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的鹽場有哪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海鹽是重要的海洋化學資源。平坦的沿海地段,只要把海水引入鹽池,經過日曬蒸發,即可得到白色的氯化鈉結晶顆粒,這就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化學工業需要的鹽類。它是生產酸、堿、氯氣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被稱為化學工業之母。我國人民,幾千年前就已在海邊從事曬制、煎熬食鹽的生產活動。我國有漫長的海岸,大多地勢平坦,灘涂廣闊,很適于建灘曬鹽。渤海、黃海沿岸年蒸發量大,并有明顯的干季,東海、南海沿岸氣溫較高,除雨季外也有干季,一般均有曬鹽條件。因此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到海南島,幾乎都有鹽場分布和鹽業生產,其中尤以渤海、黃海沿岸海鹽產量最大。著名的鹽場有長蘆鹽場、復州灣鹽場、塘沽鹽場、南堡鹽場、羊口鹽場、青島鹽場、蘇北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等。過去習慣以省為單位劃分鹽場,于是就有遼寧鹽場、長蘆鹽場(包括河北、天津等鹽場)、山東鹽場、淮北鹽場四大鹽場之說。鹽業資源是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項目,1980年,我國年產海鹽達1356萬噸,居世界第1位。

中國的鹽場之長蘆鹽場(Changluyanchang)

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里,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占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長蘆鹽區的開發歷史悠久。遠在明朝時期,在滄縣長蘆鎮就設置了管理鹽課的轉運使,統轄河北全境的海鹽生產。到清代,雖然將這一機構轉移至天津,但是襲用舊名,一直稱長蘆鹽區。這里海灘寬廣,泥沙布底,有利于開辟鹽田;風多雨少,日照充足,蒸發旺盛,有利于海水濃縮;這里鹽民善于利用濕度、溫度、風速等有利氣象要素,具有豐富的曬制海鹽經驗。上述這些條件,都為該鹽場大規模發展制鹽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長蘆鹽場所產之鹽,數量大,質量好,顆粒均勻,色澤潔白,中外馳名。

中國的鹽場之布袋鹽場(Budaiyanchang)

臺灣省最大的鹽場。在臺灣島西南沿海。這里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干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臺灣唯一曬制海鹽理想岸段。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著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臺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大大超過北門。這里海水含鹽量高達35‰以上,約等于長江口外的7倍多,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水域之一。布袋一帶海水含鹽度所以很高,主要是因為沙灘廣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全年日照時間長,氣溫高,蒸發快,使海水出現相對的高濃度。布袋附近海岸,因有上述優越條件,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臺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著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譽為東南鹽倉。所產之鹽成本低、色澤純白,堪稱上品。

中國的鹽場之鶯歌海鹽場(Yinggehaiyanchang)

海南省最大鹽場。海南島沿海港灣灘涂頗多,是理想的天然曬鹽場所。明代時已有感思、樂會等6個鹽場,清代有三亞港鹽場,以后又出現了諸如崖縣、陵水、儋縣、臨高等新鹽場。目前以位于海南島西南隅的鶯歌海鹽場規模最大。1984年全島產鹽25萬噸,而鶯歌海鹽場就有14萬噸,幾乎占全省鹽產量三分之二。該鹽場于1958年興建,1963年投產,總面積為3793公頃,生產面積3000公頃。這里的海水,咸度達到波美表3.5度,即每百公斤海水含 3.5公斤鹽。是世界上最咸的海區之一,被稱作苦海。這里的陽光強烈,全年日照數2600多小時,日均7小時以上,居全島之冠。這里的風大,一年中經常吹34級風。日曬風吹,使這里年蒸發量達到2600毫米,因此曬鹽全過程較短,從納潮至成鹽只須31天,是我國南方曬鹽條件最好的地區。

中國的鹽場之遼寧鹽場(Liaoningyanchang)

又稱東北鹽場。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渤海沿岸和遼東灣營口、蓋縣一帶,其次是黃海沿岸的大連、新金等地。產區因巖岸割裂,面積稍窄小,但鹽的質量上乘?偖a量約80萬噸。其中產量較大的主要有四個,可稱遼寧四大鹽場:營口鹽場,是全省最大的鹽場,1989年產量達30.4萬噸,生產能力可達80 萬噸;皮口鹽場,年產量15.2萬噸,生產能力可達36萬噸;金州鹽場,年產量9萬噸,生產能力為30萬噸;復州鹽場年產量20.8萬噸,生產能力為75 萬噸。

中國的鹽場之山東鹽場(Shandongyanchang)

我國最早開發的鹽區。主要包括山東省渤海的萊州灣鹽場和黃海的膠州灣鹽場。前者制鹽原料近年主要采用埋藏地下的鹵水。近年經過勘探得知,萊州灣沿岸1500平方公里的地下均富藏鹵水資源,總儲量為74億立方米,所含各種鹽類的總量約計8億多噸,其中原鹽約有6.4億噸,氯化鉀1400多萬噸,氯化鎂9800多萬噸,硫酸鎂5400多萬噸。此外還有溴、碘、硼及各種稀有元素。目前山東利用地下鹵水制鹽量已占到鹽總產量的60%,總產量達3603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一躍而為我國最大的原鹽產地。主要建成的鹵水制鹽基地有壽光、昌邑、寒亭、萊州、廣饒等。由于重視了開發地下鹵水制鹽,還有效地改良了沿海鹽堿地。濰坊、煙臺、惠民、東營等市地的大片沿海鹽堿地,經建鹽場后不斷提取地下鹵水曬鹽,阻止了鹽堿向內地延伸,土壤不斷淡化,變為宜耕的農田。采用海水曬制鹽技術的萊州灣鹽場和膠州灣鹽場開采歷史非常悠久。遠在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就在這一帶沿海致力于鹽業生產。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記》中曾有海岱維青州,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的記載。至周朝初期,齊國便已通漁鹽之利,至南北朝時期的后魏遷鄴令傍海煮鹽,時青州以北置鹽灶五百四十有六,表明鹽業生產已有一定規模。元朝初期,山東渤海沿岸已有鹽場19處。清初萊州灣沿岸的海鹽年產量約計近萬噸。 1949年前,僅膠州灣北岸的膠澳鹽場年產鹽20多萬噸。山東沿海鹽場在半島南北兩側均有分布,其中有已建成的大、中型鹽場8處,以濰坊市的羊口鹽場規模最大,年產原鹽達41萬噸。其他如青島東風鹽場、掖縣萊州鹽場、掖縣鹽場、壽光菜央子鹽場、衛東鹽場及惠民地區的埕口鹽場等,生產規模均較大,年產量均在 10萬噸以上。山東各鹽場總產量最多年為328萬噸,超過津、冀、蘇、遼居全國首位,海鹽生產品種達9種之多。

中國的鹽場之蘇北鹽場(Subeiyanchang)

又稱兩淮鹽場。它主要分布在江蘇省長江以北的黃河沿岸。由于在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兩淮鹽場。其中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鹽場,在淮河以南的稱淮南鹽場。實際上蘇北鹽場包括大小19個鹽場,每年生產原鹽近300萬噸,是我國四大鹽場之一。其中以淮南鹽場開發歷史最古老;淮北鹽場生產規模最大。素有自古煮鹽之利,重于東南,而兩淮為最,兩淮鹽稅甲天下之說。西漢時,吳王濞封廣陵(今揚州),煮海為鹽,這是兩淮鹽業見于史籍記載之始。鹽城在西漢初,因鹽置縣,名鹽瀆,晉改名鹽城。在北宋以前,淮南鹽場的生產規模最大,當時,南兗州的鹽城縣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工私商運,每年常有船千艘往來。而淮北鹽場僅初具規模;幢丙}場的興旺開始于北宋,在海州設有板浦、惠澤、洛要三鹽場,年產鹽47.7萬余擔。當時,漣水縣扼淮河入?,中轉運鹽最為便捷,1023年前后,這里設有搬運倉,專門搬運海州、漣水所產之鹽。故宋代中葉后,淮北鹽場有較大發展。1194年,黃河南徙,奪淮入海,所帶泥沙大量沉積于河流入海處,迫使海岸線向東擴展,使淮南鹽區距海日遠,給鹽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自然條件上,淮南降水多于淮北,對制鹽業不利。如此種種原因,淮北鹽場生產大大超過淮南鹽場。清代,淮北鹽場下設臨興(今青口鹽場一帶)、中正(今臺南、徐圩二場范圍)、板浦(今灌云縣北)三場。到國民黨統治期間,鹽場破壞甚重,1949年前,年產鹽量僅有30萬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先修筑了200多公里的捍鹽大堤,以抵御海潮對鹽田的危害。以后又相繼建造了48座水閘、多處機械揚水站和淡水排洪河道。2000多處舊式鹽灘經技術改造變為規格化的新式鹽田。目前淮北鹽場從積水、制鹵、扒鹽、運輸、集坨、外銷到鹽灘維修等都實現了機械化。由于上述方面的建設,淮北鹽場生產有很大發展,1978年原鹽產量已達到269萬噸,且優等和一等品率達98%,F在蘇北沿海12個縣市都有鹽場分布,主要由青口、臺北、臺南、徐圩、灌西、灌東、新灘和射陽8個分場組成,鹽田總面積擴大至6.5萬公頃。

中國的鹽場之四川自貢井鹽(Sichuanzigongjingyan)

我國最大的井鹽產地。在四川省南部偏西的自貢市附近。自貢地區東邊屬富順縣,西邊屬榮縣,因兩地都盛產井鹽,所以在川鹽生產史上稱為富榮鹽場。鹽場分東、西兩場,東場的鹵水自己噴出,被稱為自流井;西場的井鹽質量特別好,曾用來進貢宮庭,故稱為貢井。貢井鹽場的前身就是富榮鹽場西場。自貢巖鹽、天然鹵水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僅威西鹽盤體儲量就達174.6億噸,它產于三迭系碳酸性巖及硬石膏層中,鹽層平均厚26米,最厚40米,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里,具有規模大、品位富、埋藏淺等特點,如果按現在開采水平計算,足足可采二千年。除威西富礦外,自貢其他地方還尚有剩余儲量 216.6萬噸。天然鹵水資源雖已經千年開采,但仍有5535萬立方米的剩余儲量尚未利用。其內富含硼、溴、鉀、碘、鍶、理、銣等3O多種元素,為鹽鹵化工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四川鹽鹵井一般分為黃鹵、黑鹵、巖鹵三類。黃鹵井含有大量泥沙、氧化鐵,故色黃。井深400750米,含鹽量為12%;黑鹵井含硫化氫和較多的有機物,顏色發黑,距地表約8001300米,含鹽量達18%;巖鹽鹵井深260300米,清水注入后,將巖鹽溶解成鹵,含鹽量達 15%。三種鹽鹵以巖鹽鹵井最多。目前多在背斜的斷裂地帶打井取鹵,各種鹵井約四五萬口。制鹽燃料常用天然氣,用它熬制的細粒鹽,具有色白、雜質少、品質佳的特點,人們稱它為火花鹽。用煤炭做燃料煎制成的細鹽粒,品質比火花鹽還好,稱炭花鹽,F在自貢原鹽產量約占全川原鹽產量的三分之二;占全國井礦鹽產量的40%。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最早開采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第一口鹽井鑿于雙流縣境(古稱廣都),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進行的,人們把他稱為井鹽之父。到西漢中期,四川井鹽產地達14處之多,左思《蜀都賦》在描寫井鹽生產景象時說:四川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度A陽國志》也記載:井有二水,取井水煮之,一斛(鹵)水得五斛鹽。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氣煮鹽的記述。后來自貢因采鹽鑿井技術發展最快,從唐至明清,一直為四川最重要的鹽產地。唐代,僅富義鹽井就創造了日產鹽9.15萬公斤的記錄。1800年,四川犍為、富順等地區已形成擁有工人數十萬計的大鹽場。原鹽年產量達2030萬噸,川鹽生產規模幾乎可與海鹽相提并論。現在自貢已建成大安、長山、鄧關、貢井、自流井等著名鹽場。

以上《中國的鹽場有哪些?》由逍遙右腦收集整理,更多關于高中地理學習技巧及方法相關文章請查看逍遙右腦高中地理欄目,高中地理欄目為提供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學習方法、復習計劃及高考地理答題技巧等,歡迎訪問逍遙右腦。

中國地理知識點
高一地理區時地方時的計算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人口的變遷
高二地理重要知識點:復雜多變的四川氣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5386.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