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提高
1.在下列句子后面的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入空格處:
A.糊涂人的一生枯( )無味,( )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躁、燥)
B.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 )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 )匆匆流逝的光陰。(留住、彌補)
C.由于空間,宇宙便( )了我并( )了我,有如一個質點。(吞沒、囊括)
D.拿上邊的任何一條,( )到老練、通達的成年期中,( )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區,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推衍、實踐)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
(1)“度日”“消磨時光”的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習氣。
答:
(2)因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說,頭比腳更為必要。
答:
(3)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答:
(4)下邊就是我的信條。
答:
3.聯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說明它們的深刻含義:
(1)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2)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覀內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
(3)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都在幼兒園就學過。
答:
4.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不過,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生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無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1)解讀下面兩個句子的深刻含義。
A.生之本質在于死。 B.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答:
(2)作者說:“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但是,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卻表達與之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樂生則會痛死。對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
(3)作者說:“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币话愕娜恕跋硎苌睢钡姆椒ㄅc作者有什么不同?
答:
(4)文中說:“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睍r間和光陰能“留住”“彌補”嗎?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答:
5.閱讀下面這則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捉迷藏 富爾格姆
十月里的一個周末傍晚,在這早早蒙上的干巴巴的黑影里,街坊孩子們正玩著捉迷藏。多久了,從我捉迷藏那會兒算起?30年;也許更久些。我還記得是怎么玩的。假如受到邀請,我能馬上就成為這游戲里的一個角色。大人們不玩捉迷藏了。要玩也不是為了開心,橫豎都不是。真沒勁。
你可見過你的街坊孩子里面有哪個總是玩得那么高明,沒人能找著他的?小時候我們可對付過這樣的。找了一陣之后,我們就放棄他管自己走掉,把他棄在那兒了,管他是在哪呢。早晚他會露面,惱火透了,因為我們不再接著找他。而我們,也會倒打一耙,怪罪他這會兒沒照規矩玩。要讓我們找,你就該躲著嘛,我們會說。而他則會說這是躲和找,不是躲和放棄!接著我們會全體扯著嗓子嚷嚷,誰立的規矩啦,誰在乎誰啦,管它怎的怎的這啦那啦,還有什么我們下回不和他玩兒啦,要是他連這都搞不通,那誰還稀罕他啦,諸如此類的一大堆。躲呀,找呀,然后是吵嘴。但不管是什么下一回他又會躲得很好。他很可能還會躲在某個老地方,盡管我明明知道。
去年,我的一個熟人發現自己得了晚期癌癥。他是個醫生。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他不愿讓他的家人和朋友們因為他而痛苦不安。他就一直保守秘密。就這么死了。人人都說他多么勇敢,默默地承受著他的痛苦,不對任何人訴說,如此等等。但在私下里,他的家人和朋友們卻抱怨說他們很生氣,因為他不需要他們,不信賴他們的力量。還特別刺痛他們的是,他竟不說一聲再見。
他躲的太好了。對暴露的擔心會讓他一直呆在那游戲里。捉迷藏,成人式樣的了?释悴。需要讓人尋找。害怕被暴露搞得心慌意亂!拔也恍枰獎e人了解!薄叭藗儠鯓酉肽?”“我可不想打攪任何人。”
中世紀的神學家們竟也拿捉迷藏的字眼來描寫上帝,稱他為潛逃者。要我說,我倒覺得上帝是個會玩沙丁魚的,而且也會是那樣地暴露出自己,就像在沙丁魚里所有的人都一個不落地被找著了──借助那盡情盡興地發自一處的朗朗歡笑。
(1)對文章的第一部分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孩子們捉迷藏,如果那個躲藏的孩子藏得很深,別的孩子找他不著,就會把他放棄。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是為了從中引伸出一個人生的哲理。
B.作者描寫游戲結束后孩子們的爭吵,但是不管如何爭吵,“下一回他又會躲得很好。他很可能還會躲在某個老地方”,這是說人有一種思維的定勢。
C.作者在第一部分寫小孩捉迷藏,是為第二部分寫那個犯癌癥的成年人做鋪墊。
D.“捉迷藏”在文中有雙關的意義,一方面指的是小孩玩的一種游戲,另一方面又是指大人們心靈中的閉塞。
(2)這篇文章描寫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是哪兩種?它們的區別是什么?作者對它們的態度是什么?
答:
(3)這篇文章內蘊豐富,有可能產生多種不同的理解,請說說你的理解是什么?
答:
6.根據下面的一則材料,寫一篇600字的議論文,題目自擬。
有這么一個故事。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位記者問其中一位獲獎者:“你在哪所學校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老人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先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些!
解析與答案
1.解析;A項要根據形旁辨析兩個字的不同意義。B項注意句中詞語“有效利用”。C項注意詞意義的輕重。D項推衍,有推論的意思,屬邏輯;實踐,指的行動。
答案:略。
2.
(1)解析:哲人,本義是智慧卓越的人。但課文中的“哲人”加了引號,有否定的意思,與下文的“糊涂人”呼應。
答案:文中指的是那些消極處世,把生命看作“苦事”“賤物”,只會“將它打發、消磨”的“糊涂人”。
(2)解析:這個詞不能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必須從歐洲哲學史的角度才能理解它的含意。
答案:帕斯卡爾生活的時代是英國經驗哲學和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對峙的時候,經驗哲學認為人除身體感覺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知識和意念都來自感官經驗的積累,這種哲學當然特別重視人肉體感官的作用。帕斯卡爾是大陸理性主義代表,課文的第一段就是他的理性主義觀點的表露,也是對經驗哲學的批判。他在文中故意突出“只是經驗才教導我們說,頭比腳更為必要”,顯然這個“經驗”是對經驗哲學的諷刺。
(3)解析:帕斯卡爾為什么把“好好思想”看作是一個“道德的原則”呢?這是課文的一個難句,但只要結合語境,還是不難理解它的含意。如果能課外拓展,再閱讀一些《思想錄》的其他篇章,則會理解得更加深刻。
答案:帕斯卡爾在文中說:人“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于空間,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規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這段話說明,有兩種不同的思想,有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一是“求之于空間”,只想“占有多少土地”,一是“求之于思想的規定”,“追求自己的尊嚴”。顯然,這里有卑下和高尚的分別,所以作者說,能不能“好好思想”,是“道德的原則”。
我們讀《思想錄》,帕斯卡爾對此有更明白的闡述,帕斯卡爾指出人是為思想而生存,但是,世人很少想到這一點,人們只是想到物質享受、娛樂、賭賽,“想著打仗,當國王,而不想什么是做國王,什么是做人”。因此,在帕斯卡爾看來,我們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葦草,更是一些平庸的葦草,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葦草。
(4)解析:信條,原是宗教術語,后泛指普遍相信的原則或主張。在課文中的意義可從下文悟知。
答案:文中說,“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在幼兒園就學過!庇纱丝芍,信條,在文中的意義當指為人處世的規則。
3.解析:本題旨在領會課文中哲理性的語言的含義,并借此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
答案;(1)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獨一無二的靈物,因此它是無可比擬的。
(2)與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確很脆弱,如一根葦草,隨時有折斷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別的任何力量都無法掌控和摧毀的,因此人的全部尊嚴在于思想。
(3)人無法填充時間和空間,在空間無限大的宇宙面前,人顯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沒有邊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個宇宙作為思考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囊括了宇宙。
(4)幼兒園學過的那些基本原則,適用于個人,社會乃至政府,所以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兒園就學過。
4.
(1)解析:這是本段文字中的兩個哲理性的名句,需要結合課文內容用心體會。
答案:A.作者認為“生命是自然的厚賜”,它來自然又必當回歸自然,“生之本質是死”,意思是“回歸自然”。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B.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正確,生活樂趣就大,如作者“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過得豐盈飽滿”;如果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不正確,生活樂趣就小甚至沒有,如課文中的“哲人”
(2)解析:這是一道探究思考題,也是一道比較分析題。生死問題是自古以來人類不斷探討的永恒課題,我們要注意從中吸收那些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排除那些消極的影響。
答案:“一死生,齊彭殤”是老莊的思想,把生看成死,把死看成生。老莊超脫對死的恐懼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因此而輕生,消極地對待人生,則是不可取的。王羲之批判老莊輕生的思想,主張珍愛人生,積極處世,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他樂生而痛死,產生對死亡的恐懼,則又是不足取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蒙田對待生與死的態度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3)解析:本題旨在啟示我們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體會如何“享受生活”,可以說,這是我們學習本文的目的所在。
答案:蒙田享受生活的方式是:靠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以此來使生命“過得豐盈飽滿”“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但是,一般的人想的只是物質上的享受,怎么吃好穿好玩好,正如帕斯卡爾所說,人們只是想到物質享受、娛樂、賭賽,“想著打仗,當國王,而不想什么是做國王,什么是做人”。
(4)解析:留住時間、彌補光陰,這是形象性的說法,本題旨在理解這些形象語言的內涵。
答案:這是說自己通過充分合理地利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一天干出兩天甚至三天的工作成果,用這個辦法實際上也就是延續了自己的生命。
5.
(1)解析:這是一道文學鑒賞題,涉及的方面有文章內容的概括、材料主旨的把握、寫作目的和詞語意義。B項對材料主旨把握不準,因為第一部分的中心是寫捉迷藏,被拋棄的小孩在爭吵之后還是藏得很深,這說明“把自己藏起來”是一種很頑固的意識。
答案:B。
(2)解析:這是對全文內容和主題的把握,第一部分是為第二部分作鋪墊,所以不是文章中心所在,本題答案應在第二、三部分。
答案:一種是“捉迷藏”式的,一種是“玩沙丁魚”式的,前者是把自己的“藏”起來,后者是把自己“暴露”出來。作者主張后一種,他認為前一種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隔膜,不理解。
(3)解析:這是一道發散性思維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有兩種理解可供參考:一種是我們在生活中很難遇到真人,他們總是把自己隱藏起來,相互不能表現自我,人與人之間難以接觸、難以交流、難以溝通,社會就會變得冷漠、可怕。所以作者提倡“沙丁魚”的游戲,大家一起玩,一起藏,相互呼喚和應答著別人。另一種是玩捉迷藏,當大家找不到隱藏很深的小伙伴時,會干脆地放棄尋找,然后讓他無趣地自己走出來。這說明,放棄,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有時不失為一種“尋找”的最有效辦法。 放棄那種盲目的沒有希望的努力──我們或許能看到另一條通往“羅馬”之路。經過很長時間努力之后的放棄,的確是一種痛苦,需要有非常達觀的心態才能從容面對。但這種放棄是明智的──不無謂的耗費時間,不跟自己能力以外的困難較勁,把精力與熱情花在更有創造意義的事情上,這是為了更好地進取。
6.解析:這個故事說明了富爾格姆這篇短文影響深遠,證明他見解的卓越。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幼兒園學到了人生最基本的品質:善良(友愛)、誠實、謙虛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這些優秀品質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既強調人品與成就的關系,也說明凡事要從小做起,從小時候做起,從小事做起。下列題目可供參考。①從幼兒園走出來的科學家; ②人品與成就;③人生第一步;④從小做起。
答案: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14888.html
相關閱讀:古詩音樂描寫藝術欣賞
語文試題中最易失分的七個題型
201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易錯分析:實詞色彩不當
中國古典戲劇知識
培養語感,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