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戰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長跑的話,那么高中二年級是這個長跑的中段。與起點相比,它少了許多的鼓勵、期待,與終點相比,它少了許多的掌聲、加油聲。它是孤身奮斗的階段,是一個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階段。但它同時是一個厚實莊重的階段,這個時期形成的優勢最具有實力。逍遙右腦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識點》,學習路上,逍遙右腦為你加油!
【篇一】
明確一個概念。主觀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以及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它包括互相聯系著的三個方面:
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我們通常所說的“想”。
二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所說的“做”。
三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干勁等。
弄清二個關系:
一是主觀能動性與意識能動性的關系。兩者的區別:(1)含義不同。主觀能動性(略)。意識能動性是指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意識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2)主觀能動性包括“想”和“做”的能力、活動以及人們的精神狀態。而意識能動性不包括做的能力。(3)作用的形式不同。主觀能動性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而意識能動性只能通過人的實踐活動間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兩者聯系:“意識能動性”屬于“主觀能動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二是主觀能動性與意識反作用的關系。二者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定義不同(略)。2、范圍不同。意識反作用指人們在一定意識指導下通過實踐去改變客觀事物,即改造世界;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則包括互相聯系著的三個方面:(略)。角度不同。意識反作用側重表明在物質與意識關系中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一種與物質決定作用相反的作用,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則著重說明人類所具有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這種屬性。二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1、人的主觀能動性包含意識反作用,而意識反作用只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方面;2、無論是意識反作用,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作用的發揮都必須以一定的實踐活動為基礎;3、兩者都是人類所特有的、區別于一切動物的重要特征。
理清三個“三”:
(一)宏觀上認清邏輯上的“三段論”。即什么是主觀能動性?為什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才能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認清邏輯上的“三段論”,有助于學生形成網絡知識體系。
(二)搞清人們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時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三個原因。
1、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利用規律,從現有條件出發,改變不利條件,創造出新的有利條件,才能以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勁,克服種種困難,取得勝利。
(三)處理好制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三個關系。
1、處理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
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按客觀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離開客觀規律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會一事無成,甚至會起到破壞作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雖然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但這種制約又會反過來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認識和利用規律。
2、處理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客觀條件的關系。
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對象的活動,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需要使用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用于對象。即使我們有了關于對象的規律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也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它。所以,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還必須從客觀條件出發?陀^條件也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是,這種制約作用又恰恰要求人們去研究條件,促使人們積極地利用條件,在條件不具備時積極地去創造條件,并設法限制不利條件的作用?梢姡陀^條件的制約作用反過來也給人們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廣闊的余地。
3、要正確處理好發揮主觀能動性與主觀因素的關系。
一個人在后天的學習與實踐中積累起來的主觀因素越正確,越有廣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進一步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地實踐積累知識,積累能力。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善于把這些主觀因素充分調動起來,進行新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利益出發點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選擇正確的利益出發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使我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益于人類,有益于國家和集體。
【篇二】
一、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事物的一切活動。
(一)實踐的特征: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主體是人,有一定的客觀對象,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二)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1、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這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3、科學實驗是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從生產實踐和處理社會關系實踐中逐步分化何發展起來的新的實踐形式,它事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三)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的根本動力;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二、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一)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地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物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二)同群眾實踐相結合(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1、要相信群眾;
2、相信群眾才能依靠群眾;
3、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目的是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三)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5382.html
相關閱讀: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