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維升
語言文字有著無窮的魅力,通過品味欣賞,就能透過文字的小窗,來到窗外的無限景色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美育滲透,就是要打開這扇窗,讓學生看到、走進、沉浸在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美景之中,以美育美。當然,景中有自然風光,更少不了靈動的人。
一、創設情境,再現美景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適時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于最佳狀態;通過富有感情的語言描繪,啟迪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再現自然與生活的美景。如教學《荷花》一文,我這樣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展示,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學生進入了文字所描繪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躍于紙上。學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來到荷花池邊,眼前出現了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感受感受葉兒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教師語言的描繪,運用移情想象,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朵朵潔白的荷花,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中。
二、敲打文字,勾勒美景
對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推敲、琢磨,尤其是詩歌中的精煉字詞,稍加勾勒,就是一幅讓人駐足欣賞的圖畫。例如,在教杜甫的《絕句》一詩時,我引導學生體會:前兩句中的兩個動詞“鳴”“上”展現的是動感強烈的畫面;后兩句中的兩個動詞“含”“泊”呈現的畫面是靜止的;此外,“黃”“翠”“白”“青”“雪”等詞構成了一組明亮艷麗的色彩;一個“鳴”,小黃鸝那清脆熱烈的歌唱便在耳邊響起。到此,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相宜的圖畫,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審美情感。
三、放飛想象,感知美景
感知是兒童參與審美活動的直接途徑和心理基礎。唯有形狀、色彩和聲音等具體形象,才能刺激兒童感覺器官的興奮,從而獲得對事物美的認識與判斷,產生審美感知。要感知寓于文章的各種美的形態,須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具體形象。
如《鳥的天堂》的第一段寫傍晚時分,作者和朋友劃船去游玩,描繪了鳥的天堂所處的特定背景。教學這段時,我以“向著河中心移去”的“移”字為突破口,組織學生討論:“移”字能否改成“駛”字?為什么會聽到“一曲音樂”?我緊接著板書“太陽、山坡、紅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表示物象的詞語,為學生探景搭橋。接著,我用緩慢抒情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鄉村傍晚圖:“天晚了,太陽落山處,留得一抹燦爛的紅霞,一條潔凈的石子路從鄉村蜿蜒而出,靜靜地躺著。石子路的盡頭是條大河,河邊幾棵大樹下停著幾只小船。”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展開想象,依據生活經驗重新組合表象,生動感知到“鳥的天堂”多姿的靜態美。
四、巧借插圖,欣賞美景
美,蘊含于萬物之中。語文課本配有眾多插圖,通過觀察插圖,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再來看插圖,靜止的畫面就會動起來,撞擊學生的心靈。在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我給孩子們觀察課文的插圖,圖上司馬光正搬起石頭向著大缸砸去,缸被砸破了,水嘩嘩向外流出。我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先讓學生仔細看圖,然后啟發學生:“這些小朋友中哪一個是司馬光?”一個學生說:“正在搬石頭的那個!蔽医又龑,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馬上回答:“課文里講到是司馬光用石頭把缸砸爛,救出自己的朋友。”我及時表揚這個學生,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是個認真讀書的孩子,說說你還看到什么了?”他自信地回答:“我還看到旁邊有幾個小朋友!蔽揖o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全體學生觀察插圖:“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為什么不去救人?”有的學生說:“這些小朋友都很驚慌,都沒有想出辦法救那個掉進水缸里的孩子!蔽疫M一步問:“你是從哪里看出這些小朋友很驚慌的?”這時,一個學生搶著回答:“他們有的張大了嘴巴,有的正在哭泣,還有的正在向外面跑,只有司馬光想出了救人的辦法!
這樣,學生觀察十分細膩,對人物事件分析很到位。最后,我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同學們說的真不錯。那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學生思維活躍,對司馬光的認識全面準確:“他很聰明!薄八龅绞虑橐稽c都不驚慌!薄八龅嚼щy的時候,懂得想辦法。”“我也要像司馬光一樣,同學遇到困難一定去幫助他!”學生說得太棒啦!
總之,巧借課文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從多方面作出辨析判斷,理解外貌描寫的作用,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發出內心的贊嘆,充分感知司馬光遇事冷靜、頭腦靈活的人格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84661.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