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標的提出與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對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使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法;創新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既能夠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且不同的教學案例可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實現課堂的延伸。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需要明確選擇案例的原則,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選擇要適當
選擇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與規則、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載體,只有正確認識案例的作用與地位,充分鉆研教材,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關注社會實踐,才能夠選擇出最恰當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想要選編有效的案例,教師應當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編寫技巧,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點。例如在講解荒漠化防治的問題時,教師就可選擇我國西部地區一些生態較為脆弱的省份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師選擇的案例還應當注意具備啟發性。案例教學中,多數教學活動都是由學生來完成,因此教師選擇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過于簡單的案例無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學生吸收與內化地理知識。因此案例的各組成要素(圖表等)應通俗易懂,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順利地掌握地理規律,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些開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實際上屬于一種集體探究活動,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來選擇具體的地理事實作為案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從中發現地理原理,掌握學習方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梢姡咧械乩戆咐虒W中,案例是完成教學目標的載體,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學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點帶面,不能太過死板。例如在講解“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時,在教材中,對于美國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利用進行了研究,假如在課堂上,教師以此為案例,針對上述內容進行講解,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具體分析長江流域,教給學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將田納西河作為補充材料,以學案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對不同問題的探究與分析。此種處理形式不僅可以解決課時緊張的問題,還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開發類的問題時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聯系當地實際,提高學生科學實踐能力
時代感與現實性強,是地理教學案例的主要特點,這些案例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同時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的教育價值與社會功能,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地理課堂上,通過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案例,就能夠避免直白無趣的陳述,同時能夠促使學生認真思考、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可有效實現開放式教學。例如教師可結合當地的情況,針對城市中河流污染較為嚴重且具有繼續惡化趨勢,對于當地居民的生活與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的問題,結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設計“家鄉河流的變化”這一案例,在上課前一星期,可先圍繞案例提出幾個問題:(1)觀察家鄉河流的污染情況,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詢問家長,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樣的情況。(3)觀察與思考導致河流變化的原因。(4)針對現在的狀況,你認為應當怎樣解決問題?你會怎么做?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利用雙休日的時間進行觀察與訪問,收集詳細的資料。在課堂上,學生因為都準備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都積極發言,相互交流與補充,此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指導,最后加以歸納,就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此種教學形式,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強。
綜上所述,在地理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22230.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