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諾貝爾委員會給他的頒獎詞說,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細讀他的作品,一股樸實的氣息撲面而來,高密東北鄉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一幕幕展現在眼前。
這讓我想到眼下我們中學生的作文,由于受一些“作文大全”類范文的影響,加之生活范圍狹小,寫作的境界低,視點小,常常寫出一些缺乏生活質感的不痛不庠的文字來。這樣的作文看上去貌似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也貌似有一點詩意。而這種病態的文風近年來在中學生中相當流行,其流弊著實不小。
我們來看一篇題為《感覺鄉村》的學生高考作文:
初以為,鄉村便是童話的樂園。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它也許是梵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絢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迷蒙中演繹著仙侶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輕灑,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村,當我們真實的走進鄉村,用心去感知鄉村,便會發現,我們的鄉村在經歷著苦痛。那里也有陽光,那陽光不是溫暖而是毒辣地炙烤著這片土地。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于黃土又歸于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息。干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村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圖景?而其實,鄉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見真實。感受鄉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閑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凈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鄉村,感受農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民最純樸的執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民所經歷的苦痛與無奈。
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們,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的希望。
看中國的農民用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鄉村!
這篇習作,文詞優美,語言生動,這是長處。
小作者一開始就明確指出現在的鄉村已不再是“童話的樂園”,而正在“經歷著苦痛”,這讓我們分明感到小作者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畢竟,當今的鄉村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雖說發生了一點變化,但與整個社會的調整發展還是極不協調的。
那么我們應該有理由看到小作者對正在“經歷著苦痛”的鄉村,有全景式的具體描寫,不說讓我們觸目驚心,至少也應該讓我們明白地看到鄉村是在“經歷著苦痛”。
遺憾的是在第二段里,我們只看到小作者通過“他”粗線條地詩意地高度給概括了,讓我們朦朧地感受到一點點鄉村是在“經歷著苦痛”。這里完全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刻畫出鄉村“經歷著苦痛”的具體畫面,通過細節刻畫讓人真切體會,而不是像小作者這樣的蜻蜓點水式的拼湊。
一看便知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式的無病呻吟,最為典型的便是第五自然段那一段排比了,“農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渾厚的吶喊”、“那片土地的厚重”、“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中國農民最純樸的執著與堅忍”、“中國農民所經歷的苦痛與無奈”小作者都感受到了,但具體的內容在哪兒呢?缺少了具體的感知,那作者的情感抒發還有依據嗎?如果沒有,這樣的感情還算真實嗎?
小作者最后呼吁人們要“用心去感受鄉村”,這是對的。而用心感受就必須真正深入到田間地頭,深入到老鄉的家中,跟莊稼對話,對田野對話,觀察老農的眼神,看看他們的衣衫,摸摸他們粗糙的手吧。
中學生寫作,應該引導他們關注火熱的社會現實,切實感受到生活的脈搏,寫出大氣的表現現實生活的作文來,而不是憑幾篇范文,憑自己的想像就去表現生活,寫出那些軟弱的病態文字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84683.html
相關閱讀: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