于一種停滯狀態。(四)克服高原期階段:學習者不斷改進探索方法,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掌握了新的規律,取得新的成績!案咴F象”是學習過程必經的四個階段之一。

1.高中地理學習中高原現象成因的教育心理學分析

根據筆者所作的調查統計分析,“高原現象”出現學習成績停滯只是表象, 背后還常伴隨學習興趣減退和學習意志減弱。造成“高原現象”的原因既有情緒因素,也有認知結構因素。

(1)情緒因素。學生的情緒是否經常處于良好狀態,直接影響他們的心智技能的正常發揮。情緒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直接引發高原現象,它的產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自信心不足。對于成績中下的學生或大部分女生,總認為“地理最難學,自己學不好地理,自己的地理成績大概只能達到這個水平了”。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逐漸形成了自我否定或自我評價偏低的自卑心理,并且從高一延續到高三,成了揮之不去的明影,籠罩在意識深處。受這種自卑心理的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大為降低,同時制約了其智力潛能的發揮。

②學習地理的興趣降低。在高三復習中,那種只簡單重復打“雙基”的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認為是“老一套”。因而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強烈的抑制作用,從而妨礙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③過度焦慮。 擺正心態,每一次考試失利之后都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郁悶、煩躁,這種狀態至少損失一周的安靜復習時間,對復習講無疑是雪上加霜。隨著一年一度的高考日期逐漸逼近,時間不夠用,學習效果不理想,成績老上不去,而且大多數學生常常把學習效果與升大學的機會和今后的個人前途當作一種必然的聯系,從而在心理產生過度焦慮情緒。過度焦慮表現為緊張、慌亂、膽怯、思維混亂或僵滯,甚至常常處于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嚴重阻礙了日常的學習,降低了解題效率。

(2)關于認知因素的分析。認知因素即智力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另一重要變量,其作用比情緒因素更直接一些,它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速度、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地理學科來看,導致學生的成績產生高原現象的認知因素有以下三點:

①地理知識零亂,沒有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高考一輪復習課基本上是分章節進行,循序漸進,所以多數學生能適應。到了第二階段或后階段,復習進入綜合階段,練習也是綜合的,不少的學生就感到不適應了。因為,全部高中階段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地理方法在他們頭腦里仍然處于零亂狀態,沒有形成整體結構。只有結構化了的知識才便于他們應用并促進其能力的發展。綜合復習,綜合練習所需的知識,前后跨度大,如果不形成一定的結構,要用時就很難產生相關聯想,就不能隨時汲取相關的知識組塊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舊知識基礎向新的知識飛躍前,就會出現對新知識難于搞懂和難于接受,從而出現高原現象。

②地理知識未向能力轉化。學習成績增長緩慢的學生,大多數只能模仿老師的解題模式。一些學生還用初中學習的那一套方法把老師課堂上講的死記硬背,卻未能理解,講過的題會做,講一道會做一道,沒有講過的題型就不會做,有的題目一旦變換提問的角度或方式,他們就不能做了。這些都是知識未向能力轉化的典型表現。不從思路上去理解解題過程,不愿意對地理過程或狀態作詳細的分析,只關注最后結論,忽視解題過程,知識沒有轉化為能力。長此以往積累下來,解題時缺乏創造性,始終處于模仿的低級水平。

③地理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指人們把頭腦中已有的、習慣了的思維方式不恰當地運用到新的地理情境中,不善于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善于變換思考問題的方法。受思維定勢左右的學生,常常憑借經驗去解決新問題,總愛用固定的解題模式去套題型,而不注意題目的條件,目標是否發生了變化,所以往往出錯。

2.高中地理學習中高原現象成因的教學實踐分析

具體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很多,如在長時間而且集中的技能訓練中,學習的熱情下降,深陷題海、挑燈夜戰、不注意休息、不適當地加班加點,會造成教者和學者的心理、身體疲勞、失眠,抵抗力下降等不良的身體狀況;技能結構的限制等。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高原現象時,要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充滿信心去進取。

二、解決高中生地理學習中高原現象的實踐探索

1.教育心理學上解決高原現象的方法

心理學提供了大量的克服“高原現象”的方法,大致可以從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等幾個方面入手:

(1)變換學習方法。學習初始階段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當到了高原期,學生要盡早探索適應該階段的學習方法。另外,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暴露出缺點,學生要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克服原有缺點。地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地理學習計劃,學會在地理課堂上記筆記,地理實驗中認真觀察,地理課堂學會自我控制。要知道每節課40分鐘,無論是誰也無法做到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只有課前的預習才能在課上對老師講解的重要知識有所側重,那么課前的認真復習就十分重要。地理教師應該嚴格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地理教師應該選有針對性的題讓學生練習,既要避開題海,又達到鞏固的目的。

(2)提高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差,學習質量不高,更容易產生學習停滯現象。傳統的“填鴨式”的訓練使許多學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勢,影響思維方式的變化與轉換,因而要克服高原現象,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探索學習規律,為我所用。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從而提高整體的積極性. 地理學許多地理規律都是從生活中得到的.只有通過聯系生活顯示出來的,才更易于接受。令學生信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對地理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處于高原期時,地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電視、錄像、計算機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原來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而且能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動認真的觀察生活,從而擴大觀察范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果有條件,地理教師應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天文臺、發電站等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玩中學到知識。

(3)端正學習動機,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急于求成的為考試所作的“集中訓練”或“萬能模式”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只能“臨時抱抱佛腳”滿足學生的“應試心理”,其最終結果是讓學生更加容易產生懈怠、厭煩、沮喪的心情,這樣一來,欲速則不達,學生會感覺到非常疲勞,學習動機會下降許多。遇到困境時,學生應具有攻關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勇氣,有頑強的意志力,注意培養自己的心理品質,增強抗挫能力,以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去克服“高原現象”。有了自信不一定成功,但沒有自信就一定會失敗,所以樹立信心很重要。根據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可知,他們往往很在乎別人怎么評價自己,自己就是別人跟中的樣子。地理教師要抓住這一點,時刻用語言,用行動向學生傳遞一個信號??你行,你一定行。在地理課堂上應選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讓處于高原期的學生回答,在他們回答問題時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且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把問題答出,上課敢于回答問題。有了學習地理的意識,地理成績豈能不提高?同時只有信心還是不夠的,只有有了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地理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社會需要的是終身學習的人才,不要只顧眼前大樹,不見前方森林。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2.高原現象解決對策的教學實踐分析

具體就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而言,高原現象的解決對策主要有以下 :

(1)盡早幫助學生排除困難。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只有掌握了低臺階的知識,才能想更高的臺階邁進。但往往由于地理教師處理不當,使學生的知識欠缺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影響以后知識的接受。地理教師可以在課堂加大缺陷內容講解;開放實驗室彌補學生在實驗能力上的差異;采取課后補課小組等方式排除知識缺陷。

(2)教學要有張有弛,不可過快,也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為了追求高效率的教學,有些地理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節奏過快,學生的思維與教學內容脫節,學生主體作用無法真正發揮,學習的知識得不到消化,長此以往學生將消化不良。地理教師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講解內容,不可對學生期望太高,只是主觀上認為學生能接受。

(3)加強本身素養,從審美上改變學生。要想讓學生喜歡地理,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地理教師,所以地理教師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儀表、語言、行為。許多地理教師衣著邋遢,學生很是不喜歡,上課也不愿意聽課。地理很抽象,學起來要多動腦筋,地理教師要在地理課堂上語言風趣幽默,調節學生的神經系統,消除疲勞。

(4)注重復習中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導。高三第一輪復習學生已經掌握地理學中的基本概念、規律及其應用,后階段的復習不同于第一階段的知識梳理,從本質上講,主要是將學過的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復習.重點是在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引伸拓展,形成較強的地理認知能力。勤練技巧,講究方法,注重實效。高考應試中的操作技巧,是對知識能力的巨大補充。應試技巧的訓練在復習沖刺階段應進一步強化,課堂上用典型試題(包括近幾年高考題)剖析引路,注重練后反思、方法歸類、規律總結。在一個“精”字上做文章,做到“五精”:

①精選訓練題。所選訓練題要緊扣重點、熱點,具有代表性,不要貪多,這樣才能增強復習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有效性。

②精練。針對高考的重點、難點、熱點與學生困惑易錯的地方多練。不搞撒大網捕小魚,不搞題海戰術,浪費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每次練習,要認真組織,盡量模擬高考環境

下的限時訓練,考后及時批閱,縮短信息反饋周期。

③精講。高考的重點、難點、熱點與學生困惑易錯的地方詳講,其他知識略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學生出現厭倦心理和畏懼心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大腦動起來。

④精確。答題語言要有學科特色,力求表述準確規范,簡潔明了。

⑤精巧。后一階段復習,時間更緊,要用巧勁,要培養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學會發散性思維,通過多題歸一等形式,使學生對常考的熱點知識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沖刺階段模擬訓練,要盡量營造高考實戰氛圍,方法點撥、解題指導貫穿于講評的始終,讓學生盡快掌握嫻熟的答題技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原現象是壞事,也是好事,樹立正確的認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做適當的調整,就可以取得地理學習的超越。

參考文獻:

[1]朱曼殊、繆小春,《心理語言學》,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0年

[2]曹琦主編,《中學地理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2505.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