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培養物理尖子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物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才能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特長。所以我特別重視課內的教學,強調打好扎實基礎的重要性,消除學生好高騖遠的心理。在課內教學也不能照本宣科,簡單的內容少講、略講,適當增加課本上沒有而與課本內容聯系緊密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學生覺得有一定難度,而且是他們在自學過程中沒看過的新鮮內容。每當講到這些內容時,學生是最專心聽、最努力學的。例如:在講到電流表、電壓表時,增加了電流表、電壓表內部結構和內阻的內容,并在課外活動中進一步分析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的內接法和外接法的區別和實驗誤差。通過學習這一“額外”的知識,使學生明白為什么電流表一定要串聯在電路中、電壓表一定要并聯在電路中的道理,使學生“知其言,而又知其所以言”。            課內教學因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對象的限制,不可能長時間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拔高、加深。對物理學習尖子的培養主要是利用課外的時間,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擴展,課外活動在時間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對象上都能給予教師最大的自由度。例如:我在課內講到電流表、電壓表的內阻這個內容后,適時地在課外活動對這一內容加深和擴展。讓學生根據電流表、電壓表的內部結構特點,先從理論上分析擴大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和把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的方法,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            課外時間除了課外活動外還應該包括校外的活動,學生在校外的活動教師不易控制,但如果能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方法,可以取得校內活動所沒有的效果。例如:我在講到“內燃機”的內容時,讓學生在自學“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在家庭周圍就汽車、火車等利用內燃機作為動力的交通工具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做社會調查。這個社會調查活動為期一個月,自定題目作調查總結。從交上的調查總結可看出絕大部分的學生在這一個月里,用了大量的時間去查找資料學習廢氣、噪聲對環境污染的知識,對家庭周圍交通工具的種類和不同時間段的車流量以及居民對交通工具所造成污染的感受作了深入的調查,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減小環境污染的措施和設想。在這樣的課外活動里學生的收獲遠遠比在課堂里聽教師講幾節課要大的多。            課內與課外的結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是培養初中物理學習尖子最根本的方法。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一切自然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在對自然現象觀察的基礎上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物理學的發展也是如此。所以我在培養尖子的過程中,特別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講解理論時,用實際事例來說明理論;講解完理論后,用理論來解釋實際問題。例如:講廁所自動定時沖水裝置時,在分析沖水的過程和間歇定時沖水條件的基礎上,從實際問題的分析中上升到理論的層次,歸納“虹吸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在講完“杠桿的平衡條件”后,我就讓學生分析桿秤的制作原理。學生利用剛學過二力作用在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知識,推廣出三力及三力以上作用在杠桿時的平衡條件。利用這推廣得到的知識分析桿秤的確定定盤星(零刻度)、確定刻度等制作原理,并解釋市場的不法商人利用改變秤砣的重量缺斤少兩的欺騙行為。            物理實驗是人們運用科學儀器設備,人為控制或創造的自然過程,使之按預期的進程發展,在盡可能減少干擾的客觀狀態下,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活動。實際問題除了日常生活現象外還應包括實驗。在輔導過程中我特別注意理論與實驗的結合,安排了一定的時間,做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一年的競賽輔導中,做了“用U形管測液體的密度”、“用大氣壓測液體的密度”、“用密度瓶測液體的密度”、“用阿基米德原理測密度”、“研究物體的漂浮條件”、“用杠桿測鐵塊的密度”、“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傾角的關系”、“測定鐵塊的比熱”、“測定冰的熔解熱”、“共軛法測凸透鏡的焦距”、“改裝電流表、擴大電流表電壓表量程”、“用比較法、代替法測定電阻值”等實驗。            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高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了對理論的認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識輔導與方法教育相結合:            科學方法是解決科學問題的手段,方法是從知識學習到能力發展之間的中間環節,是溝通知識和能力的橋梁。物理學方法包括物理學研究方法、物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方法和物理學理論的學習和傳播方法。在知識輔導過程中,主要是進行了物理學研究方法教育和物理學理論學習方法的教育。            物理學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方法、實驗方法、理想方法、類比方法、假說方法和數學方法等六種。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知識輔導與方法教育的結合。 通過對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1)確定觀察的目的;(2)制定觀察的方案;(3)進行實際觀察;(4)翔實的記錄;(5)初步描述;(6)初步解釋;(7)核實觀察結果。            數學是物理學的語言和工具,概括物理現象、形成物理概念、整理實驗數據、進行邏輯分析、建立物理定律、利用數學圖象展示物理規律等等物理學的研究和學習過程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在輔導過程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方法教育。例如,例題“某游客第一天早上8點開始由甲景點以大小不變的速度 1,沿山路步行到乙景點。第二天早上8點又有乙景點沿原路以大小不變的速度 2步行返回甲景點。則在該線路上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地點,他第二天返回該地點的時刻與第一天經過該地點的時刻相同。如果存在,則該地點到甲景點的距離是多少?”在講解過程中進行數學方法教育:   解:方法一:方程組法   分析:假設游客能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同一時刻到達同一地點(如下圖所示),則到達同一地點所用的時間(t)是相同的、所走過的路程(S1、S2)的和等于甲景點到乙景點的路程(S),由此列出方程組;   1 t = S1               (1)  

2 t = S—S1         (2)   (1)+(2)得 t =    (3)   (3)代入(1)得 S1 =   ;     S 、 12都是已知量,所以t 和S1有唯一的解,即存在游客第二天返回該地點的時刻與第一天經過該地點的時刻相同的地點,該地點到甲景點距離是 。            通過分析游客兩天的運動過程及其相互的聯系,列出兩個方程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物理問題,然后利用數學解方程組的消元法求出方程的兩個解,最后再聯系實際條件討論這兩個解,推導出結論。   方法二:模型轉換法   分析:假設兩名游客同時從甲景點和乙景點相向而行,則肯定存在相遇地點;   相遇時間t = ;   相遇點到甲地距離S1 =   。            通過物理模型的轉換得出存在相遇地點的結論,然后運用符號、方程等數學語言表征出實際問題的特征和規律,運用數學模型來反映物理原型的本質特征和關系。   方法三:圖象法   畫出游客運動的圖象,AB是第一天由甲景點到乙景點的S—t 圖象、CD是第二天由乙景點到甲景點的S—t圖象;由圖象可知   AB和CD有一個交*點,該點表示同一地點(S1)、同一時刻(t),所以可判斷出該地點就是游客第二天返回該地點的時刻與第一天經過該地點的時刻相同的地點。然后可通過計算得到相遇時間t = ;相遇點到甲地距離S1 =   。            根據題意畫出游客兩天運動的S— t圖象,在圖象上可以形象的看出兩天運動過程的特點,輕易的得出結論。利用數學圖象簡單明了的展示物理規律,使復雜的物理問題形象化、簡單化。            方法教育還包括物理理論學習的方法教育,在常規教學和競賽輔導中,通過嚴格的要求、持之以恒的耐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要求學生在做好“五連環”學習方法后,要多聯系實際、多提出問題、重視自學和課外閱讀、重視自我總結和自我調整。            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初步的學科研究方法,將會使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學生將來在該學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提高水平與提高興趣相結合:            學習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索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發展水平:(1)直覺興趣、(2)操作興趣、(3)因果興趣、(4)理論興趣。從物理學習的認知過程看:直覺興趣和操作興趣基本處于外部感性興趣的階段,穩定性較差;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形成因果興趣的學生會逐步增加,這種興趣比較穩定,但當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習成績不夠理想,這種興趣也會產生波動;理論興趣是興趣發展的最高水平,它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物理學習興趣;因果興趣和理論興趣處于理性興趣的階段。 學生是自愿報名參加物理課外活動的,他們對學習物理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初二一年的學習物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水平處于由直覺興趣發展到操作興趣并正向因果興趣發展的階段。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輔導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通過各種方法鞏固學生的直覺興趣和操作興趣。例如:通過改進實驗教學把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來激發興趣。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問題激發興趣。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的形式變注入式為啟發式或討論式,充分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興趣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            2,在提高知識水平過程中,提高興趣上升到理性興趣的階段。不應使興趣老是停留在感性興趣的階段,應盡快地上升到理性興趣的階段,這樣才能適應內容不斷加深的學習的需要,也能使學習興趣不斷趨于穩定。在輔導過程中,注意提出問題的深淺,引導學生開發“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體驗到思考的歡樂,運用成功激勵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水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接近’與‘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聯系的實質這一對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主要源泉”。            我培養的物理學習尖子,努力超前學習,主動參加初中物理競賽、高一力學競賽和高中物理競賽。有三十七人參加了98年全國初中物理知識競賽決賽,共有三十五人獲獎,其中獲全國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6名,在廣州市前十名中,我的學生取得了第1、2、3、5、6、7名的優異成績。梁豪兆同學還參加了第十五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榮獲三等獎。這批學生絕大部分報考了廣東奧校物理特長組,在奧校招生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物理特長組的15名錄取學生中,有14名是我在初中培養的物理學習尖子。            學習尖子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群體的團結和長期的努力,需要各學科之間的配合,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對尖子學生的培養不是拔苗助長,它是因材施教的一個方面。學習成績優秀而又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教師針對他們的特點有目的、有步驟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科知識、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意志品質、學習習慣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樹森 著 《物理學習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  96年版       (2)張憲魁  王欣  主編《物理學方法論》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27155.html

相關閱讀:慣性的解釋
高考物理備考:物理常用的兩種解題方法
成語中的物理知識
高考理綜復習要領:求準求穩求規范
合理分配時間選好答題方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