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為沒有合適的高中語文學習方法而苦惱嗎?別擔心,看了“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六”以后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六
二、語文教育教學以“理解”作基礎來提升“對話”與“問答”的質量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于20世紀提出了“對話哲學”概念,他認為真正的對話是“從一個開放心靈到另一個開放心靈之話語”。伽達默爾說:“真正的對話是一種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一種對話,理解是對話的第一要義。”不難理解,在這里,“開放心靈”、“真正的理解”是一個充分必要的條件。比如,對語文素質教育的理解與實施,所有的語文工作者就需要獲得這樣的一個共識,即一個對話的前提:清楚語文教育的對象,即語文教育實踐究竟在培養什么人;清楚教師自我,即語文教育實踐對于自我生命究竟意味著什么。[3]清楚它們,才不至于在浮躁的教育實踐中迷失語文教育的方向,才不至于在繁雜的學校生活中失去語文自我。只有在這樣的基本理論指正之下,我們的課堂語文、生活語文、學術語文才會各得其所,又相互映襯;只有在這樣的基本觀點指正之下,我們基于不同的教材、學生和教師所采取的不同的應用原則和應用技術,才不至于南轅北轍。
語文教學是以“理解”來推進“對話”的。語文教學是各種各樣的對話,聽、說、讀(看)、寫、評概莫能外。語感,建立在對原對話的模擬之中。所謂“原對話”,是指以各種符號保存下來的可以品評的文本。大師一段文,凡人一句話。所謂“模擬”,是指學習者身臨其境地仿效獲得一種自由境界。所以,模擬原對話以獲得語感,是需要心心相印的交流,當然,有時是瞬間的。“林妹妹才不會說出這樣的混帳話。”這是寶黛二人的心靈對白。說者以此傳送信息,“我愛你”,聽者將此儲存心里,“我也愛你”。而這中間的鏈接媒介是心與語的流動。誦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覺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停、纏綿不斷,自己愁在這般的境地中。為何這般?一是愁與水似,比中相融;一是詞人之愁借水態為媒傳送欣賞者,感動頓生。傳送是一種對話。“言意轉換”,同樣建立在對話之中。“語言的運用,即言語的過程,也就是一種‘轉換’過程,或者說,‘言語’就是‘轉換’。”“就是‘物’與‘言’的轉換,‘心’與‘言’的轉換,就是‘心’經由‘言’關系著‘物’的轉換,當然也包括反方向的轉換在內,構成雙向的轉換關系。”[4]這段話告訴我們,眼中之竹而胸中之竹而手中之竹,是一種看(讀)——思——寫(說)的對話過程。因此,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永遠的對話。在這連綿不斷的對話之中,聽說讀寫反復結合,智能情理始終統一,從而語文的言語能力和言語主體得到全息式發展,身心獲得極大的收獲和快樂。這就是“痛苦之花的甜實”魅力。“言語互換”,同樣需要建立對話平臺來繁榮自己。無論是怎樣一種情況的言語交際,“可以說是一個信息傳播過程”[5]。發音——聽音,聽音——發音;發出信息——接受信息,接受信息——發出信息,都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總之,不管是聽說,還是讀寫,語文的繁榮需要對話這一途徑,但是提升對話的質量就必須以理解作為基礎。
通過閱讀“高中語文學法:對話與問答無須此消彼長六”這篇文章,小編相信大家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方法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學習輕松愉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72733.html
相關閱讀: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