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自然增長涉及概念:
1.人口: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一定社會制度下,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個體的社會群體。
2.人口出生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出生的存活嬰兒在該國或該地區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人口出生率=同期存活嬰兒數÷一定時期內平均人口數x 100%
3.人口死亡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死亡人數在該國或該地區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人口死亡率=同期死亡人數+一定時期內平均人口數x 100%
4.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同期平均總人n數之比,計算公式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歷史軌跡:
1、 人類社會初期:
特點:十分緩慢
原因: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抵御災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產業革命后:
特點:速度加快
原因:生產力發展和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條件改善和醫療衛生技術進步導致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長
3、“二戰”后:
特點:迅速增長
原因:科技進步、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國際大環境相對穩定等
人口增長隨時間的不均勻性: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
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資源和知識、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因素 | 相關性 | 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 |
資源豐富程度 | 正相關 | 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資源越貧乏,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
科技發展水平 | 正相關 | 科技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
經濟發達程度 | 正相關 | 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越落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
人口受教育水平 | 正相關 |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
地區開放程度 | 正相關 | 地區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越封閉,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
生活消費水平 | 負相關 | 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消費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盈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圖示如下: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義:
(1)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
(2)對制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愈義。
就整個世界來說,一方面國際杜會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就各國、各地區來說,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既能保持好生態平衡,又能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中國政府落實的科學發展觀。
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表解如下:
估計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1、不確定性:
現有資源的不確定性、科技發展水平、地區與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費水平的不斷變化。
2、相對確定性:
在一定歷史階段,由于技術水平、資源基礎相對穩定,生活消費水平變化不大。
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億左右。
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7億~10億。

中國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1/3
中國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的13%
中國人均草原是世界人均的32.3%
中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人均的1/4
緩解人口與環境矛盾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環境保護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城市交通與生活
城市交通類型:
1、概念:指城市內部以及城市與外部的各種交通活動。
2、特點:綜合性、動態性、混合性
3、城市交通的理想標準:安全、高效、舒適、經濟、選擇性好
二、城市交通網絡
1、構成:城市道路、車輛、人員、環境等構成的復合系統
2、作用:確保人流和物流的不斷流動和城市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城市交通的合理組織與居民生活:
1、城市居民出行方式:
通勤鐵路、公共汽車、有軌(無軌)電車、輪渡、單位通勤車、私人小汽車、出租車、摩托車、自行車和步行
2、影響因素:
經濟收入、家庭狀況、出行時間、個人交通工具擁有狀況等
3、現代城市交通的特點:高效、動態、開放、合理組織基本要求
城市對外交通方式:公路、鐵路、水運、空運
不同對外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原則:
A鐵路:應選擇在不易被山洪、雨雪、沙土淹沒的地段;應盡量避免分割城市或穿越市中心區,以免影響城市發展;客運站要與居住區和市中心有便捷的交通聯系;與居民生活關系不大的鐵路設施,如編組站,貨場等應遠離居住區。
B港口:要有足夠的岸線和陸上用地;港口去其他類型用地保持一定距離,以留有發展余地;客運碼頭應盡可能靠近居民區,或接近車站;貨運碼頭與城市倉儲區應相聚不遠。
C機場:占地面積大,應布局與遠郊;地形要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以利于排水;地質條件好,地基穩定;與城市距離適當;交通聯系便利;跑到延伸方向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
D公路:根據公路的等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等因素來決定,同時要考慮交通流量。
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區位
1、自然條件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等深線密──江闊水深,空間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灣:避風浪
陸域條件(筑港條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適當,地質穩定,拋錨空間大
2、社會經濟條件
經濟腹地:(港口服務的區域)經濟發達,輻射范圍大,客貨集散量大(影響港口的興衰)
城市依托:單一大城市或某個城市群為依托,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
國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貿易港,對外開放港
(二)汽車站的區位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
①路寬,與市內外交通聯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積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區位
1、自然條件
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保證排水
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地基要穩,堅實
氣候:少云霧、大風、暴雨天氣日數
2、社會經濟因素
交通: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經濟: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四、城市道路網布局
A地形平坦的城市:多采用方格棋盤式
B歐洲的大城市:環形放射式道路系統------巴黎、倫敦、慕尼黑
C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比較大的城市:自由式道路系統----重慶
D我國許多大中城市:混合式道路系統-----合肥

相關高中地理知識點: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1、日益密切的全球經濟聯系
全球經濟聯系的發展
原因:得益于科技進步和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國際互聯網作為載體的操作方式。
2、國際貿易的基本格局
國際貿易活動類型:經營服務型貿易(參與商品的買賣)、服務型貿易(不參與買賣,提供場所)。
3、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起源:以貨幣作為媒介的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換,即國際貿易。
金融市場:專門從事國際金融業務(長短期資金借貸、有價證券交易及黃金、外匯買賣等)的場所。
金融中心:著名的有紐約、倫敦、蘇黎世,重要的有法蘭克福、東京、香港。
金融網絡通過電子計算機、電視、電傳等工具聯系世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76801.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