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一輩子與小麥結緣,也正是小麥讓他聲名大振。
2
月
27
日
2006
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唯一得主,站在了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中央,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殷紅的獎勵證書。
饑餓促其走上
“
弄麥
”
路
“
這就是我們培育的小偃
6
號,你們看,多有嚼勁!
”
在自己的辦公室,李振聲從一株小麥標本上摘下一粒小麥籽,利索地放在牙齒上,嚼開,展示給現場的記者觀看。小麥籽晶瑩剔透,引來一陣驚嘆,李振聲的眼中顯露出驕傲的神色。這是他和同事們
20
努力培育出來的優質小麥種。累計推廣面積
1.5
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
80
億斤。
這個與麥為伍的科學家,最初走上
“
弄麥
”
之路,卻源于早饑餓的經歷。
李振聲
1931
出生在山東淄博農村。幼時家境貧寒,但身為農民的父母卻很重視讓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學堂。不幸的是,
13
歲那父親去世,母親一人帶著
4
個孩子,日子過得愈發艱難。李振聲在哥哥的資助下讀到高一級,便再也無力支撐。
1948
,濟南解放。此時,已經輟學的李振聲只身來到濟南,想托人找個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墻縫里的一則廣告
——
那是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啟事。其中最讓李振聲感興趣的內容是學校提供吃住。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振聲報考了,沒想到還真的考上了。
“
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過去從不敢想的事情。
”
李振聲說,他挨過餓,知道糧食的可貴,也知道農業的重要,所以對這次學習機會特別珍惜。
當時學校農場繁殖了幾個優良品種,包括齊大
195
、扁穗小麥、魚鱗白等。假期回鄉時,李振聲就將這些小麥優良品種引入家中,種植后確實比當地老品種增產,鄉親們都來換種?吹竭@樣的場面,
“
這讓我產生了將來也要從事小麥育種研究的想法
”
。
由草而麥,育出新品種
其實,最初李振聲是從事牧草研究的。
1951
,大學畢業時,李振聲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
在北京期間,他跟隨導師、土壤學家馮兆林從事種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經收集種植
800
多種牧草,對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礎。
1956
,我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嚴重的條銹病大流行。條銹病病菌感染小麥葉片,使葉子提早枯萎,甚至使小麥死亡。真菌隨風傳播幾千里,使小麥減產
20%
到
30%
。
“
農民種了那么多的小麥還是這么體弱多病,但是野草沒人管,卻生長得很好。
”
對草有研究的李振聲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天然牧草的雜交來培育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呢?于是李振聲提出通過遠緣雜交,將天然牧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選育持久性抗病小麥品種的設想。
這個設想得到了權威植物學家聞洪漢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歧的支持,輕的李振聲開展了這項研究,從此一干就是
50
。
讓風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麥雜交,這項研究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畏途,國內從沒有人嘗試。李振聲說,當時他心里也沒有底兒。
第一代野草和小麥的雜交品種研究出來了,這種被稱為雜種一代的東西長得一點也不像小麥,反倒和野草一個樣子。還有其他種種問題。李振聲繼續埋頭研究。
遠緣雜交對雜種的鑒定與篩選,靠的是機遇和細心。
1964
,小麥成熟前連續
40
天陰雨。
到
月
14
日
1 000
多份雜種中,除了長穗偃麥草以外,還有一個材料保持著金黃顏色,這就是小偃
6
號的祖父。
“
我們抓住這個十分難得的材料,又經過兩次雜交,育成了后來的小偃
6
號。
”
小偃
6
號作為李振聲院士培育的優質小麥種子,區域試驗增產
28%
~
31.9%
。當時陜西農村流傳的
“
要吃面,種小偃
”
,讓小偃
6
號不推自廣。至今小偃
6
號已有
25
的推廣史,是我國育成品種中推廣時間最長的品種。
但是,小偃
6
號育種過程長達
23
。李振聲意識到育種過程耗費的時間太長了,他開始思考另尋捷徑。于是他將染色體工程技術引入小麥育種領域,創立了缺體回交法,將遠緣雜交的育種時間縮短到了
3
半。這一創新引起國際染色體工程界的注目。這時的李振聲已經聲名鵲起,各種獎勵接踵而來。但李振聲最熱衷的仍舊是到田間地頭去看小麥,他說:
“
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李振聲家里,有一幅大字,寫著:寧靜致遠。
在所有人的眼里,李振聲都是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低調的人。
在榮譽面前,李振聲顯得很淡然。他說: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榮譽歸于集體,這次獎金也應歸于集體。所以,我已向單位說好了,將這次獎金全部捐給單位,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助一臂之力。
”
在世人的眼中,李振聲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墒窃谕潞蛯W生的眼中,他卻是一個在麥田埋頭苦干、不知疲倦的老人
——
“
6
月正午的太陽照得人眼花,幾個輕人都躲在樹蔭下。可李振聲戴著一頂草帽,從一大早就在田里查看麥苗,蹲下、起來,換個地方再蹲下、起來
……
三四個小時就這樣重復做蹲起
‘
運動
’
。
”
誰能相信,這段文字描述的李振聲已經
70
多歲!
“
李院士,您平時喜歡運動嗎?
”“
您喜歡音樂嗎?
”“
您身體這么好,有什么養生秘訣嗎?
”
記者們實在不甘心,想在自己的稿子里加入一些人性化的內容。
“
我不太愛運動,體育上也沒什么專長。更談不上什么養生之道,有空了就散散步。我對藝術了解很少。
”
剛剛還滔滔不絕的李振聲,變得沉默寡言了。
(
選自《青文摘》,有刪節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07649.html
相關閱讀:《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