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業
[考綱要求]
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講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黃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產地、栽桑養蠶和栽培茶樹的故鄉。我國是生產糧食、棉花、油菜籽、豬牛羊肉最多的國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國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
(1)大部分在中低緯度,熱量條件優越。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雨熱同期。
(2)水資源總量豐富,地區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澇災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積小。
(4)悠久,耕地質量好,后備資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新疆等地區)
(5)資源品種豐富。
2.種植業
(1)種植業與自然條件
影響自然條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豐富、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分布: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甜菜、華北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東北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以南:水田,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兩熟、海南島一年三熟
(2)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均增長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災害頻繁
提高糧食產量途徑: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學種田,提高單產
和質量
建立條件: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便于統籌管理的地區
好處:糧食生產專業化,可以大規模使用優良種子、先進種植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珠江三角洲、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東、河北——花生,長江流域——油菜(播種面積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長期長,需水肥量大,喜高溫);甜菜——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喜溫涼,耐鹽堿干旱,生長期短)
出口農業基地:太湖平原,閩南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適應市場,發展多種經營:自然條件多種多樣,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農民收入
3.林業、牧業和漁業
(1)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
作用:既有環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種多樣的經濟林產品
現狀:世界上少林國家。天然林采伐過度,面積縮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強營林、造林,建設速生豐產林,開展全民性義務植樹,生長量超過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顯著的國家。除營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發展經濟林。
林區: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區;西南橫斷山區是第二大天然林區;東南部的臺灣、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區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和人工林區。
(2)畜牧業
牧區畜牧業: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牧區(細毛羊)、青海、西藏牧區(牦牛、藏綿羊、藏山羊)、寧夏(灘羊)
農耕區畜牧業:飼養業,在畜產品生產中占主要地位,是城鄉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來源。
(3)水產業
有利條件:大陸邊緣有廣闊的海域(大陸架寬廣、寒暖流交匯)、河湖水域面積廣。
生產情況:總體海水產品產量大,捕撈海產品產量大,養殖淡水產品產量大。
東南部水產業發達的因素:水域面積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產捕撈加工技術高,居民有廣泛的食魚愛好,水產品產值較高,消費市場大。
4,農業的發展
(1)成就
糧食、棉花、肉類、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農業生產條件、裝備、機械化水平提高
(2)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結構現狀:種植業占據主導地位,畜牧業占比重低,林業、漁業比重很小。
結構調整原因:畜、林、水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經濟效益高,畜、牧業生產利用生態環境的優化。
調整方向:穩定糧食,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
(3)科技興農
(4)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大部分地區的個體經營方式,生產規模小、過程簡單,缺少市場聯系渠道,不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業產業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企業帶動個體農戶進入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聯系起來進行一體化經營,發展“訂單”農業,真正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市場條件。
(5)農業發展前景
農業發展方針:“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前景:拓寬市場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引導鄉鎮企業發展,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
[訓練]
1.我國以擅長種水稻著稱的少數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薩克族 C.朝鮮族 D.達翰爾族
2.下列地區中,農作物為一年一熟的是 ( )
A 高中數學.松嫩平原 B.臺灣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漢平原
3.我國北方地區出產的水果主要有 ( )
A.蘋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蘿、葡萄
4.關于我國森林資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樹種豐富 B.覆蓋率高,木材蓄積量多
C.分布不均 D.東北林區是全國最大的林區
5.我國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基本國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B.土地資源不可再生
C.土地資源多種多樣 D.人口多,耕地少
6.臺灣產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膠 B.椰子 C.柚木 D.樟腦
7.我國最大的油菜籽產區是 ( )
A.長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東北平原
8.我國的四大牧區是 ( )
A.寧夏、新疆、青海、四川 B.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陜西、西藏、甘肅、寧夏 D.山西、西藏、甘肅、
9.下列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是 ( )
A.冬小麥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讀圖,分析回答10~12題:
10.圖中ab 為 ( )
A.內外流域分界線 B.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
C.400mm等降水量線 D.200mm等降水量線
11.下列農業在ab線以西以北沒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農牧業 B.綠洲農業 C.桑基農業 D.灌溉農業
12.甲圖中字母Q分布區表示的最主要經濟作物(非紡織原料)以及該區域和乙圖中C區域相同的糧食作物分別是 ( )
A.甜菜和春小麥 B.甜菜和冬小麥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麥
讀下圖,回答13—16題。
13.有關河流R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春汛滿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無結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關該地區森林資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為主 B.全國最大的次生林區
C.珍貴樹種有紅松、落葉松 D.增加產品附加值是本區林業發展重點
15.與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商品糧基地相比,圖示平原地區作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條件是 ( )
A.單位面積產量高 B.人均耕地面積大
C.地勢平坦,雨熱充足 D.交通發達
16.導致山脈A東西兩側農業地域類型不同的區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熱量 C.地形 D.交通
17.該地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廣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資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讀下圖,回答問題。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兩地年緯度接近 ,但氣溫有明顯差異的原因 。
(3)分析②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兩地都發展了紡織工業,①發展 工業,③發展 工業。
[能力訓練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處地處西南,受季風帶來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響、降水較多,⑤深居內陸,降水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熱,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脈阻擋北方寒冷氣流,所以年平均氣溫較同緯度高。
(3)土壤較為貧瘠,為中低產田,春旱、多大風天氣易發生洪澇災害
(4)棉紡織、毛紡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3970.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污染源自動監控難題如何破解?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必背內容
2014年高考備考:高考地理復習提綱