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寫整合傳遞人“情”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言簡意賅地揭示了“綴文”(寫作)與“觀文”(閱讀)的真諦在于一個“情”字。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是要借助“情”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素質,來消除部分學生有口無心、無動于衷或囫圇吞棗、不知所云的閱讀現狀。為了引導學生動情的閱讀,領悟“情動而辭發”的意境,多年來,我們嘗試將讀寫融為一體,以“情”為核心,按如下三個程序展開閱讀教學,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初讀──情感投入

俄羅斯小說家尤里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著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別人的命運、別人的勇敢精神與自己個人的性格特點相比較,感到遺憾、懷疑、懊惱,他會哭會笑,會同情和參與──這里就開始了書的影響。所有這些,按照托爾斯泰的說法就是‘感情的傳染’。”這段話形象而深刻地告訴我們,閱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感情的傳染”過程,可以說沒有“情”的投入與開啟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

閱讀伊始,我們引導學生調動、投入自己的感情,從文章標題入手,在讀正文之前先聯系自我生活實際,構思設想同題作文以拓展學生思維;然后閱讀正文,邊讀邊猜想下文內容,檢驗自己的猜想與原文是否吻合,整體感知文章大意;最后再回過頭來讀標題,領悟文題的巧妙所在,以提高學生的擬題技巧。這樣從標題、從言語體式的整體感知出發,通過整體觀照下的局部分析,就能達到對整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正確綜合,從而受到“感情的傳染”。

二、研讀──情感交流

每一篇作品都表現出作家個人獨特的人生經驗、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作家以鮮明的個人風格、獨特的創造力為人們提供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研讀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性情氣質以及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仔細體察驗證作者是怎樣觀察思考的,并“體會含蓄蘊藏的意思,玩味精微細致的情境,領略論斷臧否的分寸”(張志公先生語)以增進思辯能力。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我們每個閱讀個體不同,他們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不同,因此會“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同作一文題,各自擅其妙”(趙翼《閑居論書》)。我們在學生個體自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班級或小組內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實現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中弘揚個性,開啟新的情感契機,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

三、寫讀──情感迸發

初讀是閱讀的起點,是交流、創新的基礎。研讀是在閱讀中滲透閱讀主體的主觀感受,在交流中體驗“橫看成嶺側成峰”,是對作品的吸收和感悟。新概念閱讀強調“表達性閱讀”,要求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其實也就是學以致用,是一種積累與創新。蘇步青教授曾說過:“書讀三遍四遍不算讀,要讀到將書合起來自己能寫一本才算!弊x到能寫這正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所追求的一種至上境界。

不動筆墨不看書是吸收、積累,厚積而薄發是迸發、創新。這是對閱讀過程的高度概括,閱讀歸根結蒂是為了創造。在閱讀過程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讀者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年的實踐活動證明: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因此,在閱讀中我們要注重發揮心靈的自由性感知作品,受到“感情的傳染”;要善于發揮主體創造性,去披文入情,去論世察己,把我們的感情傳染給他人,進行創造性閱讀和寫作,在寫讀中展示閱讀教學的魅力和活力。

總之,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我們的語文教學“讀”占鰲頭,實際上就是借“讀”傳遞人“情”。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情造文”莫不顯示了人“情”的魔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03289.html

相關閱讀: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