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于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習俗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么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后,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面品種,面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里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里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并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44、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是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俄羅斯族人除從事農、牧業,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外,還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他們在生產技術及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
習俗
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為俄式熱菜。常吃包子、餃子、各式面條和抓飯。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生菜,還常吃用青西紅柿、胡蘿卜、黃瓜、圓白菜腌成的酸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
節慶
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過節這天,每家除準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準備煮熟的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涂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
進門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賀節日,接著主人給客人遞過一個彩蛋,表示慶賀。主人和客人還可以一起玩碰雞蛋的游式?腿巳胱螅魅艘贸鲐S盛的食品和飲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種高30多厘米、直徑20多厘米的圓型塔式面包,稱為“古力察”。這種面包是由糖、油、雞蛋和牛奶等原料制成,表面涂有晶瑩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僅顏色悅目,而且松軟可口,招待客人時,一般要把它切成片后食用。
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077728.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