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荊軻刺秦王》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問題探究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唐柳宗元批評荊軻說:“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齊桓公),實謂勇且愚!北彼翁K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弊笏嫉摹对伹G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唐駱賓王詩云:“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表炂浔鑹褮,千載猶存。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也有褒荊軻之意。

 

為什么會有如此完全相反的評判呢?原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分成民間的歷史學與學院的歷史學兩種,區別往往在于前者側重于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而后者往往側重于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和做出判斷。前人由于選擇的角度不同,站在的立場不同,就可能對荊軻作出完全不同的評價。

 

即使現在,荊軻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秦統一天下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就是螳臂擋車,企圖阻礙歷史前進,對一個逆歷史潮流的人有什么值得肯定呢?又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其精神境界有什么高尚可言?

 

這些說法正確嗎?你是怎么看待的?除此之外,你對荊軻還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探究思路

 

這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題,通過本題探討,可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荊軻是否逆潮流而動,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后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并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保ā稇饑摺で夭摺罚⿷饠鴦t對戰勝國還要繳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于秦國的兼并,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傊,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2.荊軻刺秦王是否只是報答太子知遇之恩?對這個問題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看現象,不看本質。

 

荊軻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比欢,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于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边@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后來荊軻激勵樊于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于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愿望割裂起來分析以至于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總之,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當然這當中也流露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因素,這既是荊軻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反映了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

 

3.晉左思評荊軻:“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雖然對荊軻沒有完全否定,但卻不認他是“壯士”。唐駱賓王則不同:“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狈Q荊軻壯士,頌其悲歌壯氣。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實際上也稱荊軻壯士。荊軻是不是壯士?我們可以結合《荊軻刺秦王》一文,給荊軻一個評價。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對荊軻懷有無限敬仰之情,其原因就在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壯士。

 

《荊軻刺秦王》一文,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壯士,什么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什么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會粉骨碎身,明知會身處絕境,有去無回,但為了正義的事業仍然蹈死不顧,一往無前,此種精神直可驚天地、泣鬼神,不正是“壯士”的內涵?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謂之壯士的。據說,當年燕太子丹為了國家的存亡,變賣了全部家當,廣招天下英才,手下有三個得意門客,一是秦武陽,一是宋意,一是夏扶。太子丹想任用他們承擔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國有個隱士名叫田光的,卻對太子丹說:“這三個人都不可用,刺秦乃涉及燕國及太子家存亡大事,不得勇之勇者,寧可不試!”為什么呢?田光接著說!跋姆鲅轮艘,發怒時,面紅耳赤,這種人遇事沖動,不夠沉著;宋意脈勇之人也,發怒臉青,這種人遇事外剛內怯,處危險而無韌性,不能持久;秦舞陽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雖然能沉著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環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環境就會不知所措!刺殺秦王需要神勇之人,發怒而色不變者!庇谑,他向太子丹引薦了荊軻。

 

田光真個好眼力。秦武陽果真在秦廷上成了懦夫。而荊軻在秦武陽“色變振恐”之時,行若無事,“顧笑武陽”,然后又從容舉步,“上前”而謝,若非神勇之人,焉能如此?而在身被八創,斷股倒地之后,竟又傲然站起,倚柱而笑,然后箕踞以罵,這驚天動地之舉,這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雖千載之下,猶不能不使人心驚魄動,俯身折腰。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塞乎蒼冥之間的浩然正氣,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昭日月,可以慰蒼生。這種浩然之氣的內斂與蒸發,是我們民族偉大精神的寶貴支柱,詮釋著我們民族雄心與壯懷的真諦。這也許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荊軻永遠懷著崇高敬意的原因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21388.html

相關閱讀: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