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語】不管此時的你是學霸級別還是學渣分子,不管此時的你成功還是失意,不管此時的你迷茫還是有方向,請你認識自己,好好愛自己。再怎么羨慕別人的錢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偽裝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記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請善待自己。逍遙右腦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與歸納》,學習路上,逍遙右腦為你加油!

  【篇一】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小編推薦: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03年神州5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

  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后推算。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云致雨

  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平流層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北移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雪線上升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夏李風影響,降水多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臺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較多較少

  【篇二】

  中國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單元)

  中國位置(緯度、海陸)

  國土構成(面積、四至、鄰海、鄰國)

  行政區劃(識記中國行政區形狀、位置、簡稱)

  民族分布特點及少數民族集中區

  中國人口增長特點問題、分布特點,人口政策

  中國地形(初教三第三單元)

  地形總體特征

  中國主要山脈(走向和位置、分界線)

  幾大地形特征和分布(識圖)、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影響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

  中國氣候(初教三第四單元)

  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和成因(六大溫度帶范圍)

  年降水分布特點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線)

  鋒面對氣候的影響(初教三P46)

  氣候主要特征

  主要氣象災害(梅雨、伏旱、臺風、春旱、洪澇、寒潮等)及其對生產生活影響

  中國河湖(初教三第五單元)

  1.幾大農業地域的比較

  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地區氣候類型農業生產特點

  水稻種植業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氣候精耕細作

  種植園農業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

  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

  商品谷物農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溫帶大陸性氣候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程度高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

  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大牧場放牧

  混合農業(谷物和牧畜混合農業)歐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亞、新西蘭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乳畜業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輪轉放牧

  2.

  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地區其他概況典型案例

  水稻種植業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東南*帶雨林區區位條件:①高溫多雨的氣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勞動力豐富④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①小農經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條件:大面積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蓄種:牛、羊潘帕斯草原:

  區位條件:①優良草場②地廣人、劬嚯x海港近

  所做工作:①培育優良品種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商品谷物農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基本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麥、玉米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①優越的自然條件②便利的水陸運輸③地廣人、芨叨劝l達的工業⑤先進的工業

  混合農業(谷物和牧畜混合農業)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的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生長特點: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耕種、放牧、休耕進行輪作

  作物:小麥、玉米

  蓄種:豬、牛、羊等墨累達令盆地農業特點:

 、俎r場成為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②農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③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3.

  兩大工業區與比較

  傳統工業區新興工業區

  分布地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美國硅谷等地

  工業部門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電子、半導體、核工業、航天、高分子合成、遺傳工程、激光工業

  典型案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儇S富的煤炭資源②距離鐵礦區較遠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陸交通⑤廣闊的市場

  綜合整治:

  ①調整工業結構②調整工業布局③拓展交通④發展科技⑤消除污染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特點①中小型為主②輕工業為主③生產過程分散④資本分散在小城鎮⑤工業分散在小城鎮

  美國硅谷發展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軍事訂貨

  〖第一單元〗第一節人口再生產

  ☆知識要點:

  1、人口再生產定義:人口的世代更替過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兩個環節)

  2、人口再生產類型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如不考慮人口遷移過程,這三個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應為: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類型有:原始型(出生率極高、死亡率極高、自然增長率極低)

  傳統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低)

  過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現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

  ※難點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質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產力發展;

  自然增長率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質受生產力的制約,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均受生產力直接或間接影響,所以說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一定階段的社會生

  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當人口再生產類型進入現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減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所以最后會出現人口的老齡化現象,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

  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已經出現這種現象,而且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時代更替速度減慢。

  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人口出現負增長)

  發展中國家:過渡型(部分國家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

  我國已接近現代型)

  全世界:過渡型(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多)

  ※難點解析:人口老齡化會引發的問題:社會負擔加重,勞動力短缺

  ☆例題分析:中、印、美、日四國人口現狀相比較()

  A.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B.美國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印度老齡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日本是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屬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人口老齡化是人口逐年減少造成的

  ,發達國家的程度應該高于發展中國家。選擇B

  〖第一單元〗第二節人口數量與環境

  ☆知識要點:

  1、人口數量的變化原因

 、.自然增長(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機械增長(與人口的遷移有關)

  ※難點解析一:考察范圍越大,人口遷移的影響越小,全球而言,則不必考慮人口遷移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通過影響生育率和死亡率來影響)

  ※難點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數與育齡婦女人數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的比)的關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個基礎(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關)

 、.生育率社會環境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文化、宗教)起主要影響作用,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小

  ②.死亡率社會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土壤、自然災害)都有很大

  制約作用

  ※難點解析三:其中,環境污染對死亡率的影響是人類對環境先起破壞作用,環境再反過來影響人類的具體表現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具體表現:

 、.過度索取資源,造成資源、環境壓力(人口增多,資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擴展)

  ②.過度排放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包括生產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題分析:判斷對錯

  ①.人口數量增長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答:錯誤,造成環境污染的有兩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素質,因此人口數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確,死亡率高,往往說明生產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較低,在此情況下,生育率會偏高。當然上述說法同時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絕對

  化,因為有些時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會在一些特定的時段出現死亡率升高的情況。

  〖第一單元〗第三節環境人口容量

  ☆知識要點:

  1、環境人口容量概念

  簡述: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在可預見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

  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制約因素

 、儋Y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過影響它來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發展水平

 、廴丝谖幕蜕钕M水平

 。ê髢烧呔ㄟ^影響資源來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難點解析一:為什么說資源是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資源的數量決定地區所能供養的人口數,科技發展水平將影響資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數量的資源能供養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

  費水平的高低將影響一個人對資源數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說資源是直接影響環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費水平則是通過影響

  資源來間接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3、環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長期的)不確定性:資源總數不確定,科技發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在不斷變化,因此不確定

  ②.(短期的)相對確定性: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相對穩定,因此相對確定

  ※難點解析二:為簡便,在實際中,通常以一種或幾種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作為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值

  4、關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三種看法

  悲觀: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并已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樂觀:考慮到新資源的開發和資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認為地球不會達到它的環境人口容量

  介于兩種看法之間: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00億左右,目前人與環境之間已經有了很多尖銳的矛盾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報告: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10億

  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7億是我國的適度人口值

  我國目前人口與環境之間的主要矛盾為:

 、.人均耕地少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保護現有耕地

 、.人口與淡水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節約用水

  〖第一單元〗第四節人口素質與環境

  ☆知識要點: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因素有:

 。ㄈ丝诳茖W文化素質對環境起作用,環境反過來影響人口身體素質)

  ①.遺傳因素

 、.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環境因素是影響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也有重要影響)

  ※難點解析一:自然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能力的變化

  自然環境因素曾經是影響人口素質的決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斷加強,所以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對人口

  身體素質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力逐漸減弱。人口身體素質越來越取決于社會經濟環境因素。

  ※難點解析二:對人口身體素質起作用的自然環境主要有兩種:

  原生環境因素(未受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有:缺硒導致克山病和大骨節。晃^剩導致地方性硒中毒;碘異常引

  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次生環境因素(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有:物理方面,噪聲影響聽力、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化學

  方面,化學物質會致癌變、致病變;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蟲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難點解析三:社會經濟因素范圍比經濟因素廣,經濟因素從屬于社會經濟因素。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文化素質高,資源觀(資源利用充分、同時開發新的資源)、環境觀(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環保)、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念)先進

  ,人口、環境、經濟得以協調發展,呈現一種良性循環。

  文化素質低,資源觀(資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現有資源,大量開采,必然造成資源壓力)、環境觀(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淡薄,對環

  境造成破壞)、發展觀(不可持續發展)落后,人口激增、環境惡化、經濟落后,呈現一種惡性循環。

  ☆例題分析: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導致人類對環境大量索取資源,又大量排放廢棄物,造成環境問題的

  惡化;

 、.人口素質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環境意識淡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注意環保。

  ※難點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

  人口素質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數量就能得到控制,環保實現

  人口素質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環保實現

  〖第一單元〗第五節人口遷移與環境

  ☆知識要點:

  1、人口遷移的概念

  包括兩個方面:

 、偃丝谠趦蓚地區間的空間移動

  ②這種空間移動必須是永久性或長期的

  2、分類

  分類標準:地理范圍、遷移方向

 、俚乩矸秶簢H遷移、國內遷移(小范圍的有省際遷移、縣際遷移)

  ②遷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鄉村至鄉村、

  城市至鄉村(逆城市化過程、知青下鄉)、鄉村至城市(城市化過程)

  ※難點解析一知青下鄉的原因:政策因素,為解決城市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僮匀画h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

 、谏鐣洕蛩兀ń洕l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的遷移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壅我蛩兀ㄕ、戰爭、政治變革)

  ※難點解析:自發性遷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發的?

  答案:自然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戰爭

  ※難點解析:環境對人口遷移影響的變化

  原始社會:為食物??農業社會:為土地??工業社會:為優化勞動力配置

  4、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對遷入地:①改善綜合經濟環境;②加劇生態環境問題

  對遷出地:①加強與外界的聯系;②緩解人地矛盾;③保護自然環境;④在局部地區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問題

  〖第一單元〗第六節中國人口遷移

  ☆知識要點:

  1、了解人口遷移的階段性

 、贇v史上(原因:移民支邊、戰爭、自然災害)

  安史之亂改變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區分布中心有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谛轮袊闪⒑笾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點:遷移規模小,頻率低(原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

  凈遷出地區:遼、魯、滬、蜀遷入遷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規模大、頻率高(自發性遷移)

  方向:A農村到城市B內地到沿海城市、工礦地區

  2.80年代出現大規模流動人口的原因

 、傥覈丝诙、耕地少,農村多剩余勞動力

 、1984年推出“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政策

  ③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單元〗第一節門檻人口與中心地

  ☆知識要點:

  1、中心地

  聚落(城市或鄉村)既為本地、又為周圍地區提供商品和服務,就成為了中心地

  中心地(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和規模取決于它的門檻人口和服務范圍。

  中心地的服務范圍:

  取決于職能種類的多少和服務范圍的大。ㄊ瞧涓鞣N職能服務范圍的疊加)

  ※難點解析:高級中心地具有低級中心地所有的職能,而且還具備其他的職能

  2、門檻人口

  維持一家企業生存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數

  ※難點解析:門檻人口、實際消費人口、店內服務人員

  門檻人口:基本是一個定值,是一個衡量企業是否贏利的標準值,實際消費人口大于門檻人口則企業贏利;實際消費人口等于門檻人口則企業

  恰好維持生存;實際消費人口小于門檻人口則企業虧損。但在一定情況下(科技水平發展,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也會發生變化(門檻人口數

  減。

  實際消費人口:實際來企業消費的人口數(指顧客)

  店內服務人員:指工作人員,反映企業的成本

  ※難點解析:

  低級商品:人們經常需要的、價格較低的商品,門檻人口少,為低級商品

  高級商品:人們不需要經常添置的,價格較高的商品,門檻人口高,為高級商品

  3、服務范圍

  商品和服務范圍等級高的,消費頻率小,對消費者的個體數量要求就大,服務范圍也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7290.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