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11
月2
日,江蘇某縣發生了一起由于鄉干部催糧引起農民喝農藥自殺身亡的事件;暨_從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節前夕,她與人民日報記者高寧一起趕赴事件發生地采訪。
到村子時天已黑了,當地干部沒讓她們進村。在村外一問廢棄的空房里,她們終于見到了死者的妻子,一個普通農婦。她的丈夫因為不配合納糧,遭干部捆綁,不堪受辱,服毒自盡。農婦不善言辭,只會哭:“
我的男人死了,我沒得用了!”
當地干部口中的“
那個男勞力”
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
沒得用了”
,誰來為她伸冤呢?霍達把這吶喊寫進了報告文學《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發表在《中國作家》1989
第4
期,《報告文學選刊》1989
第6
期轉載。文章關注的是糧食問題。1984
我國糧食大豐收,使高層過高地估計了農村的經濟形勢,過高地估計了“
包產到戶”
的威力,農業投入逐減少。此后連續4
,糧食產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為了完成糧食訂購任務,甚至上門搶糧,干群關系緊張。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糧食減產,全世界面臨糧荒。霍達以沉重的筆寫道:“
神農氏的子孫在尋找出路,我們已經不再具備‘
失誤’
的資格。”“
未來的10
、20
,如果再出現‘
失誤’
,我們連糾正的機會都沒有了!”
文章面世,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霍達另一部反響巨大的報告文學,是描寫中知識分子生存與死亡狀況的《國殤》。促使霍這關注這一問題的人,是與她同住一幢樓的鄰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工程師,他以首創的“
負特征角斜軋理論”
,一反沿用百的西方傳統,獨辟蹊徑,設計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徑與特大直徑的無縫鋼管軋機。1986
,高建民的這一創造發明已申請了國內外專利,一旦得以確認,我國在無縫鋼管的軋制理論和應用上都將躍居世界領先地位。
然而,當他準備最后的答辯之際,卻查出患有腦部膠質瘤。手術前醫生問他:“
你是要生存質量,還是要生存期?”
高建民毫不猶豫地回答:“
要生存質量!”
這一答案讓霍達震動。她親眼看見手術后的高建民戴著個帽子匆匆奔走,為他的無縫鋼管進行最后的沖刺。沒等到《國殤》發表,高建民就辭世了,僅45
歲。
與高建民接踵而去的,還有著名數學家張廣厚、中國青藝術劇院演員王振泰、農大講師謝以銓、北師大講師徐志英,一個又一個,英早逝。據當統計,我國中知識分子的死亡率遠遠高于老人,我國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要短十。在祖國經濟騰飛的時候,中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窘況讓她悲憤,對此,霍達大聲疾呼:“
為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搶救我們的國寶!”
《國殤》發表后,《新華文摘》立即轉載,當88
歲高齡的冰心老人用“
驚心動魄”
來形容這部作品。
1984
,中英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7
7
月1
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激起了霍達為香港寫史的念頭。
霍達初到香港時,十分艱苦。她早晨8
點起床,有時走訪到深夜12
點才搭上地鐵末班車回到住處。
香港有諺:“
有錢到香港,沒錢沒話講。”
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錢。一次,丈夫來電:“
錢還夠嗎?”
“
還夠一張機票錢,我得回北京了。”
“
你箱子旁邊的袋子里,我還放了一萬塊錢。”
就這樣,又可以多采訪幾天了。
不是沒有“
借水行舟”
的機會。有關部門曾介紹霍達給一位香港富豪寫傳記,不但可以輕松解決在港的房、車問題,還付給天價稿酬:500
萬港幣,霍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為寫這部香港史,霍達讓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專家。在中共雙方的檔案館、圖書館,她查閱了近千萬字的文獻資料。她對資料的愛護到了“
強迫癥”
的地步:每份資料都要復印三份,一份傳真回家,一份用快遞寄回家,還有一份隨身攜帶。“
即使我飛機失事了,這些史料也不會丟失。”
她靠兩只腳踏遍港島的街頭巷尾,走訪各界人士數百人次。
經歷漫長而艱苦的三,1997
春,《補天裂》終于脫稿。
霍達毫不掩飾自己對這部作品的偏愛,因為它記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史——“
以文學形式再現這段歷史,在我之前沒有人寫”
。
霍達說:“
無論社會怎么變遷,作為知識分子,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放棄對祖國和民族命運的憂思,對時代走向的認知把握,對人生和人類前途的關注,這就是‘
士’
的本質。無論到了什么時代,寫作畢竟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給自己的定位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
(摘編自
10
月20
日《光明日報》)
⑴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
.村干部不讓前往采訪農民服毒自殺事件的霍達進村,是為了保護她們的人身安全。這一方面表現了她采訪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當地干群關系緊張的現實。
B
.“
神農氏的子孫在尋找出路,我們已經不再具備‘
失誤’
的資格。”
霍達以沉重的語調引導讀者反思我國的糧食問題,警醒人們關注我國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糧荒。
C
.在無縫鋼管軋制理論和應用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師高建民,在他的“
負特征角斜軋理論”
專利申請即將得到確認之際撒手人寰,令人無比痛惜。
D
.在祖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一個又一個知識分子英早逝。霍達的大聲疾呼源于她對中知識分子群體生存窘況的悲憤和對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切。
E
.本文介紹了霍達的幾部反映現實、關注時代的作品及其創作情況,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有著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⑵
霍達的《民以食為天》和《國殤》兩部報告文學在創作方面有頗多相似之處,請簡要概括。(6
分)
⑶
從《補天裂》一書的創作過程中,可以看出霍達的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并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⑷
霍達說:“
無論到了什么時代,寫作畢竟不只是一個謀生手段,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給自己的定位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
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解。(8
分)
【答案】:
⑴
答E
給3
分,答D
給2
分, 答A
給 1
分;答B
、C
不給分。(A
項根據上下文來看,村干部不讓進村主要是為了阻止她們的調查采訪以達到瞞上欺下的目的;B
項“
警醒人們關注我國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糧荒”
理解錯誤,應該是警醒人們不要再讓“
失誤”
發生;C
項申請專利的是“
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徑與特大直徑的無縫鋼管軋機”
)
⑵①
創作緣起相似:被生活中令人痛心的個案激發,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后落筆成文。②
寫作手法(寫作內容)相似:由點到面(以小見大),以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反映關乎國計民生、民族命運的令人警醒的社會問題。③
創作風格相似:作者傾情投入,文筆犀利,呼吁強烈,富有震撼力。④
創作目的相同:希望喚起社會關注,改善現實狀況。⑤
作品反響(影響)相似:一經發表就引起強烈反響。(6
分;答出一點給2
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如無概括文字,總體上扣2
分)
⑶①
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或強烈的責任感)。香港回歸,激發了作者為香港寫史的念頭,是文學家的使命感使然。(或答熱愛祖國)②
勤奮執著,能吃苦。兩只腳踏遍港島,有時走訪到深夜,獨自在港經歷漫長艱苦的三終于完成此作。③
態度嚴謹,一絲不茍。為使文字可信,查閱海量資料,讓自己成為不折不扣的港史專家。④
有節操,有傲骨。即使經濟窘迫也絕不出賣自己的文字。⑤
心思縝密,慮事周全。通過不同方式妥善保存資料,確保萬無一失。(6
分;答出一點給2
分,其中概括1
分,分析1
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⑷
啟示一: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不能只為謀生賺錢,而忽視了社會責任。(在有限的人生中,應努力讓自己的生命(職業)展示出巨大的價值。)理由:①
克服種種阻礙,深入事件發生地采訪,表現出霍達高度的社會責任感。②
深入調查了解后用犀利的語言揭示本質,警醒社會,霍達的勇氣和膽魄令人欽佩。③
在香港回歸之際寫作港史,讓祖國人民銘記這段苦難,霍達的寫作與祖國民族息息相關。④
經濟窘迫卻毅然拒絕寫天價傳記,不愿意讓作品沾染一絲銅臭,霍達的節操堪為楷模。⑤
正是由于心系國家民族,霍達才能見微知著,揭示現象背后觸目驚心的現實問題,引發巨大反響。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職業,只有肩負起社會責任,才能讓我們的工作產生最大社會價值。
啟示二:優秀的作家應以銳利的筆鋒揭露現實弊端,警醒世人,改變社會。(作家應該堅守社會良知,成為時代的記錄者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理由:①
霍達具有敏銳的眼光,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新聞線索。②
霍達能夠深入實際,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了解,掌握翔實材料,從而找出問題癥結,寫出發人深省的文章。③
霍達的作品緊扣時代脈搏,揭出現實弊端,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④
霍達堅守良知,敢于為民吶喊,彰顯了作家“
鐵肩擔道義”
的價值追求。⑤
霍達為香港寫史,讓祖國人民了解漂泊孩子的苦難歷程,社會意義深遠。如果作家都有霍達一樣的社會良知,深入現實,了解民情,寫出撼人心魄的文章,對提升國民素質,凈化社會風氣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8
分;觀點明確2
分;闡釋理由6
分,答出一條給2
分,答出任意三條即可。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73172.html
相關閱讀:《霍達:社會的良心,時代的秘書》閱讀答案
《八月十日燈下所記》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傳說……》閱讀答案
《我的鄰居吳冠中》閱讀
《撿硬幣的男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